不能只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天——晚清政壇變色龍張之洞

中國歷史 張之洞 中國近代史 清朝 慈禧 GULANG孤狼嘯月 2018-12-09
不能只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天——晚清政壇變色龍張之洞

在中國歷史上,會不會做官與會不會做事是兩碼事。做事做得好,不一定能得到職場效益。比如商鞅,多有成就的改革家啊,最後卻丟了官,還搭上了身家性命。

張之洞就非常會做官,不僅會做,簡直是有天分。晚清有人說張之洞有學無術,袁世凱不學有術,岑春煊不學無術。其實,張之洞有學也有術,而且其術道還挺深。同光之際,清流是朝廷的一景,人稱“青牛”,經常激濁揚清,譏諷時政,抨擊權要,尤其好跟那些辦洋務的地方督撫為難。但是清流往往因此四面樹敵,最後下場多為不佳:北清流領袖李鴻藻,罷官下崗;南清流領袖翁同龢,罷官下崗。而張之洞在京城做清流的時候,向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鬥力可見一斑。可是,這個“牛角”卻並沒有因好頂人而丟了烏紗。原來他這頭“青牛”可不像別的“青牛”只會些口活,他是既能說又會做,典型的能給眾官錦上添花的人物。這種人,能不官運亨通嗎?

1875年,四川東鄉縣知縣孫定揚違例暴斂,激起眾怒,鄉民進城申辯,而孫定揚反誣鄉民造反,四川提督不分青紅皁白率兵進剿,燒屋毀寨,殘殺無辜400餘人,釀成特大冤案。案發之後,由於事牽西太后特別寵信的吳棠(就是那個誤打誤撞,在慈禧當年進宮選秀女時送了銀子的吳棠,當時任四川總督,此人屬於那種命好擋都擋不住的類型),任憑言官怎樣彈章交加,朝野上下鬧翻了天,連外國人都知道了,就是平反不了。而張之洞出面,繞開吳棠,將直接責任人孫定揚定罪,結果立竿見影,冤案按張之洞的建議得以昭雪。

1880年,宮裡出了件惹得朝野大譁的事件。事情不大,卻關乎西太后老佛爺的臉面。說是一日西太后讓太監給她妹妹——醇親王的福晉送幾盒食物,可是送東西的太監沒按規矩攜帶腰牌,宮裡也沒有事先跟守門的護軍打招呼,結果護軍不放行,太監恃寵,跟護軍吵了起來,憤激之下摔掉了食盒,回去報告老佛爺說是護軍無禮,不僅不讓他出去,還砸了東西。西太后聞言大怒,立即下令罷免護軍都統,並將當值護軍交刑部審問。最後還是張之洞出面,他不像眾多諫官,一上來就把矛頭指向太監的跋扈,暗示西太后寵信宦官,人家從老佛爺自身安全的角度,引嘉慶時林清事件為前鑑,說明宮門護衛制度嚴格的必要性。說得入情入理,不由得老佛爺不動心,最後護軍得以保全性命,涉事的太監也受到了懲罰。

當時清流黨人好發議論,好與人為難,結果往往連自身都保不住,輕則下崗,重則坐牢殺頭。張之洞不同,他深知要想別人以後按自己的規則辦事,現在就必須先按別人的規則辦事。因此他不僅努力瞭解西太后的脾氣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理路和要害,在進諫時以德服人,以理動人,富有建設性,而不是用大帽子壓人。他如果有座右銘的話,應該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種孤注一擲,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進去的事,他是永遠都不會幹的。

他是一個明白人,不會感情用事,他永遠都非常理智。慈禧太后被假照會所激怒,認為西方列強支持光緒,因而她支持義和團,公然對所有列強宣戰。在這個興亡存續的關鍵時刻,他卻和榮祿一樣洞察秋毫,知道中國絕非列強對手,慈禧最終還是得向洋人求和,與其奉命參戰,冒著生命危險去趟這混水,不如與外國人和好保住東南半壁江山,到時候議和,自己這樣也算是給了老佛爺轉圜的餘地,又是大功一件。但是他不會單幹,他拉上劉坤一、李鴻章和袁世凱,跟各國的領事搞起了東南互保。其中又有兩個細節更是顯現了張之洞的手段,一是他派到上海蔘加談判的代表是辜鴻鳴。此人是個典型的皇權Z義者,極力擁護慈禧太后的領導。他讓辜鴻鳴在上海蔘與談判時高談闊論,大講特講帝國Z義者的不是和慈禧太后的偉大。我們可愛的辜先生還作了一首詩:“灌滿我的杯,斟滿我的缸;跨上我的馬,招呼我的人;亮開旗幟開火吧,追隨偉大的太后,愛戰鬥善諧謔的義和團青年們……有比陝西更遠的內地,有比四川更高的山丘,假如在湖北有‘張們’,湖南有‘劉們’,有勇敢無畏的四萬萬人,人們將高喊:幹得好啊!偉大的太后,義和團青年們……灌滿我的杯,斟滿我的缸;跨上我的馬,招呼我的人;亮開旗幟開火吧,追隨偉大的太后,愛戰鬥善諧謔的義和團青年們!”

這一切都是做給朝廷看的,實際上,辜鴻鳴絲毫不能影響盛宣懷他們和外國領事的談判,談判正在按計劃進行著。

另外,英國領事準備派一些兵進入長江流域,兩江總督劉坤一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可以應允,但張之洞堅決反對,最後《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規定: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由督撫切實保護,各口岸的外國兵船照常停泊;上海制.造局火藥庫的軍火,只限於剿匪和保護中外商民之用;上海租界由各國巡防保護。這是張之洞精明之所在,讓外國人派少量部隊進入長江流域保護僑民,是沒什麼大不了,自己也省事,但是政治上影響太大,張之洞可不想自己背上這個黑鍋。

張之洞,他永遠都是那麼聰明,永遠不會身陷絕境。這個人做官有個訣竅:“為政以不得罪於巨室為要。”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幹事要以王侯們高不高興為底線。

平時得洞悉風波,懂得望風遠避。不能只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天。車拉得好好的,但軋了王爺的麥子,那就趕緊改道,再提點水果去道歉。王爺要是說,嗨,大清沒你小張還不轉了。那就趕緊回家琢磨深刻含義吧。千萬要弄懂這點意見是暗藏殺機還是閒扯淡。因為,最大的法,不是憲法,而是看法。

這點政治洞察力,是權衡政治家能不能幹下去的重要標準。張之洞在這方面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就拿庚子之變說事吧,當時,老張能化險為夷,終於有驚無險,而且變不利為有利,就靠這個看家寶了。下文細細說來——

一個大院子,黑壓壓地坐滿了舉人,陽光在頭頂明媚著,為了讓康有為的話傳遍院子的每個角落,梁啟超等弟子維持著秩序。

康有為清了清喉嚨,登臺開講道:“要變法啊,再不抓緊搞,大清就玩完啦!”演講的是慷慨激揚,聽眾們也是慷慨激揚。總之,都特別憤怒。

很快,公車上書的事兒傳開了,全國都知道康有為要變法了,被皇帝召見了。一時間聲名雀起,恐不在當今的超女之下。康黨們,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興起了。

張之洞作為職業政治家,當然關心這一切。搞政治的人,必須在歷史重要時刻,衡量各種得失利益,做出關鍵的抉擇。多少政客,在變局之時,沒有站準隊伍,而成為刀下之鬼。張之洞的政治頭腦和官場生存能力,他的圓滑,他的老練,在戊戌變法中表現得是淋漓盡致。

擺在張之洞面前的局勢尚不明朗,一方面,他深深地明白大清必須變法,的確需要引入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且這次變法還得到年輕皇帝的大力支持;但一方面則不那麼樂觀了,端坐在頤和園的老太后,陰沉著臉,也在注視著這一切,她才是最高決策者。她的曖昧態度使這場政治賭博更加懸乎了。

在這兩派力量的比較中,張之洞一時還真難判斷哪種力量最終可以勝出,他此時的態度必須是一萬個小心。

而兩派勢力都看好他。變法期間,張之洞被推崇為能挽回天下大局之“朝廷柱石”,康有為對他自然含情脈脈。而老太后對他是有知遇之恩,是可以抱著膝蓋老淚縱橫的交情。

《勸學篇》張之洞乾脆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幹著一邊看,兩邊都先處著再說。於是,他加入“強學會”,還大把大把地給錢。梁啟超來湖廣拜望他,他開著大門,放著禮炮,超標準地接待。另一方面,卻暗中安排自己的親信包括自己的門人楊旭,保持與康有為的接觸,明為幫忙,暗為監督,注意他們的動向,以便於獲取信息,作出決策。

等到了秋天,張之洞已經掌握了不少信息了。他漸漸覺察出康有為的幼稚了,判斷他成不了氣候,同時也感覺到了頤和園的殺氣。於是,他當機立斷,做出了最終的抉擇——拋開康黨,徹底劃清界限。首先,他撤回了對強學會的財政支持,而且停辦了報紙。緊接著,又把早寫好的《強學篇》一文,改名為《勸學篇》,著重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維護倫理綱常,反對戊戌變法。

最終,在老太后的反攻倒算中,他化險為夷了,贏得了政治上的可持續地位,還捎帶著成了個理論家。張之洞號稱晚清政壇的變色龍,的確名不虛傳。

單就此事而言,張之洞顯得比袁世凱要高明一點。袁世凱沒有像張之洞那樣留足後路,結果被維新派強拉入夥,只好臨陣倒戈,雖然最終也安然脫身,但不免落得個罵名,不若張之洞脫得瀟灑。看來,官場真是一個佈滿明槍暗箭、危機四伏的險地,講究實力,注重實戰,只會學術、紙上談兵是絕對不行的。張之洞雖系一介儒生,卻成為權傾朝野的封疆大吏和炙手可熱的軍機重臣,被晚清政府視為同軍閥出身的袁世凱一樣的左膀右臂,足以證明其官場治術確有獨到之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