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中國歷史 衛青 史記 漢朝 再見書生 再見書生 2017-08-28

經過不斷的休養生息和積蓄力量,西漢王朝終於決定用刀劍和鮮血給來去如風的匈奴女婿們好好上一課。將士的怒吼響徹大漠,一支支部隊整裝待發。弓馬嫻熟,通曉兵法的衛青,受封車騎將軍,率一萬精騎,兵出上古;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領一萬兵馬,分出雲中、代郡、雁門,共分四路,迎擊匈奴。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這場浸透了鮮血的榮耀之戰,終於拉開的殺戮的序幕

然而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部僅剩三千殘兵敗回,李廣全軍覆沒被俘,後憑勇武,逃回雁門。

眼看對匈奴的首次作戰即將失敗,在其他三路大軍均告失利的不利局勢下。騎奴出身,掙扎在社會底層而磨礪出的野外生存戰鬥能力,以及跟隨武帝,博覽兵法,不斷學習培養出的卓越軍事素養,在此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冷靜而果敢的衛青深入險地,突襲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俘虜敵軍700有餘,凱旋歸來。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荒蕪的大漠中,當年的廢墟似乎還在,只不過,現在,少了當年的血性,和勇氣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史記》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對《史記》有一定研究的讀者都明白,太史公春秋筆法之下,抑衛、霍而揚李廣,但此處,卻記載如此

四路大軍,兩路戰敗,一路無功,做出決定北擊匈奴的漢武大帝忐忑不安,朝野騷動。然而,衛青獲勝的消息傳來,人心振奮,匈奴聖地龍城,歷來是其信仰和朝拜的重鎮,城中人物,非富即貴,守備森嚴,而這次戰爭,雖然看似漢軍損失更眾,但是龍城遭到攻擊,七百餘人被俘的損失,對於匈奴來說,亦是沉重的打擊。

西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定鼎天下,白登之戰後,莫說主動出擊,突襲敵軍腹地取勝,僅僅是依託關隘,能夠堪堪守土,已是困難。而這次衛青獲勝,令舉國上下,精神振奮,朝堂之上,士氣升騰。龍顏大悅的劉徹,當即加封衛青為關內侯。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朝堂與沙場同樣凶險,搏殺大漠的戰士與忐忑不安的君王一樣,都在守護王朝的榮耀

漢匈交戰以來,從未被漢軍攻入境內腹地的匈奴將此戰是為奇恥大辱。作為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的王庭龍城竟然遭到了漢軍突襲,損失慘重。驚怒交加的匈奴憤恨不已,立誓報復。殊不知,原本來去如風兵行詭異的匈奴軍隊,失去了冷靜的判斷和對己方攻擊節奏的掌握。不知不覺中,開始偏向了與漢軍展開拉鋸消耗,比拼國力的戰爭模式。荒蕪貧瘠的沙漠草原,並不能為曠日持久的戰爭提供足夠的支撐和補給,而經歷數代君王修生養息,努力發展的西漢王朝,則漸漸開始掌握戰略上的主動。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兩個民族之間,進行著曠日持久戰爭,只因為,沒有什麼話語和尊嚴,不需要刀劍和鮮血支撐

公元前128年,衛青再度受命,率三萬精兵北出雁門,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斬殺俘虜匈奴數千人,將兩國之間的戰爭態勢,進一步升級擴大。就這樣,匈奴不知不覺間,開始被拖入了連續與國力超過己方的西漢,硬碰硬的不利局勢中。

《史記》一直對衛青評價不高,卻不得不在一場戰役中對其大加讚賞

看,那刀劍如雪,聽,那嘶喊震耳欲聾,所有的付出,都只為了比生死更高的尊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