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周瑩為何能力挽狂瀾?主要還是她背後的大秦商幫勢力很猛

作者:金滿樓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那時花開月正圓》中,女商人周瑩固然可親可佩,但其商業的成功的背後,歷經三四百年的秦商勢力實際為之提供了強大的歷史背景。

明清時期,隨著土地的持續開發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商品經濟也日趨繁榮,由此產生了以徽商、晉商為代表的所謂“十大商幫”。

其中,陝西商幫能夠在十大商幫中佔據一席之地,當然也並非沒有緣由。

寡婦周瑩為何能力挽狂瀾?主要還是她背後的大秦商幫勢力很猛

通常而言,晉商以太原、平陽一帶為中興,陝西商人則以徑陽、三原為中心,並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商業範圍。

據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的說法,“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陝西商人也可以說是中國按地域親緣關係最早出現的商幫之一。

山西和陝西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儘管晉商名聲在外,不過從目前各地遺存的“山陝會館”來看,當時的山西商人與陝西商人(簡稱陝商或秦商)是相互協作、聯為一體的,正如其會館通常建在一起一樣,晉商與秦商往往也被人統稱“山陝商人”。

秦漢到隋唐時期,大秦商人主要以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為主,其為中外商人開闢了一條途徑阿拉伯地區並通往羅馬的商業大道。

到明清以後,則主要以溝通內地關外的茶馬交易為主,即民間所說的“蹚古道”;在近代以後,則如陝北民歌《走西口》唱的那樣,又以走西口而家喻戶曉了(走西口和闖關東、下南洋並列)。

寡婦周瑩為何能力挽狂瀾?主要還是她背後的大秦商幫勢力很猛

秦漢隋唐時代時代久遠姑且不論,明清後秦商與晉商的崛起均與明朝推行的特殊經濟政策有關,那就是食鹽開中、茶馬交易、布馬交易這三大政策。

道理很簡單,陝西、山西在與西北及北部遊牧民族接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優勢,由此也在邊防及互市貿易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時,明朝政府為了邊防安全而實行食鹽開中政策,即利用發放鹽引而鼓勵商人將糧食運到邊境,從而獲得指定地區的食鹽專賣權。

在為國效力的旗子下,徽商、晉商、陝商無一不是靠壟斷食鹽專賣而起家致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鑄就四川井鹽業輝煌不是別人,正是當年的陝西商人。

在清朝乾嘉時期,陝西鹽商利用其鉅額財富投資於井鹽生產,尤其在清初被迫撤離徽商佔據的兩淮鹽場後, 更是一舉成為了中國西部最大的鹽業資本集團,並實現了新的崛起。

其次,當時與邊境遊牧民族的互市貿易也利潤很高,當時山西、陝西商人主要將內地布匹、茶葉運到蒙古一帶換區對方的馬匹和皮貨。

當時,陝西商人主要收購湖南安化茶,然後運到涇陽一帶加工。

寡婦周瑩為何能力挽狂瀾?主要還是她背後的大秦商幫勢力很猛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遊牧民族經常食用牛羊肉和奶酪,無茶而不得活,而綠茶味淡易碎,安化茶枝粗味重,能做成茶磚而廣受歡迎。

另外,陝西商人還在西北販運大量鄂豫棉布。當時的西北地區,人口增長而“缺衣甚於缺食”,陝西布商由此奔波於南北中國,每年將300萬匹土布由鄂豫輸向甘寧青疆各府州縣。

此外,陝西商人還經營的木業、西口皮貨、蘭州水煙都有相當規模。

然後,在咸豐、同治年間爆發而持久的“陝甘回亂”中,陝西商人遭遇極其沉重的打擊。當時,西櫃回民茶商“死亡相繼,存者寥寥”,而東櫃陝商“逃散避匿,焚掠之後,資本蕩然”。

之後,左宗棠改革西北茶制,以官票代引,憑票銷茶, 湘人為主的南櫃迅速興起,陝西本土商人由此被壓制排擠,實力更是趨於衰微。

最終,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陝西商幫及脣齒相依的晉商沒能像寧波商幫、洞庭商幫、廣東商幫那樣成功轉型,最終在清末民初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這,大概就是《那時花開月正圓》的大體歷史背景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