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近代中日兩國的關係也是忽近忽遠,但是在這段忽近忽遠的交涉中,卻成就了一番“私人感情”。

不管時局如何動盪,兩國之間的交鋒,首先體現在外交方面。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實力一般的小國派出了一個能言善辯之人,多少可以讓自己的國家損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外交方面人才的選擇才是關鍵因素。那麼,今天筆者要重點介紹的則是兩位改變自己國家命運的“外交官”: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伊藤博文向來輕視中國,覺得這樣一個大國卻在腐敗的統治者手中日益墮落,這也是理所應當的。然而在他的輕視範圍內卻排除了李鴻章大人,他認為,李鴻章的才華無人能及。

事實上,剛剛走上官道的李鴻章也是“新人”一個,不懂圓滑事故,也不知左右逢源。有時候因為說錯話,得罪了不是少人。要不是因為自身有點本事,怕是早就被其他黨派的人擠兌掉了。

李鴻章原本是地方的一名二等官員。清末,反抗四起,整個國家處於一種危難四起的狀態。此時,好運降到了李鴻章身上,時機湊巧,李大人被派去鎮壓起義軍,後來打了勝戰到了京城,皇帝親自迎接,這才迎來了李鴻章人生的巔峰時刻,曾國藩亦是如此。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後來,侵略軍到達中國。慈禧為了安撫外國軍的情緒,不想惹是非、不想打戰,便派了李鴻章前去談判。李鴻章哪知道什麼國際禮節啊,不過是在即將談判之前學了九年一毛而已,到了談判地點,看見面包牛奶,不知什麼物種,出盡了洋相。然而,這些所謂的“洋相”與“無知”都得益於清朝統治者洋洋得意的政策:閉關鎖國。

李鴻章在訪問俄國的時候,俄國的財政大臣這樣評價他:“或許在中國,他是眾人仰望的、尊敬的“文明人”,然而在我們眼裡,他不過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書呆子。”這樣的話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令人憤怒的,俄國人怎會了解中國的文化,怎會知道中國的四書五經,不過是拿著所謂的國際禮儀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甚至有俄國人說,中國與東洋人差遠了。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的李鴻章,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與日本簽訂條約的那天,中方出面的是李鴻章,而日方則是伊藤博文。看著紙上寫著賠款幾千兩白銀,李鴻章心痛不已,為國家心痛也為百姓難過。於是,他低聲下氣的懇求對方能否減少賠款額,甚至為了減少賠款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君若減少賠款,吾等願意做汝之養子,為其養老送終。”一把年紀的李鴻章為了讓朝廷減少負擔,已經顧不上顏面了。

看到這樣低聲下氣的李鴻章,曾經十分欣賞他的伊藤博文也是錯愕不已。他回覆道:“想當年李大人您是何等的威嚴霸氣,如今為了一些銀兩就放下了身段,真是命運不濟啊。當年對抗朝鮮那一戰,也是您李大人最先發起的。談不攏條約就開打,如今呢?”

聽了這話的李鴻章也只是低下頭,不再說什麼。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伊藤博文繼續補充道:“我曾預言,如果中國不進行內政改革,十年,只需要十年的時間,我國必將超過大清朝。李大人,您說我們做到了嗎?”

李鴻章搖了搖頭,嘆氣道:“並不是我不想啊,中國的制度遠比你你想的複雜多了。國家大、人口多,想要每個人都只做一件事,而且是傷及利益之事,這太困難了。”李鴻章說的也在理,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想要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說革命,實在是比登天還難。伊藤博文握著李鴻章的手說:“的確。假使我生在中國,或許還不會有李大人這番成就。”

最後,伊藤博文甚至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二人之所以心心相惜,是因為二人命運相當。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至從一位、大勳位、公爵。一日本人曾預言:只需十年,日本必將超過中國,結果句句應驗

不過從本質上上說,他在日本統治集團裡還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業是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的進行政治和平演變,在此種變化中,民眾得到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

伊藤博文的改革也是充滿了阻隔,幕府軍的猖狂是改革中最大的阻礙,改革派也是在伊藤博文的帶領下一再堅持,其中受了多少苦多少委屈無人而知。好在日本封建思想並不是根深蒂固、國家不大,革命起來也比中國順暢的多,這才有了維新之後的再次崛起。

所以,在伊藤博文的眼裡,就算整個中國墮落了、瓦解了,李鴻章也是他心中值得學習尊敬的老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