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行,乘勢而上——胡雪巖:洞悉天下大勢,創造奇蹟

順勢而行,乘勢而上——胡雪巖:洞悉天下大勢,創造奇蹟

胡雪巖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人借款的成功,說到底就是乘勢的結果。

胡雪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不僅還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並且還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例如曾是首輔軍機大臣的恭親王就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所獲諭批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胡雪巖最初向洋人借款的提議,甚至讓一向果敢有決斷的左宗棠對能否獲朝廷批准也心存猶豫。還是胡雪巖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才使左宗棠得以堅定這一想法。

在胡雪巖的一生之中,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最後居然都順順當當地辦成了,就是因為胡雪巖懂得乘勢的緣故。同樣是向洋人借款,恭親王那時要辦斷然不會獲得批准,而這時要辦卻極可能獲得批准。這是時勢使然,一則恭親王那時向洋人借債買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難,朝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恭親王自己亦開始打退堂鼓,自然決不會再去借洋債。而此時洋人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收復東南財賦之區,自願借款以助朝廷軍務,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斷然拒絕。二則當時軍務並不十分緊急,向洋人借款買船尚容暫緩,此時軍務重於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鎮壓太平天國,為軍務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會聽從。三則此時領銜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一事,其份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藉助這三個條件形成的大勢,向洋人借款不辦則罷,一辦則準成。事情的發展也果真如胡雪巖所料,幾乎一點不差。

胡雪巖在這裡所說的勢,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即是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好的機會彙集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助成“畢事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裡的“時”指的是時機。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同樣一件事,此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辦成,而彼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裡的“事”是指具體將辦之事。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彼時卻也許不該辦亦不可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裡的人即具體辦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辦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某件事,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

因此,我們不難知道,所謂乘勢而為,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由恰當的人選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時代大局,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任何時候,只有把握了時局的方向,才有可能建立宏圖偉業,否則,就是逆時而動,螳臂擋車,自取滅亡。

胡雪巖曾經說過:“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商人,就應該懂得“時勢造英雄”的道理,也就首先必須具備認清時勢的眼光,然後具備順應時勢的自覺和取勢的能力。

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胡雪巖可以說是瞭然於胸:首要的天下大勢就是“洪楊之亂”(即太平天國起義)。胡雪巖認為,太平天國起義引起整個社會的人口大流動,財富大變遷,絕非一時之間可以安頓。其次是大清王朝海禁大開,眼看著洋槍洋炮挾著西方的工業品滾滾流入中國市場。中國和西方在經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也絕非一時可以彌補。

胡雪巖本人不但瞭解大勢,而且獨具主見。在當時這樣的“時勢”之下,膽小之人因“洪楊之亂”而整天惶惶不安,忙於逃命。膽大之人見財忘義,甚至想著要趁機撈一把,都終因其目光短淺而難成大事。與那些人不同,胡雪巖是胸懷天下,十分有眼光的人。他根據當時事情的發展情況判斷“太平天國起義”是不會持久的,官軍早晚要把他們打敗。既然天下大勢是這樣,那麼某些不法商人渾水摸魚,兩面三刀,投機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為,也不會長久的。因此,胡雪巖認為:“只要能幫官軍打勝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虧本也要做。要知道這不是虧本生意,是放資本下去。只要官軍打了勝仗,時勢一太平,什麼生意不好做?到那時候,你是為朝廷打敗太平軍出過力的,公家自會報答你,做生意處處給你以方便。你想想看,這還能不發達?”我們只有瞭解了天下大勢,才能夠順勢取勢。勢在官軍這邊,胡雪巖自然要幫官軍。只有昏頭黑腦的那些人,因為鼠目寸光,看不出社會大的走向。僅為眼前可圖的幾筆蠅頭小利而斷送了大好前程。

胡雪巖對於洋人的看法也是符合當時的時勢的。胡雪巖這樣認為:“洋人雖刁,刁在道理上。只要佔住了理,跟洋人打交道也並不難辦。”胡雪巖的這種看法,在晚清海禁開放之初,確實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在閉關鎖國的晚清,人們都普遍對洋人缺乏一個正確認識,洋人不是被鄙視為茹毛飲血的野人,就是被誇張為不可侵犯的神人。結果當時不少商人也就無法與洋人平等往來,做出了許多滑稽可笑的事情。而胡雪巖由於洞悉天下大勢,因而能夠一開始就守定了講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在生意場中自然又佔了風氣之先,為他商業上的發達奠定了基礎。

【智慧點撥】

智者從不與天爭,亦不與勢抗,而是順勢而行。韓非子告誡人們說:“勢者,勝眾之資也。”審勢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否則即使像堯舜這種聖人,如果不審勢而行,則功不立,名不遂。

【引申名言】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秦漢)黃石公《素書》

【名言釋義】

有充分心靈準備的人,一旦風雲際會,就能夠乘勢而上,開創一番大事業,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大願。假如準備了一生而沒有機會該怎麼辦呢?那也不吃虧呀,你只是沒有成就事業而已,但你依然可以做一個道德高尚、受社會尊敬的人。

【名言智慧】

縱觀歷史上的成功人物就會發現,成功永遠沒有偶然,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漫長的準備,主要是心靈的修煉。機會永遠不找無準備之人。諸葛亮隱居隆中時,雖身在山野,卻心繫著天下,天下大事,早已瞭然於胸,這才有了“隆中對”。如果他只是盡心山水,玩花伺草,肯定沒有後來的烽火三國。

有了準備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成功,諸葛亮如果不是趕上當時的社會時局,他也就是“沒身而已”。可見機遇、局勢對於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曾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雖然有智慧,不如趕上一個好時機。雖然有一把子力氣、有種田的鋤頭,那也不如等待風調雨順的年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