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岳陽樓洞庭湖)

如今說到岳陽,大家都知道是指湖南省岳陽市。可是,岳陽作為一個行政區域的名稱,曾經卻屬於山西。民國二年(1913年),湖南的巴陵縣改名岳陽縣的時候,山西的岳陽縣已將這個名稱使用了1300多年。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湖南嶽陽縣重名,山西嶽陽縣被改回隋朝以前的舊名安澤縣。

古人命名地名有“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之規則。山西嶽陽縣因位於太嶽山之南,故而得名岳陽。山西嶽陽縣正式命名是在隋大業二年(606年),系將原安澤縣更名為岳陽縣,治所在今山西古縣的岳陽鎮。此後,山西嶽陽縣曾在元朝初期更名為冀氏縣,但後又改回叫岳陽縣,一直到民國初年。

今湖南嶽陽市這個地方,三國時期叫巴丘。東吳都督魯肅曾在洞庭湖操練水軍,遂築巴丘城,建閱軍樓。閱軍樓即今岳陽樓的前身。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此地設巴陵縣,始得巴陵之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巴陵郡建巴州,兩年後改稱嶽州,故又得嶽州之名。唐宋以後,此地縣級行政機構一直叫巴陵縣,州級行政機構則稱為嶽州,因而巴陵、嶽州,至今仍是湖南嶽陽的別稱。

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巴丘的傳說)

今湖南嶽陽市這個地方,最早與岳陽這個名稱扯上關係,是在南朝詩人顏延之的詩中。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顏延之有《始安郡還都與張湘洲登巴陵城樓作》詩云:“清氛霽岳陽,層暉薄瀾澳。”不過,專家認為此詩中的岳陽並非具體地名,而是泛指天嶽山(今幕阜山)以南。岳陽第一次作為行政區域名稱,是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當時南樑在今湖南嶽陽境內的汨羅市長樂鎮,設置了一個岳陽縣。因位於天嶽山以南,故取名岳陽。不過,此岳陽縣在隋開皇九年(589年)被撤銷併入了玉州。兩年後玉州又與巴州合併,稱為嶽州。由此可見,嶽州這個地名,與天嶽山有淵源。

岳陽作為嶽州的別稱,始見於唐開元年間。當時被貶為嶽州刺史的著名宰相張說,作有五言絕句《岳陽早霽南樓》。此後岳陽樓不斷出現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如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杜甫的《登岳陽樓》、白居易的《題岳陽樓》等。據此分析,顏延之筆下的巴陵城樓,大約是在張說貶官嶽州時改名為岳陽樓。唐宋以後,由於文人騷客吟詠岳陽樓的佳作不計其數,精彩紛呈,令岳陽樓名聲鵲起。特別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用一種憂國憂民的曠世情懷,將岳陽樓打造成了“天下第一樓”。由於岳陽樓聞名天下,岳陽這個名稱也就與嶽州、巴陵通用了。

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范仲淹《岳陽樓記》)

山西的岳陽縣見自己用了上千年的地名可能被人家搶走,自然心有不甘。明萬曆年間,山西嶽陽縣縣令王協夢,就曾想正本清源,把岳陽這地名搶回去。他不惜代價在城門鼓樓的基礎上修築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山西嶽陽樓落成之日,有人曾提出異議:“此樓取名岳陽樓,恐怕會被人嘲笑是山寨版。”王協夢反駁說:“史籍記載,本地自隋唐便得岳陽之名,歷史悠久。樓因地而得名,有何不可?湖南巴陵的岳陽樓,以前不過是一處旅遊景點,到北宋慶曆年間才被范仲淹一篇記文炒作成名樓。究竟誰是正宗,誰是山寨?我們的這座岳陽樓,意義更為深遠。登樓望見荒蕪原野,就會激勵大家去開墾。登樓望見人煙稀少,就會想方設法吸引移民。登樓望見風俗野陋,就會努力去改變。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理解這座樓的價值。”王縣令的這番說辭,似乎也挺有道理。為宣揚自己的理念,王縣令還專門寫了一篇《岳陽樓碑記》,記述修樓的目的。

不過,王縣令保衛地名的努力最終徒勞無功。民國二年(1913年)初,趁袁世凱政府開展“廢府存縣”行政區劃變革之機,湖南巴陵縣還是把岳陽這個地名給搶走了。最先提出將巴陵縣改名岳陽縣的,是在北京中國公學任教的巴陵人李澄宇。李澄宇是清末秀才,以詩文著稱。此人極具遠見卓識,他意識到岳陽這個地名,對於以岳陽樓聞名天下的巴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他抓住行政區劃變革這個難得的機會,寫信給時任湖南都督譚延闓,建議將巴陵縣改名岳陽縣。當時民國成立不久,縣級行政區域改名,各省即可做主。譚延闓大約覺得李澄宇的建議合情合理,大筆一揮就批准了。

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山西省安澤縣望嶽樓)

湖南巴陵縣改名岳陽縣之後,據說山西嶽陽縣曾有人提出過異議,卻又無可奈何。因為當時全國縣名重複現象很多,如山西當時的寧鄉縣(後改為中陽縣),也與湖南的寧鄉縣重名。由於民國剛成立,各省各自為政,沒法協調。有資料統計,當時全國重複的縣名多達94組,涉及221縣。其中兩縣重名的74組148縣,三縣重名的12組36縣,四縣重名的4組16縣,五縣重名的3組15縣,六縣重名的1組6縣。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政府才出臺了一個“施行各省同名之縣存一而改其餘各縣的決定”。其更名原則是,凡兩縣同名者存其先,新定者或通商大埠還其舊,共改127縣。

根據更名原則,湖南嶽陽縣應恢復舊名巴陵縣,山西嶽陽縣之名可得以保留。關鍵時刻,李澄宇再次上書袁世凱政府的國務院,陳述理由。最後,國務院採納了李澄宇的意見,保留湖南嶽陽縣之名,改山西嶽陽縣為安澤縣。

被湖南嶽陽縣搶走了地名之後,安澤縣一直耿耿於懷。原山西嶽陽縣的治所,至今仍保留著舊稱,叫岳陽鎮。1971年6月,國務院批准劃安澤縣西部七個公社設置古縣,治所設岳陽鎮。當年10月,古縣宣佈更名為岳陽縣。但僅僅兩個月,再因與湖南省岳陽縣重名而複稱古縣。

地名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地名歷時千年不變,有的地名卻頻繁更換,都有其歷史成因。每個地名的背後,往往蘊含著一連串的逸聞趣事,承載著一個地方的人文情懷。(文/歷史的味道)

地名之爭:湖南嶽陽因樓得名,山西嶽陽耿耿於懷

(湖南嶽陽樓景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