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中國航天 鄧稼先 原子彈 楊振寧 氫彈 迷彩軍瑤 2018-12-10

被國人永遠感恩的23人 , 因為他們, 中國將永不再擔心被侵略。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自從中國擁有了“兩彈一星”後,這就等於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不怕任何侵略者,中國也不用再擔心有敵人敢主動向中國發起進攻。

“你之所以看不見黑暗,是因為有人把黑暗擋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而將黑暗擋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就有這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功勞,下面是元勳的名單及他們的一些逸聞故事。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鄧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鄧稼先和楊振寧是發小,在中學時倆人曾說一定要學好知識,將來報效國家,而在美國學有所成的鄧稼先選擇了回國,然後成為了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因在一次失敗的核試驗中,他去尋找未引爆的核武器,而被核輻射,導致了他患上了癌症,在病床上他的好友楊振寧問他,國家多少獎金能讓你把命丟掉。鄧稼先先生說,二十塊,原子彈,十塊,氫彈十塊。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任新民(1915.12.05~ )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任先生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另外三位是黃緯祿、屠守鍔、樑守盤。可以這麼說在中國的航天界中,錢學森居功第一的話,任先生就是第二。任先生為人低調樸素,一次去北京某賓館開航天研究會議,他被服務員攔了下來,怎麼也不相信他是參會代表,直到他拿出證件,服務員才知道他竟是中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他也不喜歡接受訪問,實在沒辦法就對記者說,我這輩子太簡單了,就幹了一件事,給中國造衛星而已。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吳興人,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

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趙先生是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文革時因紅衛兵迫害自殺。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併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陳芳允先生和愛人沈淑敏的愛情故事很浪漫,他是靠一手好廚藝贏得美人芳心的。有意思的是,後來為了將全部時間投入科研當中,他不得不丟下廚藝,幾十年後的金婚慶典中,沈淑敏說他們家的陳先生,現在連下面都不會了。

陳先生是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抵制日貨等遊行活動,抗戰勝利後為了不去為發動內戰的蔣介石政權服務,他跑回湖州找當醫生的岳父為他拔去一個腳趾甲,造成假傷,回到上海住進醫院裡。 為了節省時間,他竟練就了一手絕活,那就是自己給自己理髮,因為他說去理髮店太費時間了。他生活簡樸,家裡窗簾破了也不捨得換,可是他的科研成果價值何止萬金。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

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郭永懷先生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他遇到了飛機失事,在千鈞一髮之際和警衛員擁抱在一起,面對烈火的焚燒,還是保住了懷裡的文件包,因為包裡有重要的科研數據。他犧牲後,周總理得知後不禁失聲痛哭。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楊嘉墀(1919.07~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 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

留學美國後,楊先生成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55年,美國過程儀器公司與楊嘉墀簽訂了生產合同,每生產一臺儀器,給楊嘉墀100美元發明金。這筆財富可想而知,可是在1956年他卻選擇了回國。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長沙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

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不久前網絡上有一篇文章署名是周光召先生寫的--《美國佬該老實一點了》,內容很熱血,不過真實度如何我不知道,個人感覺不像是周先生寫的。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他差點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科學家,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彭先生是數學天才,幼兒時就能簡單的加減運算,四歲時就能四則運算。1930年,彭桓武來到北平求學,因勤奮好學一年內連升三級。在清華物理系,與王竹溪、林家翹、楊振寧等一起被譽為“清華四傑(彭王林楊)”。

1947年彭桓武代表雲南大學前往比利時參加“大學教授會議”,之後,繞道法國巴黎看望錢三強、何澤慧夫婦。錢三強是彭桓武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同學,日後同被譽為中國原子彈的元勳。

兩人在1939年相識,並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那時候,美國已經在日本投了原子彈,彭桓武與錢三強相約:回祖國大幹一場!當時的都柏林,找一個到中國的輪船座位十分困難。無奈之下,彭桓武寫信請在英國海軍部工作的一個科學家朋友布萊克特幫忙,在一條英國的運兵船上找了個艙位。

多年以後,當有人問起彭桓武,當年已在英國學術界有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還要選擇回國時,彭桓武說: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程開甲(1918.08.03~2018.11.17 )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程開甲先生在浙江大學求學時是王淦昌先生的學生,他也差點拿到了諾貝爾獎。1944年,程開甲完成了題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個質子質量的介子》的論文,英國學者李約瑟親自對其修改送狄拉克,狄拉克“目前基本粒子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的回信使文章終未發表,這也成為一件憾事,因為以後外國人一個重要實驗獲得了1979年度諾貝爾獎,其測得的新粒子質量與程開甲當年的計算值基本一致。

程開甲先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績,可是周總理交給他一個任務卻至今沒有完成,因為他不會說普通話,至今依然是一口吳語。一次,程開甲在北京彙報氫彈空投試驗的安全問題,周總理說他怎麼這麼大年紀怎麼不好好學普通話,一口吳語誰聽得懂啊。

可是至今他仍然對沒完成周總理交給的任務而懊惱:“總理交給我的科研任務,我都完成了,學普通話的任務卻沒有完成。”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姚先生家貧,年少時曾是一個“賣火柴的小男孩”,1968年6月8日,他無端遭紅衛兵毒打,不幸逝世,年僅46歲。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7)核物理學家,湖北武漢人。

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提出中國也要做原子彈。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並要求每位科學家推薦兩名助手同去。當時吳大猷推舉的兩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亞。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錢驥(191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錢先生家貧,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學後,家裡不得不賣了幾畝田才湊夠學費。 關於“三錢”,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源於1956年制定中國第一次12年科學規劃時,錢偉長與錢學森、錢三強一起,力排眾議,提出了切合中國實際的科學規劃,故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傑出的“三錢”,故“三錢”一說並不是源於“星-彈”,而是源於“規劃”。

第二種說法,指錢學森、錢三強和錢驥,1999年表彰的“兩彈一星”元勳共23人,其中三位姓氏為錢。錢三強負責原子彈、氫彈;錢學森負責火箭、導彈;錢驥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三錢”的提法包括錢學森,錢三強和衛星專家錢驥,只不過這個提法很晚。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陳能寬(1923~2016.05.27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於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

1949年他被選為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幹事、留美科協學術小組聯絡人和耶魯區會的負責人,為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做了大量工作。陳能寬多次受到美國移民局官員的盤問,並對他施加壓力。在壓力下,陳能寬更積極參加許多留美華人愛國聯誼活動。

直到1955年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議,他才真正有了歸國的希望。有些美國朋友對他急於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不解,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陳能寬終於在1955年11月25日,帶著全家大小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於12月16日抵達深圳,實現了回國願望。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

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吳先生是一個很較真的人,有一次家裡養的蟈蟈突然不叫了,他老伴對他說,你原子彈都能研究,這個蟈蟈不叫你能不能也研究出問題來呢?

夫人的一句玩笑話,吳先生卻當真了,他仔細觀察,並試著控制小東西的進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原來,這蟈蟈的胃口挺難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懶得再叫的。經過反覆試驗,他得出了一條規律:“一天喂一顆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顆毛豆太多,一天喂兩顆毛豆正好。”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

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黃先生是中國“巨浪一號”導彈的總設計師,他有一手絕活是筆記記得那叫一個工整,被人譽為史上第一學霸筆記,今年年初,東南大學檔案館收到校友、“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家人捐贈的一批遺物,其中一本微分方程課堂筆記不僅用全英文記錄,字跡工整如印刷體一般。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

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947年,屠守鍔到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開始與進步人士接觸。就在這個時候,他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思想,親身的經歷和眼前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走向光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己的強國夢才能實現。1948年末,他毅然祕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特別能吃苦,1980年早春,屠守鍔和研究院院長張鐮斧--一個在上甘嶺戰役中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團長一起,率領試驗隊進入了依然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經常在戈壁灘,一干就是二十多小時。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王希季(1921~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生於昆明,白族。

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1949年10月,當王希季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要求立即回國。

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阻止中國留學生回國,提出了許多優厚條件。而回國的留學生,在國內每人只能優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學都勸他讀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勸他乾脆就留在美國。

但他考慮到自己留學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祖國統一了,自然應該回國效力。於是,在留美科協的幫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蘭總統號”商船回國。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

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學家鑑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和西歐“尤里卡計劃”等高技術計劃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認為中國也應採取適當的對策。

因此他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三位科學家聯名發起向國家最高領導提出關於發展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建議很快就得到鄧小平同志批示。中央進一步考慮到今後高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結合中國國情,及當前的國際形勢,確定了“有限目標,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此後,經過一系列的高級會議和專家討論,發展成為“863計劃”。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于敏:(1926~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為了中國的兩彈一星,于敏先生曾三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準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將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 從此,錢學森在受到了美國政府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他一個月內瘦了三十斤左右。

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鉅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才證明了他是無辜的。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可是中國人想說的是,錢學森先生絕對不止抵五個師,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說錢學森抵一百個師都不為過。

國人要永遠感恩的23人,因為他們,中國的腰桿挺直了

孫家棟(1929~ )遼寧復縣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 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孫家棟80歲生日時,錢學森專門題寫了賀信: 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

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後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就在2009年,錢學森同志去世。

他才是我們的中國精神

才是我們該銘記的“大明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