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中國古代史 宋朝 唐朝 中國歷史 張巡 南澳故事 2018-11-28

姓源古老 少昊後裔

據《潮陽姓氏叢談》載:潮陽在宋代已有鍾姓。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新興鄉西畔(今司馬浦)人鍾英為軍校,解潮州貢物入京,事畢途經河南睢陽,帶回張巡、許遠等神像祀於東山,成為潮陽雙忠廟的創建人。至於其先祖入潮已失考。

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鍾姓起源古老

1、源自贏姓。《辭源》載:“鍾儀之先,仕楚,以食邑為氏”。少昊帝后之後鍾離國,在今山東臨沂。西周初周公旦東征,鍾離國被迫南遷安徽鳳陽,春秋時為楚附庸,公元前518年被吳國所滅,子孫以國為姓。

2、出自子姓。《元和姓纂》雲:“鍾,宋微子之後”。商紂王庶兄微子,西周初封於宋,在今河南商丘,為宋開國君主。宋桓公是第19位國君,他的曾孫伯宗,不想靠家族福廕,跑道晉國創業,果然身居大夫,政績卓著。譽為“晉之賢者”,國得罪奸臣邵氏而被殺;其子州犁逃奔楚國,封為大夫,食邑於楚國的鐘離城,即湖北漢川東,子孫遂為邑為氏。

3、來自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吐谷渾部落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隋朝嶺南南蠻俚人,清滿洲八旗鍾吉氏等改漢姓鍾;滿期、回、畲、苗、彝、拉祜、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有鍾姓。鍾姓郡望穎川郡(今河南禹縣),在宋代列為全國第100位大姓,約12萬餘人;當今列為全國第56位大姓,佔總人口0.38%,約500萬人。

先秦時期,鍾姓主要在鄂湘魯一帶,漢晉南北朝向東播遷中原地區,唐朝兩次南下移民福建。自宋開始成為南方著名姓氏,潮梅地區均有鍾氏聚居點。

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自宋入潮 遍佈潮汕

據《潮陽姓氏叢談》載:潮陽在宋代已有鍾姓。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新興鄉西畔(今司馬浦)人鍾英為軍校,解潮州貢物入京,事畢途經河南睢陽,帶回張巡、許遠等神像祀於東山,成為潮陽雙忠廟的創建人。至於其先祖入潮已失考。裔孫鍾仕傑,明代舉人,任梧州府教授,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由東溪村(今峽山)移居大西村(今司馬浦),其裔孫分衍亦已失考。

今潮陽鍾姓,主要集中於大南山。開墓祖鍾元德,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揭陽藍田都臘燭寨(今豐順)遷來洋烏都金溪鄉(今仙城深溪),續遷黃隴都西坑仔(今雷嶺),其長子鍾續元隨母楊氏移居高豐就外祖家,最後定居顧厝寮(今兩英古厝)。鍾續元之子鍾碧鋒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分創新厝,鍾奇崗分創大陂(今紅場鎮),奇昆分創印石(今兩英)。裔孫再分創大南山區各地。

谷饒鎮仙地村鍾姓,是由福建長亭遷來創基。此外,今城南街道新華、龍井等處有鍾姓散居。

潮汕鍾姓,據不完全資料統計約9萬多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6 000多人;潮陽區1 000多人;潮南區2.1萬多人,主要聚居於兩英、紅場、司馬浦等鎮;揭陽市區約6 000多人;揭東約1.5萬多人,分佈新亨、玉湖、曲溪等鎮;揭西約1 000多人;饒平約1萬多人,分佈黃岡、錢東、井洲、樟溪、普寧2.5萬多人,聚居大坪、流沙、分佈惠城、隆江、葵潭等鎮。潮安庵埠等潮汕各地也有鍾姓聚居點。周邊大埔縣有較多鍾姓人口。

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鍾騫名留青史

鍾騫(1916-1944),又名鄭堅,潮安意溪人。汕頭青年抗敵同志會的發起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34年考入中山大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起,先後任中共潮安縣委宣傳部長、閩西南特委祕書長兼特委機關《前驅報》社長、潮汕中心縣委宣傳部長等職。1940年4月調中共閩南特委工作,後任特委副書記、副特派員、代理書記等職,其間他把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機會讓給其他同志,自己在極端艱險的環境中抱病工作,終於積勞成疾,於1944年5月31日在閩南山區病逝。臨終前感懷賦詩:“思親泣盡韓江水,報黨未已命如絲”。表達了韓江兒女對黨的事業所抱的遠大胸懷。中共閩南特委為紀念他,將王濤支隊第四大隊命名為鍾騫支隊;中共平和縣委把他逝世前住過的銅坊鄉命名為鍾騫鄉。

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鍾少卿醫德雙馨

鍾少卿(1903-1927),又名昭成,潮陽兩英鎮人。1927年教書兼行醫,1935年在南山蘇區聯絡站——永濟生藥店工作,經常給紅軍治病送藥。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曆任縣人民醫院及中醫院副院長等職。他發揚祖醫學遺產,獻出中醫驗方,他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疾病,搶救危重病人,屢創奇蹟。被譽為“華佗再世”。鍾少卿是潮陽縣第一屆人大代表。1959年和1960年先後出席省衛生戰線和全國文教系統君英大會。“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晚年身患高血壓病,仍抱病堅持門診、出診,參中農村巡迴醫療隊和科研工作,醫德雙馨,譽留民間。

廣東省潮汕鍾氏人口超十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