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秦始皇被立為秦王。這時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獨擅大權。即位時由於年少,國政皆由相邦呂不韋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王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秦王政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次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係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其後,雖然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還是重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終於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成為了天下共主。

其實秦始皇嬴政在即位之初就展現了他的志向,這一點通過他修建陵墓就可以看出來。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就開始著手修建陵墓,而他的陵墓選擇了在驪山建陵。為什麼選擇在那裡?其實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一、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執政咸陽,但陵墓卻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這或許是秦始皇選擇在驪山建陵的其中一個考慮。

二、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三、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闢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衝”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秦始皇的志向其實即位初就展現了,只是呂不韋到死都沒有看出來

綜上三點,小編認為第三點或許才是秦始皇最看重的因素,他從小就有了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志向,而這種豐功偉績千古難見,是獨有的。那自己的功勞也是獨一無二的,既然這樣,那自己的陵墓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選擇獨立出來,另闢新園的行為就很好解釋了。這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你認為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