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前篇

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後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經歷過上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蹟。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迴歸~迴歸~錫安

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錫安是主所賜予的名稱,用來稱呼那些一心一德、居於正義之中、享有公義和平安的人。錫安也是地名,是古時候正義的人民聚集之地,而且有一天神的選民必將再聚集於此地。

錫安山位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也用來代指以色列和古代迦南地區,猶太民族視之為終極故鄉。在以色列國歌《希望》中有“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岡”,“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等語。建造猶太教耶和華聖殿時,木料均取自錫安山,古時猶太人俘獲的戰俘也被迫在錫安山上勞動。錫安山被視為猶太復國主義的標誌。

世世代代猶太人自出生起就接受的猶太教義告訴他們:迦南是“流著奶與蜜的美地”,耶和華賜下此地給他們居住,無論猶太民族流散到何地,神已定下旨意,必令他們迴歸,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攔。

正是基於這一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原動力,猶太人歷經數千年的顛沛流離和卓絕苦難,始終不改初衷。他們的信念決沒有半點含混,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存在任何模稜兩可的餘地,對於他們而言,自己“受神揀選”,將代表上帝來行使神聖的權柄,他們所積累的財富和權柄並不是為了揮霍和放蕩,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數千年來,他們對此篤信不疑,並不摻雜虛偽和誇張。任何對白己信仰的動搖,必然導致整個精神世界的崩潰,最終整個民族必然會消匿於茫茫人海之中。而今天,我們不僅沒有看到猶太人的削弱,而且看到了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強大勢力集團。如果說猶太人中天才輩出,那麼這一點與他們心理能量高度集中,信念無比堅定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對於奉錫安山為聖地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們來說,上帝的旨意即巴勒斯坦必然也必須成為猶太人移民的最終歸宿。

猶太教義也告訴人們,迴歸之路充滿艱辛、曲折甚至絕望,但神會賜下拯救和帶領的力量,最終引領他們回到錫安復國。

迴歸希望之火燃起

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以色列復國是一件非常龐大、極其複雜、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業。在經歷了兩千年的流離失所之後,猶太人想回到聖地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談何容易。19世紀之前的猶太人處於歐洲中世紀宗教勢力及封建世俗偏見力量的雙重壓迫之下,連生存尚且處於極其艱難的階段,更罔論重建以色列了。在這一歷史階段,復國僅僅停留在夢想階段。16世紀以後,在歐洲漸成燎原之勢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終於將沉重的天主教勢力和嚴密的封建專制統治撕開了一道裂縫,復國的夢想出現了一縷希望的曙光。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迅速成為橫掃歐洲大陸的熊熊烈火,宗教和封建的傳統社會權力體系出現了坍塌,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金權的能量空前擴張。到19世紀中期,復國的夢想漸漸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復國主義分子開始在宗教和社會環境柑對寬鬆的德國彙集。

文藝復興刺激都市工商貿易的興起,猶太人因其金融才能在貿易中嶄露頭角。特別是從18世紀未的法國大革命開始,猶太人聚居區的封閉逐步被解除。遍及整個歐洲的25年戰爭和在英國開始萌芽的工業革命,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融資需求。猶太金融家抓住了這次戰略機遇,由錢幣交易和兌換業務迅速發展到為王室和戰爭融資,從而積累了大量財富,社會地位也大大提高,成為猶太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羅斯柴爾德和沃伯格家族。

歐洲千年排擠和壓迫的歷練,造就了猶太人獨特和靈敏的金融嗅覺。嚴酷的外部環境迫使猶太人探尋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不斷地從事各種各樣買賣和交易,從貨幣到商品,無所不包,在這個過程中低買高賣賺取相應的差價。誰佔領渠道誰就擁有巨大的優勢。猶太人歷經數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牢牢地控制了全球資本與信用流動的渠道。他們對商業情報的高度敏感,廣泛的客戶人脈,精細經營的頭腦和狁太民族強烈的宗教內聚力,令他們在這一行業中獨佔鰲頭,奠定了難以撼動的堅實地位,並將此優勢和壟斷綿延保持不衰,世代承繼不輟。

如果說商品渠道為王,那麼金融渠道就是太上皇!

正是以奠定金融渠道為根基,猶太金融家族首先以德國為發祥地,穩健積累財富,堅定構建權勢,終於令復同大業的希望之火逐步燃起。

方案一:和平方案

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錫安是巴勒斯坦一個小地方,但巴勒斯坦從1518年併入奧斯曼帝國,直到一戰結束前,都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對復國主義者來說,要想在巴勒斯坦地區重建以色列必須得到奧斯曼帝國的同意,而使奧斯曼帝國割讓巴勒斯坦,只有金錢的誘惑和戰爭的脅迫兩種選擇。

在猶太金融家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德國,復國主義者圍繞巴勒斯坦絞盡腦汁,一個重要轉折階段發生在脾斯麥時代。從歷史上看,生活在高壓之下的中歐和東歐的猶太人反抗意識最為強烈,這一地區正式猶太主義復國的發源地。19世紀後半葉,隨著德國的統一,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向東發展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因此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就成為德國必須重點結交的對象。在這一點上,猶太復國主義者們找到了戰略同盟者。猶太復國主義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德國的支持下,爭取從與德國關係不錯的奧斯曼帝國手中拿到猶太人大舉向巴勒斯坦移民並最終立國的通行證。而為說服德國政府,他們的遊說辭就是,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親德國的巴勒斯坦猶太人根據地,這是德國向東發展戰略的寶貴資產和可靠跳板。對於奧斯曼帝國的誘惑,則是龐大的猶太資本一旦進入巴勒斯坦地區,將大大加強當地的經濟發展,給奧斯曼帝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國際猶太資本力量將是奧斯曼帝國國債的最強有力的購買者。這對於早已瀕臨財政破產的奧斯曼帝國自然具有極大誘惑力。在金融和財政上大大強化的奧斯曼帝國反過來又成為德國東邊一個強有力的戰略盟友,從而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權力天平上增加一塊很有分量的砝碼。

德國的精英階層也有自己的考慮,越來越多的東歐猶太移民大舉西遷到德國,導致了德國本土各個階層的不滿和排斥心理。德皇威廉二世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猶太人在德國的問題需要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如果將猶太人遷到巴勒斯坦地區定居,既滿足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又可緩解國內反猶主義者的政治壓力。於是巴勒斯坦作為猶太人定居地點的意向在德國統治階層、猶太復國主義者和德國反猶勢力之間達成了全面共識。

1898年秋,在對猶太建國的談判中,主要觀點認為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並日漸衰落的多民族帝國,一旦猶太建國成功,其他民族地區會效仿,局面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猶太復國第一次失敗。

方案二:戰爭方案

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德皇威廉二世因為不願得罪奧斯曼帝國而放棄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猶太銀行家失望之餘,決定把籌碼押在德國的對頭英國身上。19世紀末,德國為了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與中東地區豐富的原材料、石油、糧食和龐大的潛在市場緊緊聯繫在一起,從經濟戰略上整合中歐、巴爾幹和整個中東地區的工業生產與原材料資源,並將政治影響力延伸到整個西亞和南亞地區,進而打通從波斯灣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修建了一條柏林——巴格達鐵路。但是巴格達鐵路觸犯了英法俄的利益,因此遭到三國的圍堵,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20世紀初,英國政府通過盎格魯-波斯公司拿到了在新波斯國(即伊朗)的石油開採特權,這是英國海軍當時唯一的石油來源。因此,英國必須牢牢地控制中東。羅斯柴爾德利用其在英國的影響,使英國政府相信未來的猶太國家將是英國在中東的忠實盟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為打敗德國,肢解奧斯曼帝國,而後稱霸中東,以承認和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在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獨立國家為條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精明的英國又揹著阿拉伯人同法國簽訂了處理戰後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塞克斯一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爾後,在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英國統治精英的《貝爾福宣言》乃是一個一箭多雕的妙計。首先,歐洲戰場陷入僵持階段,最終只有拉美國參戰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而猶太銀行家在美國的影響力將是至關重要的砝碼;其次,全世界猶太人將在金融方面一邊倒地偏向英國,這對於大規模持續燒錢的戰爭來說必不可少;第二,阻止美國德裔猶太銀行家偏向德國立場,尤其是對德國感情深厚的希夫為代表的華爾街猶太銀行家族;第四,牽制俄國高達3/4比例的猶太布爾什維克高級領導在對德媾和方面的態度。

《貝爾福宣言》發表和英國委任統治之後,巴勒斯坦猶太移民成倍增長。據統計,1917年4月,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超過5萬,1939年猛增到44.5萬多人,已佔巴勒斯坦居民總數的1/3。猶太移民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以及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庇護,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眾多城市和工業,使阿拉伯人的工商業受到很大的打擊。猶太人還建立了“哈加納”、“伊爾貢”、“斯特恩集一團一 ”等祕密武裝組織,從而使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矛盾和衝突日益加劇。

在猶太銀行家的鼎力支持之下,猶太復國運動終於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仍而現實情況的發展大大出乎他們的預料。

1939年,英國政府又單方面發表了《關於巴勒斯坦事務的的白皮書》,其主要內容包括:(1)英國政一府明確宣佈把巴勒斯坦變成一個猶太國家並不是其政策的一部分,(成立猶太國)是違反委任統治書所規定的對阿拉伯人的義務的,是違反它從前對阿拉伯人的保證的;(2)英國政一府的政策是在10年之內建立一個獨立的、與英國有聯繫的巴勒斯坦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按人口比例加入新政府;(3)5年內允許75000名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5年之後未經阿拉伯人允許不得移入猶太人;(4)過渡時期內授權英國託管當局一切權力來限制和禁止土地轉移。《麥克唐納白皮書》是對《貝爾福宣言》的全面修正,是英國巴勒斯坦政策的重大轉變,實際上放棄了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支持。

這樣,擺在猶太復國主義者面前的戰略選擇就很明晰了:為了重建以色列,完成《舊約》中神的期許,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藉助外力打垮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完整的地緣政治板塊。此時他們決定再次故技重施,藉助外力打垮英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頑固態度,在帝國中東統治的廢墟上重建以色列和“第三聖殿”。

覆軟弱的魏瑪共和國,重建一個強大的德國,為大英帝國製造一個危險的敵人,以迫使英國重新依賴猶太銀行家的錢袋,這是一個既能實現復國的戰略目的,又可從中大獲其利的戰略。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他們千迴百轉物色和扶植起的是一個比斯大林更不靠譜的人物,德國最後是強大了,卻完全失去了控制。當然,此乃後話。

此時,兩股勢力相遇,終於找到了知音,兩者的戰略目標幾乎完全一致,實施的戰術步驟也可以很好地協調。雙方的最高戰略目標就是打垮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猶太銀行家要的是實現以色列復國的夢想,美國一精一英看中的是世界霸主的交椅。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打手”就是德國,強大的、充滿攻擊力的德國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當然,在強大的德同頭上必須事先套上緊箍咒,以防德國反咬一口。因此,從中央銀行到金融系統,從工業集團到原材料基地,必須被徹底控制起來,然後,軟弱的魏瑪共和國必須被強勢的新德國取代,才有能力執行這一“偉大”的戰略。

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迴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這個國家從無到有,全靠猶太人一手炒作!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