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片頭語:眾籌,一個曾經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救助平臺,卻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逐漸迷失了

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近日,德雲社演員吳鶴臣的妻子在某眾籌平臺發佈眾籌信息,聲稱其丈夫因腦出血急需救治,而家庭條件卻並不樂觀,呼籲大家為其進行募捐,眾籌金額為100萬,之後也確實得到網友們的積極迴應,很快就募捐了14萬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本來是一件滿滿正能量的好事,但是之後卻被爆出他們家在北京有2套房和一輛車,吳的妻子更是被指在吳鶴臣重病住院後花費12000元購買了2部某品牌的新手機,這下徹底點燃了網友的怒火,網友紛紛指責其妻子的行為涉嫌“詐捐”。

隨著事情的持續發酵,其妻子也出面對各種疑問做出迴應,可迴應裡的很多地方都顯然無法讓網友們相信,這個時候,網友們又發現其妻子在凌晨為某搞笑視頻點贊。可能是自我緩解壓力的一種方法,但是,種種欠缺考慮的做法還是引起大家的不滿,網絡上的斥責聲此起彼伏。人們此次不單質疑吳鶴臣妻子的一系列做法,作為眾籌平臺的“水滴籌”也一併受到了譴責。也難怪,在北京有2套房是什麼概念?而且還有一輛10幾萬的車,再加上出手就是上萬的手機,這樣的條件竟然可以通過審核來進行募捐,這讓那些普通人情何以堪啊?如果說這都算是“貧困”的話,那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估計都不得不納入“窮人”行列

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昨晚7點,水滴籌也專門針對此事發布了一個聲明,宣佈已經暫停這個募捐項目,籌集到的14萬8千元也暫時不能提現。創始人沈鵬雖然也出面進行了道歉,但是他也表示:水滴籌公司從未將“有車有房”認定為不能發起眾籌的因素!言外之意很明顯,“有車有房”照樣符合眾籌標準和程序。

看似道歉,卻更像是一種澄清和洗白,因為這樣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之前被媒體和網友揭露出來之後總是“退款”草草了事,而這次,顯然網友們有點不買賬,與其說是對吳鶴臣一事的聲明,倒不如說是在向公眾闡述眾籌平臺的操作程序,只要你能拿出符合平臺要求的相關手續,管你是怎麼搞到這些東西的,我們就會通過,你就是住著別墅、開著奔馳也沒問題。

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再來回顧一下曾經幾位臭名遠揚的“詐捐人”:

2016年羅一笑事件:當時聲稱5歲孩子患有白血病,引發無數人的關注和捐款,累計眾籌超過250萬元,可事實呢?羅一笑的父親在深圳和東莞有3套房產,而且經過醫保報銷,自己需要承擔的資金不足4萬元。而在面對媒體的時候,羅一笑父親更是直言不諱:房子一套給兒子、一套在妻子名下、一套得養老!

在浙江,也發生了母女合夥“詐捐”一事,當事人名下有4套房產、2輛車,家中奢侈品無數,卻還在眾籌平臺發佈了籌款消息並迅速籌集到了資金,而後當面對媒體的時候,更是恬不知恥:我願意,管得著嗎你們!

今年3月份,同樣是擺出“家境貧困”的幌子,迅速籌措到資金,而後被網友舉報其名下有房有車有公司,公司還不是一家,是6家。事情敗露後,當事人還餘憤未消:大不了退錢就是了!之後更是在社交上對網友進行了謾罵和詛咒

再看看如今的吳鶴臣妻子,房子不能賣,車子不能賣,手機必須買,病還必須治,於是,水滴籌又成了一個“理想選擇”。對於設置100萬的眾籌目標,不但說要用於現在的治療,還要顧及出院之後的各種康復,而後改口說是“不懂規矩,隨便填的”

情況何其相似?都是殷實的生活,都是不願花費自己的積蓄,更不願變賣自己的財物,於是,我們活的還不如人家的人卻開始紛紛慷慨解囊,這不是“燒包”,也不是“裝逼”,這是善良,這是一份平實的愛,可如今,卻不知該託付給誰了?

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眾籌平臺的誕生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聯,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於互聯網已經有了很嚴重的依賴,所以“互聯網+公益”的眾籌平臺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當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信息後,習慣了各種支付的人們會毫不猶豫的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更何況平臺整天說的言辭鑿鑿——審核嚴格,這也打消了很多人的顧慮,認為我們的那份愛會交付到那些急需救助的人手裡,可事實呢?

不能否認,眾籌平臺也為無數人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如果沒有這些眾籌平臺的存在,很多人根本無法解決面臨的困境,從這一點看,眾籌平臺的功勞還是相當大的。但是,這些年利用眾籌平臺進行“謀利”、或者發佈虛假消息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而且還是屢屢得手,這也折射出眾籌平臺的一個弊端,那就是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審核”。有記者曾做過實驗,花費不足600元就辦齊了眾籌平臺要的所有手續,通過了審核。這是2年前的事,互聯網時代,難道眾籌平臺就沒有關注到這些消息、進行自我反省和改正嗎?

扒去外衣的“眾籌”,裡面是赤裸裸的商業運作

說沒看到這些新聞,我是不信,但是聯繫到沈鵬那句“有房有車也可以眾籌”的說辭,我彷彿看到的是一場商業運作,而非公益運作。很多人和我一樣,只捐過錢,沒有參與過眾籌這個環節,但是網上對於眾籌平臺“有抽成”的說法卻從未間斷,這和平臺“零服務費”的理念是相斥的,不過反過來想想,一個公司要運轉,如果都是“零服務費”的話,別的不說,員工的工資如何發放都是一個問題,這麼一琢磨,“抽成”也就不算意外了,而且參與的人越多,公司收益也會越多,所以,這就成了一個循環,或者說是一種運作模式,徹頭徹尾的商業運作。

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蹺蹺板,本來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只要一端用力,就會失衡:“兒女情長”的時候肯定會出現“英雄氣短”;追逐“利益”的同時,“公益”也難免被壓縮。面對公眾的質疑和現實存在的漏洞,眾籌平臺顯然還有很多事要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