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有三陽下法。

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陰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有三陽下法。

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陰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陽明證有三下法。大承氣湯結熱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氣湯微和胃而下小結,其性較輕;調胃承氣湯只下胃腸之熱,而無結糞,其性和緩。

陽明有三急下證,少陰亦有三急下證,厥陰證尚有熱深厥深之應下證,均以大承氣湯急下。因陽明燥急邪熱之證,亢陽灼陰,腎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陰,緩則亡陰而逝。

按陽明證,當下不下為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為誤下,失下誤下,均能變證危篤。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少陰急下三證。土勝之極,則成下證。少陰證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是土燥而水虧,失期不下,水涸則死,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自利清水,其色純清,心下疼痛,口中乾燥者,是土燥水虧,傷及腎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土燥水虧,傷其脾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水旺火熄,土敗人亡,故少陰(寒水)宜負,而陽明(燥土)宜勝,但少陰不可太負,陽明不可太勝,太勝則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證,故當急下,此即陽明之急下三證也。以陽明而傷少陰,故病在陽明,亦在少陰,兩經並載,實非少陰之本病也。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有三陽下法。

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陰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陽明證有三下法。大承氣湯結熱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氣湯微和胃而下小結,其性較輕;調胃承氣湯只下胃腸之熱,而無結糞,其性和緩。

陽明有三急下證,少陰亦有三急下證,厥陰證尚有熱深厥深之應下證,均以大承氣湯急下。因陽明燥急邪熱之證,亢陽灼陰,腎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陰,緩則亡陰而逝。

按陽明證,當下不下為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為誤下,失下誤下,均能變證危篤。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少陰急下三證。土勝之極,則成下證。少陰證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是土燥而水虧,失期不下,水涸則死,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自利清水,其色純清,心下疼痛,口中乾燥者,是土燥水虧,傷及腎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土燥水虧,傷其脾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水旺火熄,土敗人亡,故少陰(寒水)宜負,而陽明(燥土)宜勝,但少陰不可太負,陽明不可太勝,太勝則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證,故當急下,此即陽明之急下三證也。以陽明而傷少陰,故病在陽明,亦在少陰,兩經並載,實非少陰之本病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太陽陽明合病,溼從燥化,溼熱內逼,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者,宜大承氣湯下之。痢疾當大下,下之則暢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義也。還有枳芍順氣湯,痢疾初起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甚則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黃之功也。

枳芍順氣湯:大黃三至五錢,枳實三至四錢,厚朴三至四錢,黃芩三錢,杭白芍八錢,榔片三錢,廣木香一至二錢,甘草二錢(舊衡)。

可加入車前仁二三錢尤良;痢疾較重者,加芒硝三錢,更易暢通,最為速效;紅痢多者,加黃連一二錢。若畏懼不敢用上方等涼下,緩則變劇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黃之功,專下燥結之證,屬邪熱燥結,咸宜加入方劑中,奏效迅速。至於陰燥便結者,又當溫下之。如《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大黃通其結,姜附溫其寒,大黃走而不守,使下通後毫不傷中損正也。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用,細辛二兩(這是金匱原方分量)。

溫脾湯:又名雙龍湯,即四逆湯加芒硝大黃,附片二至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三錢,大黃三錢,芒硝三錢(舊衡)。

若大便燥結不通,其人素體虛寒,並無邪熱渴飲等證足徵,始可用此溫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飲有邪熱者,忌用此法為幸。大黃之用途頗多,不能盡述,凡屬陰盛陽衰,腸胃虛寒等證,須當慎用。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有三陽下法。

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陰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陽明證有三下法。大承氣湯結熱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氣湯微和胃而下小結,其性較輕;調胃承氣湯只下胃腸之熱,而無結糞,其性和緩。

陽明有三急下證,少陰亦有三急下證,厥陰證尚有熱深厥深之應下證,均以大承氣湯急下。因陽明燥急邪熱之證,亢陽灼陰,腎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陰,緩則亡陰而逝。

按陽明證,當下不下為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為誤下,失下誤下,均能變證危篤。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少陰急下三證。土勝之極,則成下證。少陰證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是土燥而水虧,失期不下,水涸則死,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自利清水,其色純清,心下疼痛,口中乾燥者,是土燥水虧,傷及腎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土燥水虧,傷其脾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水旺火熄,土敗人亡,故少陰(寒水)宜負,而陽明(燥土)宜勝,但少陰不可太負,陽明不可太勝,太勝則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證,故當急下,此即陽明之急下三證也。以陽明而傷少陰,故病在陽明,亦在少陰,兩經並載,實非少陰之本病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太陽陽明合病,溼從燥化,溼熱內逼,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者,宜大承氣湯下之。痢疾當大下,下之則暢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義也。還有枳芍順氣湯,痢疾初起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甚則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黃之功也。

枳芍順氣湯:大黃三至五錢,枳實三至四錢,厚朴三至四錢,黃芩三錢,杭白芍八錢,榔片三錢,廣木香一至二錢,甘草二錢(舊衡)。

可加入車前仁二三錢尤良;痢疾較重者,加芒硝三錢,更易暢通,最為速效;紅痢多者,加黃連一二錢。若畏懼不敢用上方等涼下,緩則變劇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黃之功,專下燥結之證,屬邪熱燥結,咸宜加入方劑中,奏效迅速。至於陰燥便結者,又當溫下之。如《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大黃通其結,姜附溫其寒,大黃走而不守,使下通後毫不傷中損正也。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用,細辛二兩(這是金匱原方分量)。

溫脾湯:又名雙龍湯,即四逆湯加芒硝大黃,附片二至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三錢,大黃三錢,芒硝三錢(舊衡)。

若大便燥結不通,其人素體虛寒,並無邪熱渴飲等證足徵,始可用此溫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飲有邪熱者,忌用此法為幸。大黃之用途頗多,不能盡述,凡屬陰盛陽衰,腸胃虛寒等證,須當慎用。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想學習吳佩衡先生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其他九味藥的用藥心得嗎?

想了解扶陽宗師善用的經方驗方嗎?

這本吳佩衡先生的經驗總結值得一讀——

"

小編導讀

說起“扶陽學派”,想必大家馬上會想到附子、乾薑、肉桂、細辛一派大熱之藥,但如果你以為扶陽派只會重用辛熱藥酒,大錯特錯了,在扶陽派一代宗師吳佩衡先生總結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寒涼藥佔據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吳佩衡先生應用“將軍”大黃的經驗心得。


大黃色黃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下品》:“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面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躁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傷寒論》有三陽下法。

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陰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陽明證有三下法。大承氣湯結熱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氣湯微和胃而下小結,其性較輕;調胃承氣湯只下胃腸之熱,而無結糞,其性和緩。

陽明有三急下證,少陰亦有三急下證,厥陰證尚有熱深厥深之應下證,均以大承氣湯急下。因陽明燥急邪熱之證,亢陽灼陰,腎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陰,緩則亡陰而逝。

按陽明證,當下不下為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為誤下,失下誤下,均能變證危篤。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少陰急下三證。土勝之極,則成下證。少陰證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是土燥而水虧,失期不下,水涸則死,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自利清水,其色純清,心下疼痛,口中乾燥者,是土燥水虧,傷及腎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土燥水虧,傷其脾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水旺火熄,土敗人亡,故少陰(寒水)宜負,而陽明(燥土)宜勝,但少陰不可太負,陽明不可太勝,太勝則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證,故當急下,此即陽明之急下三證也。以陽明而傷少陰,故病在陽明,亦在少陰,兩經並載,實非少陰之本病也。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太陽陽明合病,溼從燥化,溼熱內逼,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者,宜大承氣湯下之。痢疾當大下,下之則暢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義也。還有枳芍順氣湯,痢疾初起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甚則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黃之功也。

枳芍順氣湯:大黃三至五錢,枳實三至四錢,厚朴三至四錢,黃芩三錢,杭白芍八錢,榔片三錢,廣木香一至二錢,甘草二錢(舊衡)。

可加入車前仁二三錢尤良;痢疾較重者,加芒硝三錢,更易暢通,最為速效;紅痢多者,加黃連一二錢。若畏懼不敢用上方等涼下,緩則變劇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黃之功,專下燥結之證,屬邪熱燥結,咸宜加入方劑中,奏效迅速。至於陰燥便結者,又當溫下之。如《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大黃通其結,姜附溫其寒,大黃走而不守,使下通後毫不傷中損正也。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用,細辛二兩(這是金匱原方分量)。

溫脾湯:又名雙龍湯,即四逆湯加芒硝大黃,附片二至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三錢,大黃三錢,芒硝三錢(舊衡)。

若大便燥結不通,其人素體虛寒,並無邪熱渴飲等證足徵,始可用此溫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飲有邪熱者,忌用此法為幸。大黃之用途頗多,不能盡述,凡屬陰盛陽衰,腸胃虛寒等證,須當慎用。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想學習吳佩衡先生的“中藥十大主帥”中其他九味藥的用藥心得嗎?

想了解扶陽宗師善用的經方驗方嗎?

這本吳佩衡先生的經驗總結值得一讀——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藥?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

《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吳佩衡》

本書從川籍名醫吳佩衡先生的生平簡介、代表醫著、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學術傳承5個方面,對其醫案、論文、著作等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總結,重點發掘吳佩衡先生與中醫辨證論治經典著作《傷寒論》相關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提煉出具有規律性和有特色的學術觀點,展現川籍中醫名家風采。本書既是對名家經驗的總結提煉昇華,同時也是編者作為後學晚輩自身的學習心得體會。(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吳佩衡》(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徐姍姍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