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Q2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44%,蘋果佔去近半份額'

"

智能穿戴設備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可穿戴設備是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收集到的信息直接傳輸給大腦,從而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感知。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物聯網中最大消費類的產品,智能手錶就是當前消費品類的其中之一。知名海外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發佈了智能手錶最新數據,就此南方財富網根據相關數據,整理出以下信息。


"

智能穿戴設備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可穿戴設備是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收集到的信息直接傳輸給大腦,從而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感知。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物聯網中最大消費類的產品,智能手錶就是當前消費品類的其中之一。知名海外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發佈了智能手錶最新數據,就此南方財富網根據相關數據,整理出以下信息。


2019年Q2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44%,蘋果佔去近半份額


全球智能手錶2019年二季度出貨量達到1200萬部,同比增長44%。其中Apple Watch該季度出貨量達570萬臺,同比大幅增長50個百分點,佔市場份額的46.4%,成為不折不扣的贏家。根據蘋果近期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業務整體銷售額為55.25億美元,同比上漲48個百分點,亮眼程度超過手機業績。

三星該季度出貨量為200萬臺,同比小微增長1.22個百分點,佔市場份額的15.9%,排名回落第二。三星將在8月10日發佈新款Galaxy Note 10,並提前公佈了新款智能手錶Galaxy Watch Active 2,分別有40mm1.2英寸屏與44mm1.4英寸屏兩種尺寸供消費者選擇,相信此次新上市的智能手錶能夠在一定程度下刺激增長三星在智能手錶領域的銷量,重新奪回冠軍的寶座。

Fitbit該季度則跌至第三名,出貨量為120萬臺,僅佔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左右。

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Steven Waltzer表示,“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從2018年Q2的860萬同比增長44%到2019年Q2的1230萬臺,說明智能手錶增長繼續飆升,這是由於消費者越來越多的使用以健身為主導的可穿戴設備來作為他們智能手機的附件。”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稱,在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將會達到2.25億,全球終端用戶在可穿戴式設備上的支出額預計會達到420億美元,其中162億美元來自於智能手錶,頭部品牌廠商和產業鏈企業未來有望瓜分更大的紅利市場。


"

智能穿戴設備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可穿戴設備是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收集到的信息直接傳輸給大腦,從而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感知。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物聯網中最大消費類的產品,智能手錶就是當前消費品類的其中之一。知名海外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發佈了智能手錶最新數據,就此南方財富網根據相關數據,整理出以下信息。


2019年Q2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44%,蘋果佔去近半份額


全球智能手錶2019年二季度出貨量達到1200萬部,同比增長44%。其中Apple Watch該季度出貨量達570萬臺,同比大幅增長50個百分點,佔市場份額的46.4%,成為不折不扣的贏家。根據蘋果近期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業務整體銷售額為55.25億美元,同比上漲48個百分點,亮眼程度超過手機業績。

三星該季度出貨量為200萬臺,同比小微增長1.22個百分點,佔市場份額的15.9%,排名回落第二。三星將在8月10日發佈新款Galaxy Note 10,並提前公佈了新款智能手錶Galaxy Watch Active 2,分別有40mm1.2英寸屏與44mm1.4英寸屏兩種尺寸供消費者選擇,相信此次新上市的智能手錶能夠在一定程度下刺激增長三星在智能手錶領域的銷量,重新奪回冠軍的寶座。

Fitbit該季度則跌至第三名,出貨量為120萬臺,僅佔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左右。

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Steven Waltzer表示,“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從2018年Q2的860萬同比增長44%到2019年Q2的1230萬臺,說明智能手錶增長繼續飆升,這是由於消費者越來越多的使用以健身為主導的可穿戴設備來作為他們智能手機的附件。”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稱,在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將會達到2.25億,全球終端用戶在可穿戴式設備上的支出額預計會達到420億美元,其中162億美元來自於智能手錶,頭部品牌廠商和產業鏈企業未來有望瓜分更大的紅利市場。


2019年Q2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44%,蘋果佔去近半份額


以上就是本次南方財富網為讀者們帶來的2019年Q2全球智能手錶廠商出貨量排行榜的相關信息,本文是根據數據及近期事件所撰寫分析文章,並不構成投資建議,請投資者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利弊,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文屬於非商業性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