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極具思辨色彩的高考作文:《綠色生活》等

那些極具思辨色彩的高考作文:《綠色生活》等

1.思想底蘊(1)

  中國是一個哲學的王國,各種思潮拓寬了國人的精神空間與選擇,諸子百家,行思各異,這為寫作奠定了厚實的思想土壤。因此寫作中藉助中西文化積澱下來的關於自然、社會、人生、宇宙的哲學思想,或者對話題進行正向、逆向、側向等全方位思索,文章自然具有一定的深度,閃現文化思辨的光芒,這就是思想底蘊,是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認識。

  寫作中最熱用的傳統思想很多,如:《易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思想;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民貴君輕”“中庸思想”“和而不同”“內聖外王”“有教無類”“啟發式教學”等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守雌持柔”“以柔克剛”“去智絕聖”“虛無淡泊”“隱居避世”等思想;佛家的“空”“戒、定、慧”“大慈大悲”“因果輪迴”“出世”等思想;傳統文化核心的“人文精神”“誠信品質”“先人後己”“憂國憂民”“愛國精神”等。

  最熱用的西方思想也很多,如:柏拉圖理想的“烏托邦”思想,被稱為“西方孔子”的蘇格拉底的倫理哲學,“美德就是知識”“認識你自己”等,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薩特的“存在主義”,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如“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馬列主義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

〖例文一〗高考作文

    綠色生活

   江蘇一考生

  那是一塊地,一塊青草地。那時的生活是綠色的,因為,有這塊地。

  總懷念那天高雲淡,總懷念那芳草青青。曾幾何時,那片綠地躺在城市的近郊,盡情地呼吸,恣意地生長,沒有人能打擾它的安寧,它的欣喜,它以為可以一直這樣下去,蓬勃而淡然,我也以為。

  那片地上什麼草都有,參差而雜亂,遠比不上城裡的景觀草坪美觀,但我總覺得這裡多了些什麼,一種自然,一種蓬勃,一種生命的本真。

  那時的我總愛在這裡,一坐一個下午,這塊地踩上去軟綿綿的,但卻厚重,不像城裡的水泥地,雖然堅硬,但我總覺得踩上去空蕩蕩的。

  看那些草恣情地生長,任生活被綠意染透,綠得閒適而舒暢。

  城市像發酵的饅頭,像是要吞沒一切,推土機轟鳴著,翻起那一層層的泥土。我看見泥土被掀起,那原本蓬勃的青草已然發黃、乾枯,它們的根裸露著,任風擺弄。

  我愣在那裡,心中一陣痛,淚無聲地漫出眼眶。

  為什麼?為什麼要奪走這塊地,奪走這一片綠意?奪走這春天的芳草依依,這夏天的繁花滿地,秋天金黃的熱烈,冬天瑩潔的靜謐。

  我不明白。

  綠色,澄淨,閒適,卻似乎與這現代化的社會格格不入,人們拼命地追逐,追逐著名,追逐著利,一刻也不放鬆,人們喜歡紅色,紅色代表著財富,代表著利益。

  “煮酒話桑麻”已成為一種奢望,“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香漸漸飄散,蛙聲早已消逝。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欣賞一路的風景,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的心境早已失落。

  我懷念那片地,也懷念綠色的生活,綠色的人心。

  當城市將我們包圍,我們是否還能做一個綠色的人,過綠色的生活?

  突然想起一個人來,那個鳳凰小鎮吊腳樓房的身影:沈從文。一切的塵囂到他的心裡都寂靜了,只剩下水的純粹、泥的厚朴,只剩下一片盎然的綠。不為名,不為利,靜靜地,只為尋求生命的真諦。

  讓心情變得疏鬆些吧!稍稍放慢些腳步,給心一片澄明與自然。這樣便會感受到陽光與雨露。

  淡泊,安靜,這便是綠色的人。澄澈,透亮,靜靜地堅守,靜靜地追尋生命的本真,這,便是綠色的生活。

〖老師點評〗

  現象思辨

  微笑不都代表歡樂,綠色不都代表春天;挺立著的不都是堅強,俯下身的不都是柔弱。表象,會以真實的過程欺騙你的視覺。擁有一雙透視表象的眼睛,你就是智者。智者不惑,能抓出表象下面躲藏著的本質。現象與本質的審視辨析,讓你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本文面對城市化進程對鄉村和田野的掠奪與侵佔,以及閒適舒暢的綠色生活被現代化中斷帶來的失落與惋惜,針對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作者進行分析過濾:城市必須發展,而綠色生活又不能丟失,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讓我們真正迴歸生活的本真——綠色生活。作者將發酵饅頭一般的城市和純粹秀美的鳳凰小鎮及吊腳樓進行對比,終於沉澱出文化思辨的結論:靜靜地堅守,靜靜地追尋生命的本真。告訴我們執著於綠色生活的意義。

  這就是思辨的魅力。

2.思想底蘊(2)

〖例文二〗文學散文

  擇死或擇生

  吳禮明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裡,抑或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裡。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

  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傑出人物,為什麼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不惜帶辱而活?這個問題從兒時就牽襻著我。

  後世一直將屈原定位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

  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這個偏差或許是有些故意?後人出於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於和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正是由於前者的獻身是別無選擇的,後者卻是投機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決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國蒙受亡國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令“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傳人”。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唯一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詩人的事業,可以不與某一個具體的朝廷和君王相聯繫,相始終。屈原的這種始終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不可挽救的狂瀾的唯一堅持。“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之於生死,中國自古已有確認之標誌。雖然“哀莫哀生別離,樂莫樂心相知”,已將生樂死苦、留戀人世的滋味體會盡致,但是,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行選擇”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之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做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範例。他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進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認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獨立的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時而悲吟,時而高歌,徜徉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幟鮮明,詩人卻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們何不理解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緊緊地擁抱著詩的理想而去的。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的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出於公心,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直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時雖沒有明文不準平民“寫史”,但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監視與懷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於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他不愧為敢於在朝堂上和禁錮人臣的君臣倫理觀念決裂的傑出代表!棄一帝而得天下千秋,偉哉司馬遷!

  屈原擇死,史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死與擇生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成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樑。

〖老師點評〗

  人物思辨

  從新的角度,挖掘人物背後隱藏的論據,推翻一個已經得到大眾認可的定論。那會是什麼效果?讓靈魂猛然打一個激靈呀!

  突然摘下屈原“愛國詩人”的桂冠,挖掘出詩人另一個身份:政治家。讓屈原“死”於政治家的身份,雖然死的方式是“詩人”的,很美,很爛漫。但畢竟是失敗時別無選擇的氣節體現。對比司馬遷的忍辱求“生”,他們共同透露出文化人的精神人格:“從匍匐於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以詩人的氣質,演繹中國式的生命意識。

  文章對屈原和司馬遷關於生死的思辨,關於政治家與詩人的思辨,是為了讚美他們直起身子做人的叛逆與跨越,突出他們崇高的隆起的精神脊樑。

  思辨人物,是對一個民族的人格與精神進行解剖,解密一個群體生命的基因與密碼,探索一個群體核心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心理。用思辨的放大鏡辯證地查看人物身上對立或統一的各種因素,你會發現構成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納米元素。對納米進行思維的深加工,你得出的結論,也許驚世駭俗,也許改變一個時代,也許醫治一種性格、一種惡習、一種情感、一種思維、一種心理、一種文化……這一切,只源於你學會了對人物群像的思辨解構。

3.思想底蘊(3)

〖例文三〗文學作品

   人生三境

   餘 傑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甦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於永恆之境。從兩位西哲的邃思聯想開去,在中國古代的禪宗、詩學、美學諸領域,也有好些關於人生三境的妙論。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學詩的三境:“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就詩人的主體而言,心靈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醜,處於童貞狀態;當認識到規矩和成法之後,就陷入束縛和捆綁之中;最後擺脫一切外在的桎梏,獲得了主體與客體的契合,也獲得了真正的、純粹的自由。這時,方能“行住坐臥,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嚴羽之後,詩人潘德興又云:“詩有三境,學詩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自然,詩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說詩,其實何嘗不是在說人生呢?返璞歸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終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的,是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王氏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與齊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國維的論述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它包蘊了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設定了生命氣息充盈的座標,引導人達到一種永恆的自由之境。

  有這樣的一種人生境界讓我們仰望,我們何必懼怕腳下的淤泥呢?

〖老師點評〗

  中西思辨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一切有痕跡的思辨與雕琢,都會讓人感覺生硬。最好的化妝,是索麵淡妝,讓文字的體香與思想的淡彩融合,端莊之中透幾分嫵媚。

  本文就是這樣,開頭講解丹麥和德國哲學家關於人生三個階段的理論,然後自然引出中國古代禪宗、詩學、美學關於人生三境的妙論。禪宗三境,由尋境到無境到超越時空的空境,最後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境;嚴羽的詩學,由“連篇累牘”到“成之極難”到“信手拈來”,追求“縱橫自在”之境;潘德興的詩學,由“清通”到“警煉”到“自然”,追求返璞歸真之美;王國維由“獨上高樓”到“為伊憔悴”到“燈火闌珊處”,實現了悟禪、寫詩、生命三者的融會貫通,達到了“永恆的自由之境”。如此,將西方文化的人生三論,與東方文化的人生三境,巧妙結合起來,讀後自然感悟中西文化之異同,思索人類關於生命的共同體驗,讓想象在時間與空間的世界裡,走得很遠很遠。

  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好文章,不但沒有雕琢的峽谷,還會把思維引向靈性的天空,在時空的高速路上,讓靈魂奔騰。

4.思想底蘊(4)

〖章節小結〗

  作文哲思化

  悠遠的文化一路走來,滄桑而輝煌。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溶入文化的血脈。兩千多年前,孔子設館授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成為人處世的標準;“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成為規範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迦尼佛法東傳,“存壞住空”“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深入社會人心。“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中國人的精神選擇豐富多彩。古人恭奉的牌位“天、地、君、親、師”反映出敬神靈,忠社稷,重家庭,尊師道的文化內涵在民間根深蒂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必然是其思想的發展史。維護文化血液的純淨,進行古今中外思想碰撞,發揚文化思辨精神,文章必然理性而深刻,立意必然高遠而大氣。在人類思想的園區採擷哲理的花瓣,鋪灑在句子中間,馥郁的芳香會醉倒一大片沉思的眼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