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我想要看的是,站在山的最高處,能不能向當年的辛棄疾一樣,見莽莽大江,奔流東去,然而佇立山頂,山風撲面,料峭吹寒,我看到的是廣袤的江淮大地,煙樹朦朧,不見明亮的水流奔騰在天際之間。從甘露寺背後走到“多景樓”向北俯看,山下也只是一派蒼茫的煙霧,近處是榛榛莽莽的葦灘而已,長江確乎不在此山下流過了。東望隱約可見焦山;西眺,在城市的寬闊天宇下是青山映襯、高樓層疊,江灣畫了一個好大的弧度蜿蜒而來,直到北固山處,江山形勝完全是現代的氣派。

我在山上流連,發現北固山是一座不大不高的山,但為什麼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盛名?為什麼讓辛棄疾登臨北望神思縱橫呢?我想,歷來的英雄豪傑風雲際會於斯地,他們俯瞰長江,北望江山曠野,慷慨有逐鹿中原之志,進而盤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這就是北固山厚重的底蘊,和快意歷史的機緣了。

我從山的西北角陡峻的山道下山,山下在修整,被圍牆圈起來的北固山略略的有些落寞,我看不到臨江的一面山的形勝。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我想要看的是,站在山的最高處,能不能向當年的辛棄疾一樣,見莽莽大江,奔流東去,然而佇立山頂,山風撲面,料峭吹寒,我看到的是廣袤的江淮大地,煙樹朦朧,不見明亮的水流奔騰在天際之間。從甘露寺背後走到“多景樓”向北俯看,山下也只是一派蒼茫的煙霧,近處是榛榛莽莽的葦灘而已,長江確乎不在此山下流過了。東望隱約可見焦山;西眺,在城市的寬闊天宇下是青山映襯、高樓層疊,江灣畫了一個好大的弧度蜿蜒而來,直到北固山處,江山形勝完全是現代的氣派。

我在山上流連,發現北固山是一座不大不高的山,但為什麼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盛名?為什麼讓辛棄疾登臨北望神思縱橫呢?我想,歷來的英雄豪傑風雲際會於斯地,他們俯瞰長江,北望江山曠野,慷慨有逐鹿中原之志,進而盤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這就是北固山厚重的底蘊,和快意歷史的機緣了。

我從山的西北角陡峻的山道下山,山下在修整,被圍牆圈起來的北固山略略的有些落寞,我看不到臨江的一面山的形勝。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甘露寺

然而歷史上的北固山是不落寞的,它充滿著慷慨英偉的氣派。山是鎮江城的要衝,鎮江又是吳楚間的要地。孫權在這裡建都立業,劉備、孫權在這裡聯姻,《三國演義》中的南徐潤州,即為鎮江,它又名京口。到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出生於斯地,劉裕兩次北伐中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的梁武帝也曾登臨北固山,書載,“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嶺下足須固守,然於京口,實乃壯觀。”難怪辛棄疾登山後讚歎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 ﹙辛棄疾詞句﹚公元1204年,賦閒了很久的辛棄疾又被朝廷起用,任鎮江知府,六十五歲的愛國英雄還能有所作為嗎?年輕時的他貌如青兕,精神健於猛虎,是建牙開府、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啊!他曾在一首詞作《鷓鴣天》裡寫道:“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其實哪裡是戲作,不就是他青年時代英雄傳奇的寫照嗎?

他1140年生於山東歷城,字幼安,號稼軒﹙中年後以“稼軒”為別號﹚,其時整個北方已在金人的鐵蹄踐踏之下,辛棄疾投身抗金隊伍,他曾躍馬橫刀,闖入敵營,生擒叛徒,“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就是他的英發雄姿。那一年,辛棄疾只有二十三歲,已是統領千軍萬馬的主帥了,他率軍南歸宋朝,期望朝廷收復失地,恢復河山。然而他南歸之後,空懷激烈,屢遭坎坷,這樣一個英雄將帥 卻被南宋朝廷給了一個江陰籤判的小官,安置在小城江陰,從此輾轉江南各地,消磨英雄意氣,歲月蹉跎,空懷一腔男兒志氣。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我想要看的是,站在山的最高處,能不能向當年的辛棄疾一樣,見莽莽大江,奔流東去,然而佇立山頂,山風撲面,料峭吹寒,我看到的是廣袤的江淮大地,煙樹朦朧,不見明亮的水流奔騰在天際之間。從甘露寺背後走到“多景樓”向北俯看,山下也只是一派蒼茫的煙霧,近處是榛榛莽莽的葦灘而已,長江確乎不在此山下流過了。東望隱約可見焦山;西眺,在城市的寬闊天宇下是青山映襯、高樓層疊,江灣畫了一個好大的弧度蜿蜒而來,直到北固山處,江山形勝完全是現代的氣派。

我在山上流連,發現北固山是一座不大不高的山,但為什麼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盛名?為什麼讓辛棄疾登臨北望神思縱橫呢?我想,歷來的英雄豪傑風雲際會於斯地,他們俯瞰長江,北望江山曠野,慷慨有逐鹿中原之志,進而盤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這就是北固山厚重的底蘊,和快意歷史的機緣了。

我從山的西北角陡峻的山道下山,山下在修整,被圍牆圈起來的北固山略略的有些落寞,我看不到臨江的一面山的形勝。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甘露寺

然而歷史上的北固山是不落寞的,它充滿著慷慨英偉的氣派。山是鎮江城的要衝,鎮江又是吳楚間的要地。孫權在這裡建都立業,劉備、孫權在這裡聯姻,《三國演義》中的南徐潤州,即為鎮江,它又名京口。到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出生於斯地,劉裕兩次北伐中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的梁武帝也曾登臨北固山,書載,“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嶺下足須固守,然於京口,實乃壯觀。”難怪辛棄疾登山後讚歎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 ﹙辛棄疾詞句﹚公元1204年,賦閒了很久的辛棄疾又被朝廷起用,任鎮江知府,六十五歲的愛國英雄還能有所作為嗎?年輕時的他貌如青兕,精神健於猛虎,是建牙開府、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啊!他曾在一首詞作《鷓鴣天》裡寫道:“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其實哪裡是戲作,不就是他青年時代英雄傳奇的寫照嗎?

他1140年生於山東歷城,字幼安,號稼軒﹙中年後以“稼軒”為別號﹚,其時整個北方已在金人的鐵蹄踐踏之下,辛棄疾投身抗金隊伍,他曾躍馬橫刀,闖入敵營,生擒叛徒,“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就是他的英發雄姿。那一年,辛棄疾只有二十三歲,已是統領千軍萬馬的主帥了,他率軍南歸宋朝,期望朝廷收復失地,恢復河山。然而他南歸之後,空懷激烈,屢遭坎坷,這樣一個英雄將帥 卻被南宋朝廷給了一個江陰籤判的小官,安置在小城江陰,從此輾轉江南各地,消磨英雄意氣,歲月蹉跎,空懷一腔男兒志氣。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樑衡先生在《把欄杆拍遍》中對此有一番泣血的論述:“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投降派主政的南宋朝廷,不喜歡辛棄疾整天價在他們耳邊聒噪,北伐中原、收復河山罷了。

辛棄疾南歸後,正值盛年,雖在江南江北地方官任上屢有作為,《宋史》上記他在湖南曾創建勇猛的飛虎軍,但他這種慷慨有大略的人最易引起怯懦者的憎惡或忌妒,中年後的辛棄疾賦閒的時間很長,前後近二十年的光陰吧,要知道他在南渡後也就活了四十餘年,“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一頁頁抗敵的金石鏗鏘之文,飄零散落。這其中的悲哀,唯有過後思量,方覺冰涼徹骨。衰頹的王朝裡,傑出人物的命運,往往是慷慨悲壯轉為無奈蒼涼。往事雄奇難忘,現實逼仄無情,請看他寫給友人陳亮的兩首詞: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我想要看的是,站在山的最高處,能不能向當年的辛棄疾一樣,見莽莽大江,奔流東去,然而佇立山頂,山風撲面,料峭吹寒,我看到的是廣袤的江淮大地,煙樹朦朧,不見明亮的水流奔騰在天際之間。從甘露寺背後走到“多景樓”向北俯看,山下也只是一派蒼茫的煙霧,近處是榛榛莽莽的葦灘而已,長江確乎不在此山下流過了。東望隱約可見焦山;西眺,在城市的寬闊天宇下是青山映襯、高樓層疊,江灣畫了一個好大的弧度蜿蜒而來,直到北固山處,江山形勝完全是現代的氣派。

我在山上流連,發現北固山是一座不大不高的山,但為什麼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盛名?為什麼讓辛棄疾登臨北望神思縱橫呢?我想,歷來的英雄豪傑風雲際會於斯地,他們俯瞰長江,北望江山曠野,慷慨有逐鹿中原之志,進而盤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這就是北固山厚重的底蘊,和快意歷史的機緣了。

我從山的西北角陡峻的山道下山,山下在修整,被圍牆圈起來的北固山略略的有些落寞,我看不到臨江的一面山的形勝。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甘露寺

然而歷史上的北固山是不落寞的,它充滿著慷慨英偉的氣派。山是鎮江城的要衝,鎮江又是吳楚間的要地。孫權在這裡建都立業,劉備、孫權在這裡聯姻,《三國演義》中的南徐潤州,即為鎮江,它又名京口。到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出生於斯地,劉裕兩次北伐中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的梁武帝也曾登臨北固山,書載,“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嶺下足須固守,然於京口,實乃壯觀。”難怪辛棄疾登山後讚歎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 ﹙辛棄疾詞句﹚公元1204年,賦閒了很久的辛棄疾又被朝廷起用,任鎮江知府,六十五歲的愛國英雄還能有所作為嗎?年輕時的他貌如青兕,精神健於猛虎,是建牙開府、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啊!他曾在一首詞作《鷓鴣天》裡寫道:“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其實哪裡是戲作,不就是他青年時代英雄傳奇的寫照嗎?

他1140年生於山東歷城,字幼安,號稼軒﹙中年後以“稼軒”為別號﹚,其時整個北方已在金人的鐵蹄踐踏之下,辛棄疾投身抗金隊伍,他曾躍馬橫刀,闖入敵營,生擒叛徒,“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就是他的英發雄姿。那一年,辛棄疾只有二十三歲,已是統領千軍萬馬的主帥了,他率軍南歸宋朝,期望朝廷收復失地,恢復河山。然而他南歸之後,空懷激烈,屢遭坎坷,這樣一個英雄將帥 卻被南宋朝廷給了一個江陰籤判的小官,安置在小城江陰,從此輾轉江南各地,消磨英雄意氣,歲月蹉跎,空懷一腔男兒志氣。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樑衡先生在《把欄杆拍遍》中對此有一番泣血的論述:“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投降派主政的南宋朝廷,不喜歡辛棄疾整天價在他們耳邊聒噪,北伐中原、收復河山罷了。

辛棄疾南歸後,正值盛年,雖在江南江北地方官任上屢有作為,《宋史》上記他在湖南曾創建勇猛的飛虎軍,但他這種慷慨有大略的人最易引起怯懦者的憎惡或忌妒,中年後的辛棄疾賦閒的時間很長,前後近二十年的光陰吧,要知道他在南渡後也就活了四十餘年,“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一頁頁抗敵的金石鏗鏘之文,飄零散落。這其中的悲哀,唯有過後思量,方覺冰涼徹骨。衰頹的王朝裡,傑出人物的命運,往往是慷慨悲壯轉為無奈蒼涼。往事雄奇難忘,現實逼仄無情,請看他寫給友人陳亮的兩首詞: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辛棄疾 畫像

辛棄疾在多病謝客的晚年又被朝廷起用,直抵抗金一線,難道是當朝者想勵精圖治,大有作為一番?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把辛棄疾作為一種抗金餘波的補飾而已,偏安於江南的南宋王朝,西湖歌舞幾時休,從來就沒有多少英武之氣、雄圖霸業之才。

據清代《讀史方輿紀要》載,鎮江府的郡治就在北固山上。辛棄疾到任後,日日在北固山上辦公生活,這方便了他北望中原大地。他在這期間的詞作雖仰慕孫權、劉裕等在京口建功立業的英雄,慨嘆時無英雄,所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其實主要是一心想著隱居當歸了,他不無疲倦地喃喃自語:“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作於1205年的早春,在初秋時節,他就回歸江西鉛山了,英雄暮氣的辛棄疾,看破了朝廷的底牌與實力,也知道命運的力量,無力迴天的他只能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憤一問。我據鄧廣銘先生的著作《稼軒詞編年箋註》,發現在鎮江知府短暫的任上,辛棄疾詞作不少於七首。辛棄疾卒於1207年,六十八歲。

往事千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而英雄氣長存的北固山,草木青青。

"

鎮江的北固山,歷來是一座有英雄風氣的山。

這山位於鎮江市區北,孤兀崛起,雄踞江濱,東有焦山,西望金山,呼應起伏,如犄角之勢,一同著鎮守著滾滾東去的大江波濤。

我來北固山幾次,是因為很喜歡辛棄疾詞,一次次的辛棄疾詞教學,使我屢屢對辛棄疾雄思悲歌的北固山有一種特別的鐘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長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四,來北固山,已近中午,山前的大道開闊,車馬寥落。山的胸懷敞開著面向南邊的江城,從山門向北看,北固山呈L形,我的右手邊是長長的橫亙的山脊,如同L的上半部,草木蒼蒼,進入山門,只奔山的主體部分——北峰,正是L形的底部位置,在山下就遠遠望到山上掩映在樹叢中的青色屋宇相連聳立。迤邐上得山來,看見了大名鼎鼎的甘露寺,《三國演義》裡劉備招親的發生地,寺建在山頂,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的說法,寺門緊閉,不得入內。過甘露寺,見其東側一鐵塔矗立,古樸蒼黑,鏽跡斑斑,料想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鐵塔見慣了風雨霜雪,雷鳴電閃,或者歷史的滄桑、戰火也未可知。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我想要看的是,站在山的最高處,能不能向當年的辛棄疾一樣,見莽莽大江,奔流東去,然而佇立山頂,山風撲面,料峭吹寒,我看到的是廣袤的江淮大地,煙樹朦朧,不見明亮的水流奔騰在天際之間。從甘露寺背後走到“多景樓”向北俯看,山下也只是一派蒼茫的煙霧,近處是榛榛莽莽的葦灘而已,長江確乎不在此山下流過了。東望隱約可見焦山;西眺,在城市的寬闊天宇下是青山映襯、高樓層疊,江灣畫了一個好大的弧度蜿蜒而來,直到北固山處,江山形勝完全是現代的氣派。

我在山上流連,發現北固山是一座不大不高的山,但為什麼卻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盛名?為什麼讓辛棄疾登臨北望神思縱橫呢?我想,歷來的英雄豪傑風雲際會於斯地,他們俯瞰長江,北望江山曠野,慷慨有逐鹿中原之志,進而盤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這就是北固山厚重的底蘊,和快意歷史的機緣了。

我從山的西北角陡峻的山道下山,山下在修整,被圍牆圈起來的北固山略略的有些落寞,我看不到臨江的一面山的形勝。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甘露寺

然而歷史上的北固山是不落寞的,它充滿著慷慨英偉的氣派。山是鎮江城的要衝,鎮江又是吳楚間的要地。孫權在這裡建都立業,劉備、孫權在這裡聯姻,《三國演義》中的南徐潤州,即為鎮江,它又名京口。到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出生於斯地,劉裕兩次北伐中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的梁武帝也曾登臨北固山,書載,“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嶺下足須固守,然於京口,實乃壯觀。”難怪辛棄疾登山後讚歎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 ﹙辛棄疾詞句﹚公元1204年,賦閒了很久的辛棄疾又被朝廷起用,任鎮江知府,六十五歲的愛國英雄還能有所作為嗎?年輕時的他貌如青兕,精神健於猛虎,是建牙開府、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啊!他曾在一首詞作《鷓鴣天》裡寫道:“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其實哪裡是戲作,不就是他青年時代英雄傳奇的寫照嗎?

他1140年生於山東歷城,字幼安,號稼軒﹙中年後以“稼軒”為別號﹚,其時整個北方已在金人的鐵蹄踐踏之下,辛棄疾投身抗金隊伍,他曾躍馬橫刀,闖入敵營,生擒叛徒,“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就是他的英發雄姿。那一年,辛棄疾只有二十三歲,已是統領千軍萬馬的主帥了,他率軍南歸宋朝,期望朝廷收復失地,恢復河山。然而他南歸之後,空懷激烈,屢遭坎坷,這樣一個英雄將帥 卻被南宋朝廷給了一個江陰籤判的小官,安置在小城江陰,從此輾轉江南各地,消磨英雄意氣,歲月蹉跎,空懷一腔男兒志氣。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

樑衡先生在《把欄杆拍遍》中對此有一番泣血的論述:“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投降派主政的南宋朝廷,不喜歡辛棄疾整天價在他們耳邊聒噪,北伐中原、收復河山罷了。

辛棄疾南歸後,正值盛年,雖在江南江北地方官任上屢有作為,《宋史》上記他在湖南曾創建勇猛的飛虎軍,但他這種慷慨有大略的人最易引起怯懦者的憎惡或忌妒,中年後的辛棄疾賦閒的時間很長,前後近二十年的光陰吧,要知道他在南渡後也就活了四十餘年,“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一頁頁抗敵的金石鏗鏘之文,飄零散落。這其中的悲哀,唯有過後思量,方覺冰涼徹骨。衰頹的王朝裡,傑出人物的命運,往往是慷慨悲壯轉為無奈蒼涼。往事雄奇難忘,現實逼仄無情,請看他寫給友人陳亮的兩首詞: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辛棄疾 畫像

辛棄疾在多病謝客的晚年又被朝廷起用,直抵抗金一線,難道是當朝者想勵精圖治,大有作為一番?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把辛棄疾作為一種抗金餘波的補飾而已,偏安於江南的南宋王朝,西湖歌舞幾時休,從來就沒有多少英武之氣、雄圖霸業之才。

據清代《讀史方輿紀要》載,鎮江府的郡治就在北固山上。辛棄疾到任後,日日在北固山上辦公生活,這方便了他北望中原大地。他在這期間的詞作雖仰慕孫權、劉裕等在京口建功立業的英雄,慨嘆時無英雄,所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其實主要是一心想著隱居當歸了,他不無疲倦地喃喃自語:“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作於1205年的早春,在初秋時節,他就回歸江西鉛山了,英雄暮氣的辛棄疾,看破了朝廷的底牌與實力,也知道命運的力量,無力迴天的他只能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憤一問。我據鄧廣銘先生的著作《稼軒詞編年箋註》,發現在鎮江知府短暫的任上,辛棄疾詞作不少於七首。辛棄疾卒於1207年,六十八歲。

往事千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而英雄氣長存的北固山,草木青青。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北固山,遙想當年的辛棄疾

北固山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