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前些天看了童話大師鄭淵潔的一則短篇故事《馴兔記》改拍成的短片,雖然是童話故事,但裡面講述的內容讓我細思恐極,我想它值得每一個成年人思考。

原來“乖孩子” 是這樣被煉成的

《馴兔記》用童話故事的天方夜譚講述了一則現實寓言。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皮皮魯上小學了,

天性活潑的他

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

但真正的學校生活

不像他想象中充滿歡樂。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你們是小學生了。課堂發言要舉手。”

所有的孩子都雙手交叉放在胸前,

做出認真聽講的樣子,不敢亂動;

而皮皮魯卻覺得,

座位上像有釘子在扎屁股。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老師提問:

皮球掉進深坑,怎麼取出來?

某同學:用網撈。

老師讓她再想想;

優等生李小曼:

倒水讓皮球浮起來!

老師滿意地笑了,這才是標準答案。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而皮皮魯卻問:坑有多深?

很深。老師答。

皮皮魯:讓爸爸再買一個球吧!

全場鬨笑……

老師很生氣:那你故意搗亂吧!

皮皮魯很委屈:如果是個很深的坑,

我們去撿不安全,發生意外怎麼辦。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老師超級憤怒:

你的意思是我錯了嗎?

老師會不正確嗎?

只有標準答案可以得到老師的認可,

發散性思維不值得一提。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之後,班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優等生李小曼長出了兔耳朵,

成了第一個變成兔子的人。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學校的終極目標是:

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

像李小曼這樣聽話的好學生;

孩子們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

只有變成兔子的自己才是優秀的,

不然就是可恥的。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本來恐懼變成兔子的孩子,

都為了能變成兔子而變得順從;

大多數孩子完成了老師的期望,

只有倔強的皮皮魯,成了異類。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父母也想盡一切辦法

讓皮皮魯變成兔子,

在父母和老師的雙重壓力下,

皮皮魯戴上了兔子頭套,

假裝變成兔子,

所有人如願以償,

因為 “全兔班” 誕生了。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影片不長,只有二十多分鐘,但我們彷彿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童年:

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裡,只有絕對聽從權威的孩子才會被認為是好孩子,不服從的孩子會受到批評,成為反面教材,隨後被馴化。因此,害怕自己成為異類的孩子都努力讓自己變成被大人喜愛的兔子。

可比起那些溫順討人喜歡的 “兔子”,我更喜歡那個敢說出自己想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皮皮魯。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們都成為有勇氣的皮皮魯呢?

不逼孩子找出“正確答案”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對於 “皮球掉進深坑,怎麼取出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有很多種,孩子怎麼去回答都有TA自己的想法。

老師的標準答案 “倒水讓皮球浮起來” 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它一定不是唯一的。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皮皮魯總是能出奇不意地提出不同的意見,而這項能力恰恰對學習乃至人的一生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它還有個很嚴肅的名字叫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這個詞源於希臘文,其意思是指:對某事物展開提問,從而去理解,最後做出自己的明辨或判斷。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需要磨練的技能和思維態度,它還包含了一連串的基本能力,如解釋和分析、評價和陳述、推理結果、論證結論和自我校正。

所以,當一個孩子逐漸具有批判性思維後,他就會變得明事理、有主見,不會人云亦云,跟風行事。這種獨立思考和自我校正的能力還可以用來防範出現嚴重的行為錯誤。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出去講課時,經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一點都主見都沒有,整天就跟著別人,其他小孩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有不想做的事情,他不說出來,也不會拒絕。”

那我們怎麼把這份重要的能力教給孩子呢?

我想告訴你,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在幼年時就已開始形成了。比如,一個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的對話模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有些家長總會用權威式的口吻對孩子說“你聽我的不會錯”,時間久了這些孩子就會停止想象,不再尋找其他的答案;然而,還有一些智慧的家長卻是這樣做的:

“噢,這個問題可能有更多原因,我們再想想?” 這是在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多種答案,逐漸瞭解問題可能不止一個正確答案。

當孩子與家長意見相左時,家長不賣老、不著急否定,而是給孩子時間去揣摩、分析、推理,找出因果關係。

只要花點時間,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能量實際上超乎了你的想象。在他心中,每天都會有很多 “不一樣” 的問題,和與眾不同的答案——可能他會勇敢地說出來了,可能他會把它壓抑在心底……

這全看你如何與孩子展開一次次的對話。不經意時,你對孩子的奇思妙想說的一句話否定的話,就會逐漸讓他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再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對中國孩子來說,“孔融讓梨” 的故事耳熟能詳。普遍的家庭教育認為,這是在教會孩子謙讓。可是當這個故事進入美國後,美國的孩子們卻有了很多不一樣疑問: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分到大梨的哥哥或許不想吃大的。”

“按照孔融的說法,年紀小吃小梨,

但他卻還給弟弟大梨,前後矛盾啊。”

“孔融才4歲,還沒有是非觀,

讓他分梨的爸爸也挺不負責任的。”

“他自己估計很想吃大的,

卻扭曲自己的慾望去贏得讚美

這是不健康的行為。”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這些看上去有些 “抬槓” 的獨立思考,卻讓 “孔融讓梨” 這個經典故事在美國的課堂上有了新的解讀與引發討論和思考的可能。

讓我們再來看看在應試教育的模板下,孩子很容易被統一標準束縛,崇尚權威習慣服從,甚至害怕與眾不同。他們往往不會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因此批判性思維能力受到了束縛。

所以我會鼓勵孩子們去發現問題,這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實質性意義。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不做 “知更鳥媽媽”

鄭淵潔《馴兔記》裡的孩子都有一個問題,這讓我細思恐極


雖然現在學校的教育模式很難立即被改變,但家長可以把家庭作為早期教育的實踐基地,儘早開始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你可能會問,我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就不強,怎麼知道如何教孩子呢?那就讓我告訴你一個“快速通道”:

簡單來說,不做 “知更鳥媽媽”。

Mother Robin 知更鳥媽媽,

被用來形容父母包辦一切的教養方式。

知更鳥辛勤地抓了蟲子,然後用嘴嚼碎了,一口一口餵給知更鳥寶寶們吃。結果,小知更鳥從來長不大,因為沒有機會學會自己抓蟲子、自己咀嚼食物。

如果我們像知更鳥媽媽一樣包辦一切,那麼孩子的思維模式就會被固化於父母給予的正確答案,而不是自己尋找到的答案,他們總將一切看成理所當然,從而失去解釋和分析,評價和陳述,推理結果,論證結論和自我校正的能力。

有時 “只聽老人言”,恰恰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我在自己與孩子一起練習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發現:教育最根本的原則,不是把有問題的孩子變成沒問題,而恰恰是讓沒問題的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