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有一條電視劇鄙視鏈。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臺劇>內地劇

看英劇的瞧不起看美劇的,看美劇的瞧不起看日劇的,看日劇的瞧不起看韓劇的,韓劇的瞧不起看港劇的,看港劇的瞧不上臺劇的,看臺劇的瞧不上看內地劇的。

一開始,看到這條鄙視鏈的時候,覺得不可思議,難以相信。我以前經常看國產劇,例如喜劇類型的《武林外傳》、《家有兒女》、《炊事班的故事》系列

武俠片的金庸系列《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古天樂版)

諜戰類型的《潛伏》《紅色》都是百看不厭,不斷重溫的下飯好劇。

可是呢,這幾年,流量明星的崛起,各個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啟用大量的流量明星。並非說流量明星不好,只是,整個市場變得更浮躁了。好演員沒資源,好劇本不被看見或者改得面目全非,觀眾一味的追捧,造成了國產劇質量下滑,口碑差,好評度低,好片子少。

誰火就用誰,演技根本不重要

曾幾何時起,國產劇已經沒眼看了。看到電視上一個個漂亮的女演員,和一個個比女生還要美的男演員,他們全都面部僵硬,毫無表情說著臺詞,需要觀眾去猜,去腦補他們在表演什麼情緒。

甚至把表演做成了一套固定模式了,表達開心就只會笑,憤怒就只會瞪眼,驚訝就是瞪大眼,悲傷就是撇嘴,什麼都固定化了,讓人一點帶入的情緒都沒有,分分鐘齣戲。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演員寧靜在《金星秀》上的採訪說,“這不是用演員的時代,而是用流量明星的時代”。挺悲哀的,好演員沒戲演,流量明星擠眉弄眼,稍微正常的發揮,卻被稱為“演技炸裂”。

我不反感用流量明星去演戲,只是,演技稍微上點心好嗎?觀眾看得很尬呀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都9102年,還玩瑪麗蘇?

現在都已經2019年,電視臺還在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我很平凡但是所有男主都愛我” 的狗血劇情。

國產劇最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劇,都能給你演成偶像劇。比如說,醫生行業的,它能給你拍成醫生與醫生,或醫生與護士的愛情故事。具體參考《急診科醫生》《青年醫生》《產科男醫生》等,還有律師與律師的愛情劇,領導與下屬的愛情劇等等。

我要是想通過電視劇去了解各行各業的人生百態,那我簡直就是痴心妄想以及痴人說夢。國產劇全都能給你演繹成“看我們怎麼談戀愛”的模式。

還有一種劇情,就是這兩年興盛的“大女主劇”。所謂的大女主劇,就是披著女權主義外衣的瑪麗蘇,例如《那年花開月正圓》《羋月傳》《楚喬傳》《北京女子圖鑑》,本來有些演員挺好的,可是為什麼這些大女主劇中,女主的成功全是變成靠男主而成為人上人的呢?看到最後,還是在演瑪麗蘇,男主們總是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用事業的提攜幫助去獲得女主青睞。編劇對“獨立女性”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而國外一些大女主劇,比如說《傲骨賢妻》《傲骨之戰》中獨立女性角色的刻畫,為什麼就那麼讓人舒服,精彩好看又真實呢?因為他們演出了職場的殘酷,人性的複雜與冷漠,一切都要靠自己。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哪怕男主們都愛你,事業還是需要靠自己。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國產劇,你活該處在鄙視鏈底端

電視不單單是為了消遣娛樂,電視劇也有它的使命。現代人都很少閱讀和思考了,互聯網時代,上至80老人,下到3歲小孩,都可以很輕鬆獲得信息資源,電視劇作為傳播價值觀的媒介,也該謹慎和用心。不要拿這種快餐式的低俗老套來糊弄觀眾。

我希望,當我以後看國產劇的時候,我不再只是去重溫以前的,而是可以讓我看到類似《琅琊榜》《父母愛情》《都挺好》這種演技佳,劇情優,真實的人性,引人思考的,屬於我們自己特色的優質國產電視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