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最應體現人性洞見

■ 馮巍

好萊塢戰爭片《敦刻爾克》在我國上映十多天了,全國票房已超3億元,表現尚可。雖然豆瓣影迷為它評分高達8.6分,但筆者一直覺得缺點啥,現在想出答案了——它在人性刻畫上偏弱,而戰爭片最應體現一個導演對人性的洞見。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在影迷心目中是“大神”級別,因他執導的《盜夢空間》俘獲了太多影迷的心。此外,他還執導過“蝙蝠俠”三部曲和《星際穿越》等諸多賣座片,以“另類”導演形象在影迷中擁有很高人氣,但執導《敦刻爾克》卻使他顯得頭腦並不“靈光”。原因很簡單,以前他的那種“天馬行空”沒了用武之地,歷史題材戰爭片要求他必須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模本,這讓他的手腳被捆住了。

於是,為了尊重史實,諾蘭為觀眾提供的基本都是了無新意的流水賬,劇情不吸睛,敘事也不出奇,僅從陸、海、空三個角度描述,三條線索平行剪輯,又造成拖沓印象。為了避免平鋪直敘,為了製造“滔天巨浪”,諾蘭只得把刺耳的槍聲、溺水的恐慌和嚇破膽士兵的驚恐眼神交織呈現,感官刺激效果倒是有了,但對人與戰爭關係的思考,尤其是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幾盡缺失,與《辛德勒的名單》《集結號》等人性刻畫好的影片相比差得很遠。

或許,諾蘭拍這部真實題材影片前還沒有想好深度,否則以他的水平不該在這種檔次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