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組關鍵詞:從《渴望》到《戰狼》

戰狼 渴望 CCTV 敵營十八年 三國演義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01-19

直到今天,51歲的石大成依然時常回憶起小時候偷偷看電影的場景:躲在影院角落裡,一到銀幕亮起就鑽出來,銀幕上輪番上映過《小花》《廬山戀》《少林寺》……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只有10歲的劉衛國第一次看到了電視機——一臺還不如兩個巴掌大的(9英寸)黑白電視機,“還要憑票才能買!”

40年40組關鍵詞:從《渴望》到《戰狼》

1988年,陝西,一臺黑白電視機能引來眾多鄰居一起觀看

40年,彷彿須臾之間。從露天電影到巨幕電影,從黑白電視機到網絡電視,從全村一臺電視到用手機追劇……光影流轉中,存儲下所有中國人的美好回憶。今天,石大成從偷偷看電影的孩子成為了一名電影從業者;劉衛國家裡的電視機已經多到可以一人看一臺;《戰狼》《紅海行動》《歡樂頌》們早已把《敵營十八年》《霍元甲》《渴望》變成了久遠的記憶和情懷。

這一切的原動力,都來自於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

從“無米下鍋”到打造“跨越三十年的經典”

“這電視剛用了三年,也鼓搗順手了,我可不要新的!”

今年62歲的王廣斌,是一名北京的退休教師。看著兒子搬來的一臺新款曲面液晶電視,他心裡挺高興,但嘴上還是一個勁兒地責怪兒子亂花錢。

“這電視夠大,還能上網,你想看啥,一點進去,就能看了。你把這臺新的放在客廳,那臺舊的,我幫你掛在臥室牆上。”兒子的安排恰到好處,王廣斌欣然接受。

“這‘懷舊經典’欄目裡還有《西遊記》啊!”兒子調試著新電視,一句話讓王廣斌跟老伴一下子提起了興致

40年40組關鍵詞:從《渴望》到《戰狼》

86年版《西遊記》劇照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久違的熟悉旋律響起,王廣斌的思緒似乎也一下子回到了往昔。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序幕,也為電影電視行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次年,鄧小平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並致祝辭,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指明瞭方向。

“電視劇需要有個飛躍。”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臺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

想法有了,可是橫亙在眼前的問題,是資金不足、人力不足、技術不足、經驗不足,尤其是沒有好劇本,想拍出一部電視劇,簡直是“無米下鍋”。

1980年,正在中央電視臺文藝部戲劇組做導演的王扶林想到了一個辦法——改編小說。次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改革開放後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改編自作家唐佩琳同名小說的《敵營十八年》。整部劇只有9集,鏡頭也只有2000多個,卻拍了100天。王扶林說,在當時的製作水平和條件下,這已經很了不得了,“因為換個景佈置燈光最快得半個小時,演員要等上半天。”

1981年,中央電視臺文藝部會議上,提出要把四大名著搬上電視熒屏,最先提上議程的是《西遊記》和《紅樓夢》。可製作如此大體量的電視劇談何容易,在那個時代,電視劇製作的水平跟得上嗎?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西遊記》歷經6年拍攝,《紅樓夢》也拍了3年,兩部劇作相繼於1986年、1987年播出,一經播出即造就了轟動一時的收視奇蹟。隨後,《三國演義》《水滸傳》相繼開播,中國四大名著終於完成了第一次電視改編,也成就了一代人的熒屏記憶。

如今回看,80年代那些經典電視劇,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劍——《西遊記》團隊走遍千山萬水,足跡踏遍26個省(區、市),拍攝過程之艱難堪比唐僧師徒取經。而《紅樓夢》劇組呢?則完全像是藝術創作——請來紅學大師周汝昌擔任顧問,一群演員生活在一起,研讀原著,學習琴棋書畫,每天做形體訓練,就為了沉浸式培養角色氣質。

這幾部電視劇後來重播了多少次?恐怕數也數不清了。在接下來近三十年間的無數個暑假和寒假裡,人們總能在自己不斷更新換代、不斷變大變薄的電視機裡,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演繹著熟悉的故事。

屏幕裡普通人的愛恨悲歡,讓大家操了不少心

“宋大成到底娶不娶慧芳啊?”

剛剛步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個問題成為了當時困擾普通老百姓的“難題”。

這是在說當年播出的一部萬人空巷的“爆款”電視劇——《渴望》。在那個電視機尚不普及的時代,鄰里間湊在一起看《渴望》成了一道風景。劇中的女主角劉慧芳與王滬生、宋大成等普通人的愛恨悲歡,讓大家操了不少心。

40年40組關鍵詞:從《渴望》到《戰狼》

1990年電視劇《渴望》開播,曾經萬人空巷

在四大名著創造熒屏經典之後,影視劇很快就不再僅僅侷限於改編著名文學作品,而是轉向關注老百姓生活情感需要,呈現普通人的生活——自此,文化“流行”起來了,流行也“文化”起來了。

1990年冬天的一個週末,已經上小學的王慧,和自己家剛買的第一臺彩色電視機拍了張合影。打開電視後,她第一次看到了《渴望》,從此也開啟了與這部電視劇之間二十多年的故事。

“我記得很清楚,女主人公叫劉慧芳,身邊有兩個追求者,一個是知識分子王滬生,一個是工人宋大成。後來慧芳跟總是傷害她的王滬生結了婚,宋大成卻仍舊默默奉獻自己……”一部總共50集的電視劇,每一集的內容,王慧至今都能清楚地回憶起來。

在1990年12月7日的《北京日報》上,記者這樣評價《渴望》:“看《渴望》就像吃多了油膩,泡壺釅茶,再嚼口脆蘿蔔,清心敗火;就像老街坊串門,說說老宋、老王家這些年有什麼變化。”一座四合院,一棟小洋樓,兩組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這些家長裡短、滿是生活氣息的故事,在後來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電視劇中俯拾皆是。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從事文藝工作近50年的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所說,“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真正的優秀作品,一定是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有過多少往事,彷彿就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彷彿還在身邊。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舉杯祝願,好人一生平安……”直到今天,每當耳邊響起《渴望》中那首插曲《好人一生平安》,我們依舊能從這熟悉的旋律中,聽到平凡生活的幸福圖景。

影視劇裡不僅是現實的溫度,還有時代的印記

“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戰狼2》的上映,讓2017年的暑期很熱血。連續刷新多個記錄,總票房達到56.8億人民幣,不僅讓國內觀眾紛紛為其點贊,還將觀影熱傳到海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影院,創造了難得一見的爆滿上座狀態

40年40組關鍵詞:從《渴望》到《戰狼》

《戰狼2》好評如潮

近年來,《戰狼》《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等影片,頻頻實現口碑與市場雙豐收。它們擊中人心的,不只是影片的“燃”,更有現實的“真”——多取材於真實事件。影片中,中國軍隊在索馬里海域解救中國商船、在戰亂國家營救中國公民,中國大使館全力保護海外同胞、維護中國公民權益,一個個緊要時刻、一系列生死救援,讓人動容之餘更為強大的祖國而自豪。當中國逐步走向世界,當更多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那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變得更加顯性、生動,它們不僅是文藝創作的動力和源泉所在,也促使著我們和時代一起進步,與歲月共同成長。

如果要在文藝領域尋找一個觀察中國的窗口,非影視劇莫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催生了無數激勵人心、感人至深、溫潤心靈的好故事,影視創作也因此有了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其豐富性、開放性與改革開放初期“無米下鍋”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影視劇裡呈現的,不僅是現實的溫度、生活的質感,還有時代的印記——

改革開放大潮中,優先發展的廣東一帶,成為許多年輕人眼中的天堂,打工潮悄然興起。1991年,《外來妹》來了——趙家坳的趙小云、阿芳、鳳珍、靚女等青年男女懷著夢想來到廣東,開始了通過打工改變命運的生活……

農村青年進城帶來了新的故事,城市青年出國也帶來了新的故事。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描述了人們對遙遠又陌生的美洲大陸的好奇與嚮往。“如果你愛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的語句,成為了對20世紀90年代初出國熱潮的寫照,同時也告訴人們,“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圓”……

此外,《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直面經濟發展背後滋生的腐敗問題,《士兵突擊》刻畫當代軍人對信仰的執著堅守,《十八洞村》反映基層一線的扶貧故事,《可可西里》關注嚴峻的生態環保問題……影視劇的創作緊緊追隨著時代,將社會的細微變化折射在銀幕與熒屏上——從這裡,我們看到了多樣的現代化生活樣態,看到了一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

2014年10月,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改革開放的40年,與熒幕中的40年,時空交疊,同生共長,這是藝術與時代的巧合,更是生活和創作的必然。影視劇是時代的鏡子,照出的是大眾的心聲、時代的脈搏,是沉澱在歲月長河中最生動的年代記憶。

改革開放40年,回顧與展望,都無法忽視掉這一厚實又親民的文化載體的參與——一部部影視劇,就如同那徐徐清風,吹過了熒幕,也把這時代的變遷,留在了你我的心間。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流程編輯:RB01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