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黃龍縣八家樑村黨支部書記喬佔山:一個村 一顆心 一片情

張玉華 三農 養羊 社會 中國文明網 2017-06-15

他走了,勞累了一輩子只為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走了,身旁留下了幾畝核桃地,三間窯洞。

他奮鬥了一輩子,掏心扒肺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自己卻兩手空空而去。

照片裡的他,和藹地笑著,目光慈祥安寧。

他,就是黃龍縣八家樑村黨支部書記喬佔山,本可以早早退休,安度晚年,而他卻在64歲的高齡去了最偏僻、矛盾糾紛最多、最窮的八家樑村擔任村支部書記,誓要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把八家樑村折騰出來了個樣。

在5月23日舉行的追悼會上,八家樑村的村民們都流著眼淚為他們的老書記喬佔山送行。

喬佔山出生於1934年,今年83歲,1960年入黨。這個不是“國家幹部”卻像“國家幹部”一樣被調來調去的“村官”,從農業合作社時期起就被延安黃龍縣曹店鄉黨委先後派到鄭家溝、沙曲河、王家店、洩湖等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一個個村子相繼走上致富路,他也多次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並被選為全國、省、市、縣、鄉五級人大代表。

1998年,喬佔山在洩湖村支書位置上幹了22年,使這個昔日的窮村徹底變樣後主動要求退下來。當時,距洩湖10多裡的八家樑村是全縣最窮的村子,村裡“打架鬥毆的多,告狀上訪的多,困難救濟的多”,雖換了3任支書,村裡卻還是老樣子。本來就是過去逃荒來到這裡的村民,不少人因失望而再度背起鋪蓋遠走他鄉,使原有500口人的八家樑只剩下了140多口人。

為改變八家樑村的落後狀況,當時的鄉黨委書記郭宏斌來到他家,請他到八家樑村當書記。喬佔山沉思了片刻,毅然表態:“組織信任我,群眾需要我,我就去試一試!”

兒女們知道八家樑村山大溝深,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不說,吃水還要到山下去馱,都反對他去。喬佔山說,鄉里都決定了,不去怎麼行。再說八家樑的群眾確實太苦了,那樣的窮村子需要有人領著把窮根挖掉。兒女們知道父親的脾氣,認準了的事九頭牛也拉不住,便不再阻攔。

參加追悼會的八家樑村村民張玉華還記得當時老喬初來時的場景,“他趕著牛車、拉著被褥來到八家樑村,在一孔破窯裡安頓下來後,就來到我家裡,給我帶了些糧,問我目前有什麼困難,並說一定要幫助我擺脫貧困。”

喬佔山說得出,更做得到。村民張玉華當時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前些年妻子嫌他窮,丟下3歲的兒子走了。好不容易將孩子拉扯到十幾歲,自己卻患上了嚴重的肺氣腫病。兩次病危,都是老喬墊錢讓村裡人把他送到醫院救過來的。後來,老喬乾脆將張玉華作為他的包扶對象,隔三岔五就到張玉華家裡坐坐,通過聊天幫張玉華樹立起致富的信心。2015年春天,張玉華看到村上許多人通過養羊致了富,自己也想養一些羊,可手頭沒錢。老喬知道他的心事後,以自己的名義貸了7000元,給張玉華買了50只絨山羊。今年羊已發展到67只,出欄的羊加上賣羊絨,除去成本淨賺3100多元。

對其他村民,老喬也像親人一樣對待。81歲的村民李順常經常管老喬叫恩人,他哭著對記者講他與老喬的故事:10多年前,他患了帶狀庖疹,整天只能躺在床上,老伴也患病不能幹重體力活,靠討飯為生,要不是老喬主動幫他爭取醫藥費,給他家送米麵油,現在他骨頭都壞死了。

提起喬佔山,42歲的潘建國也是淚流滿面,連說他是個好人。去年春天修剪核桃時,潘建國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腿部骨折,正在他為醫藥費發愁的時候,第二天一早,喬佔山就帶著4萬元和水果來看望他,讓他安心治病。潘建國感嘆道:“喬老真的是把每個村民都像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一心想著為村上辦好事實事。”

村民劉建英對老喬開的第一次村民大會至今印象深刻。他回憶道,當時老喬對大家說,他來村上不是來當“王”來了,而是當公僕、為民幹事來了,準備利用三年時間把路修通,把房建成,通上自來水,希望村民們積極配合他的工作,如果三年之後做不到這些,他就捲起鋪蓋走人!

八家樑村山高溝深,村民吃水困難:用車拉水得走10裡的盤山路,用肩挑水也得走3裡多的山路。喬佔山在翻山越嶺訪貧問苦中得出結論:在現有條件下,村民無能力也無資金去打深井,更無力興建大型引水工程,唯一的辦法就是修集雨窖,蓄住天水。1999年春天,喬佔山自己掏錢讓兒子和女婿在村口修起了一口集雨窖。一場春雨,把窖灌滿。他告訴村民,這窖水是全村公用的,誰家缺水都可來這裡挑。在喬佔山的帶動下,全村興起了修窖熱。經過兩年努力,如今全村已修起水窖167個,實現了“一人一窖,一園一窖”和“天旱地不旱,天旱人不渴”的目標。

過去,通往八家樑的路都是土坡羊腸道。汽車、拖拉機上不去,山裡的特產運不出來。喬佔山上山後,跑縣公路局、財政局,籌集了6萬多元,帶領群眾苦幹50多天,拓寬整修了一條寬6米、長12公里的盤山村道;接著又用20多天修整拓寬了村裡3公里的路面。現在,八家樑的路寬了、平了,山裡的特產也能方便地運下山了。八家樑人長期居住在土窯洞裡。為了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喬佔山抓住國家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工程的機遇,開始跑項目,跑資金。在他的奔波下,縣裡援助16萬元,群眾又集資13萬元,村裡當年建成一磚到頂、外貼白瓷磚的3排56孔新式薄殼窯洞。現如今,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建起了新窯洞,住進了新房。

路修好了、水通上了、房子建好了,喬佔山開始著手發展產業的事情,最初他帶領村民們發展羊子產業,2001年得知村民唐進財發展核桃產業並取得良好的收益後,喬佔山覺得這個產業好,效益高,就自己帶頭種,併到村民家裡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勸村民把種玉米、穀子改為種核桃樹。在他的積極推動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八家樑村成為黃龍縣最好的核桃產地之一,該村3900畝土地中,3600畝發展了核桃產業,村上光核桃一項收入人均超過1萬元。

村子開始富了,村民腰包慢慢鼓起來了,然而喬佔山艱苦奮鬥、嚴於律己的作風未變。他整天奔波在山上山下和八家樑3個山頭之間,20多年磨破上百雙布鞋,臉龐也被晒成了古銅色。

包村幹部鄭新義說,老喬幹事有一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年齡大了,但做事永遠踏實、認真,事不幹完,絕對不回家。去世的前幾天他還下鄉,挨家挨戶到村民家進行重新識別貧困戶。

喬佔山的搭檔村主任高新立說,對於村民,他有一種近乎執著的愛,再苦再累只要能為群眾辦事,他都幹。去世的前兩天,還積極協調村上用地糾紛和建核桃加工廠的事情;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八家樑村。

談起自己的父親,大兒子喬治命流著淚說,“我們子女每年都讓爸爸別幹了,好好安享晚年,但他不,說一定要把八家樑村帶出個樣,他是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幹了一輩子。”

老喬走了,可他的心留在了八家樑村。家人按照他的遺願,把他埋在了八家樑的山上。而在他的墓地周圍,人們栽滿了核桃樹。那一棵棵核桃樹正充滿生機,茁壯成長著。(延安日報記者 思博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