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

一九一七年七月,在北京城上演了一場鬧劇,就是“張勳復辟”。這使本來就不堪的北洋政府,更顯得荒唐了。那麼它的起因更有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在這裡簡單地敘述一下。

這起因,自然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即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因是否對德國宣戰產生的爭執。其間府方有美國的影響,院方有日本的利誘。不妨說有美日暗中博弈的因素在裡頭。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宣戰,但無意中方直接參於對德宣戰。而日本的意圖是拉中國一起參於進來,更能拉近兩國關係,為了將來有利可圖。這也正是美國不願看到的。段祺瑞決心追隨日本對德宣戰。黎元洪與一些國會議員卻持反對的意見。

"

一九一七年七月,在北京城上演了一場鬧劇,就是“張勳復辟”。這使本來就不堪的北洋政府,更顯得荒唐了。那麼它的起因更有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在這裡簡單地敘述一下。

這起因,自然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即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因是否對德國宣戰產生的爭執。其間府方有美國的影響,院方有日本的利誘。不妨說有美日暗中博弈的因素在裡頭。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宣戰,但無意中方直接參於對德宣戰。而日本的意圖是拉中國一起參於進來,更能拉近兩國關係,為了將來有利可圖。這也正是美國不願看到的。段祺瑞決心追隨日本對德宣戰。黎元洪與一些國會議員卻持反對的意見。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北洋老大自居,對黎元洪是看不在眼裡的,這次黎元洪不合作,豈能善罷甘休呢,藉口裁兵節餉召集軍事會議,關鍵時候不妨向黎總統施壓。他最先想到的讓靳雲鵬邀請馮國璋,可是這位仁兄關鍵時候總會“病”的,不能來,再一個陸榮廷,舍不了西湖美景,不願意來。下一個張勳,這位不願當配角,又心裡另有打算的,堅決不肯來。不過,除此以外其他人也不用給他們面子,自然也會來的。

首先應召到京的是倪嗣沖,這位風向不明,冒冒失失而來。他先去見黎總統要保舉他兒子倪幼忱為上將。他以為黎菩薩慈眉善目,有求必應的。何知黎總統拉下臉來說道“你由蚌埠到北京來是為你兒子謀功名富貴的嗎?”一番呵斥給轟了出來。再去老段處,見段總理笑臉相迎,說起對德宣戰事宜,老段循循善誘,倪嗣沖當時就表明心跡,大聲呼道“應當無條件加入,越早越好”。

此後,陸陸續續又來了各省督軍,二十多位好漢。在老段的唆使下,這二十幾位督軍公然聯袂拜會協約國各公使,而各公使也公然設宴招待他們。對於外交上來說,是特別異常的。

五月一日,督軍們闖入國務會議會場,要對閣員施壓,其實參加國務會議的只有三個人,海軍總長程闢光,農商總長谷鍾秀,司法總長張耀會,三閣員並不反對,對德宣戰問題就這樣在國務會議上算是通過了。

五月四日,督軍代表請兩會議員,並舉行招待會。最後被湯化龍笑迷迷地送了出來。他們一起再到公府見黎總統。黎總統發起虎威來,大聲斥責道,“宣戰媾合,是本大總統的特權,哪裡容得你等侵犯,你們責在守土,以上的一切,可都是目無法紀的行為。”倪嗣沖說,“各國公使都希望我們參戰”。黎說“你是省長,有什麼資格和外交使團說話”。並斥他“擅離職守”。倪說“我是參加軍事會議的”。黎更加氣憤斥道,“你一個省長憑什麼參加軍事會議。”

這二十多位督軍,做夢也沒想到,黎菩薩這樣氣勢凌人,都大眼瞪小眼,口裡應著是,是,是,乖乖地退了出來。五月六日段與閣員一起到公府請黎免強在對德宣戰諮文上蓋了章,下一步只等國會通過了。五月七日對德宣戰案提交到國會。五月八日至九日段唆使所謂“公民團”大鬧國會。有互毆事件發生,有一位被“公民“打傷的議員大聲說,“既然公民能打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總理“,說著話挽起袖子要找老段拼命,好歹被別人勸下了。

十八日北京英文京報揭露了段祺瑞對日借款案。全國一片譁然。

孫中山,唐紹儀,岑春煊來電報要求嚴懲威肋國會的暴徒。孫中山又以個人名義電請國會否決對德宣戰案。

既然宣戰的路難走,督軍團另闢蹊徑,集體呈文總統,要求修政憲法的部分條文。過了兩天未見總統答覆。二十三日卻見到總統令,免去國務總理段祺瑞的職。並由伍廷芳暫行代理。段在同一天也就乘車前往天津,走了。

為免督軍們滋擾,黎總統想到一人,李經羲,他是李鴻章的侄子,借一下他的餘威。特任他為國務總理。此時的李經羲卻態度模稜。並沒儘快進京的意思,致使黎總統心焦如焚無計可使。

督軍團也沒有吃素的,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發難,宣告獨立。其他人一起跟進,“自本日始,與中央脫離關係”。並聲言到天津設臨時政府。搞的黎菩薩寢食不安。

"

一九一七年七月,在北京城上演了一場鬧劇,就是“張勳復辟”。這使本來就不堪的北洋政府,更顯得荒唐了。那麼它的起因更有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在這裡簡單地敘述一下。

這起因,自然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即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因是否對德國宣戰產生的爭執。其間府方有美國的影響,院方有日本的利誘。不妨說有美日暗中博弈的因素在裡頭。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宣戰,但無意中方直接參於對德宣戰。而日本的意圖是拉中國一起參於進來,更能拉近兩國關係,為了將來有利可圖。這也正是美國不願看到的。段祺瑞決心追隨日本對德宣戰。黎元洪與一些國會議員卻持反對的意見。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北洋老大自居,對黎元洪是看不在眼裡的,這次黎元洪不合作,豈能善罷甘休呢,藉口裁兵節餉召集軍事會議,關鍵時候不妨向黎總統施壓。他最先想到的讓靳雲鵬邀請馮國璋,可是這位仁兄關鍵時候總會“病”的,不能來,再一個陸榮廷,舍不了西湖美景,不願意來。下一個張勳,這位不願當配角,又心裡另有打算的,堅決不肯來。不過,除此以外其他人也不用給他們面子,自然也會來的。

首先應召到京的是倪嗣沖,這位風向不明,冒冒失失而來。他先去見黎總統要保舉他兒子倪幼忱為上將。他以為黎菩薩慈眉善目,有求必應的。何知黎總統拉下臉來說道“你由蚌埠到北京來是為你兒子謀功名富貴的嗎?”一番呵斥給轟了出來。再去老段處,見段總理笑臉相迎,說起對德宣戰事宜,老段循循善誘,倪嗣沖當時就表明心跡,大聲呼道“應當無條件加入,越早越好”。

此後,陸陸續續又來了各省督軍,二十多位好漢。在老段的唆使下,這二十幾位督軍公然聯袂拜會協約國各公使,而各公使也公然設宴招待他們。對於外交上來說,是特別異常的。

五月一日,督軍們闖入國務會議會場,要對閣員施壓,其實參加國務會議的只有三個人,海軍總長程闢光,農商總長谷鍾秀,司法總長張耀會,三閣員並不反對,對德宣戰問題就這樣在國務會議上算是通過了。

五月四日,督軍代表請兩會議員,並舉行招待會。最後被湯化龍笑迷迷地送了出來。他們一起再到公府見黎總統。黎總統發起虎威來,大聲斥責道,“宣戰媾合,是本大總統的特權,哪裡容得你等侵犯,你們責在守土,以上的一切,可都是目無法紀的行為。”倪嗣沖說,“各國公使都希望我們參戰”。黎說“你是省長,有什麼資格和外交使團說話”。並斥他“擅離職守”。倪說“我是參加軍事會議的”。黎更加氣憤斥道,“你一個省長憑什麼參加軍事會議。”

這二十多位督軍,做夢也沒想到,黎菩薩這樣氣勢凌人,都大眼瞪小眼,口裡應著是,是,是,乖乖地退了出來。五月六日段與閣員一起到公府請黎免強在對德宣戰諮文上蓋了章,下一步只等國會通過了。五月七日對德宣戰案提交到國會。五月八日至九日段唆使所謂“公民團”大鬧國會。有互毆事件發生,有一位被“公民“打傷的議員大聲說,“既然公民能打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總理“,說著話挽起袖子要找老段拼命,好歹被別人勸下了。

十八日北京英文京報揭露了段祺瑞對日借款案。全國一片譁然。

孫中山,唐紹儀,岑春煊來電報要求嚴懲威肋國會的暴徒。孫中山又以個人名義電請國會否決對德宣戰案。

既然宣戰的路難走,督軍團另闢蹊徑,集體呈文總統,要求修政憲法的部分條文。過了兩天未見總統答覆。二十三日卻見到總統令,免去國務總理段祺瑞的職。並由伍廷芳暫行代理。段在同一天也就乘車前往天津,走了。

為免督軍們滋擾,黎總統想到一人,李經羲,他是李鴻章的侄子,借一下他的餘威。特任他為國務總理。此時的李經羲卻態度模稜。並沒儘快進京的意思,致使黎總統心焦如焚無計可使。

督軍團也沒有吃素的,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發難,宣告獨立。其他人一起跟進,“自本日始,與中央脫離關係”。並聲言到天津設臨時政府。搞的黎菩薩寢食不安。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辮子軍進京

適有安徽督軍張勳有意調停,常言道“病篤亂投醫”。毫無辦法的黎總統立即“盼即迅速來京,共商國是”。並答應他的要求,再特任江朝宗代總理使他副署解散國會。

六月十四日張勳與李經羲偕行入都了。十五日張勳到總統府覲見黎。黎備盛筵相待。十六日張勳頭戴紅頂花翎,由清內務府總管世續導入養心殿謁見溥儀,行跪拜禮,稱“奴才”恭叩聖安。據說李經羲意欲與張勳一起叩拜“皇上”的,因進京時沒有帶來那一身行頭,也就無法進宮。他是來接任“總理”的,張勳也算義氣。對外宣稱“反對李內閣就是反對中央,誰敢造反,我打誰”。二十五日李總理宣誓就職了。

黎總統只在總統府公幹,張辨帥也未曾閒著。六月三十日晚張勳肋迫王士珍,江朝宗大開城門,辮子兵水湧而入。有人報李總理要見大帥,張勳擺擺手說,“沒有功夫,不要讓他進來“。接著說“今天要迎皇上覆位,不贊成的,都不許走”。

七月一日三點,溥儀升殿,張勳跪奏,內容失記。然後起身退出。四時王士珍,樑鼎芬,江朝宗,李慶璋到公府逼迫黎在“奉還大政”的“奏摺”上簽名蓋章,黎元洪並不言亦不動,王士珍不敢抬頭,樑鼎芬說了一些利誘的話。黎說,“你是什麼人,我不和你說話”,接著連眼睛都閉上了。

上午九時,張勳和康有為用“御璽”蓋上了一道一道的“上諭”,並由張勳付署發表。共計十九道。都是加官進爵的。張勳封了個“忠勇親王”,時任民國總理的李經羲未獲封賞,心內怏怏,找張勳理論。張勳說,“誰叫你沒有辮子來著“。在“復辟“中的康有為只得弼德院的虛銜,面子上掛不住,找到張勳去分辯。張勳罵他“腐儒不足與謀。”黎總統得了個“一等公”的爵位,段祺瑞什麼都沒有得到。其實這都是張勳一手操作的。

張勳肯定不是一個老牌政治家,這小子有粗疏豪爽的性格,疏於對黎元洪的看管,使黎總統有了處理善後的空間和時間,黎命劉鍾秀草擬命令,準李經羲免職,重新認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再請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所有大總統印信暫交國務總理段祺瑞攝護,令他設法轉呈。兩令蓋過印,派人送往天津,交給段祺瑞。諸事安排完畢。自帶些錢幣,攜唐仲寅,劉鍾秀,潛出府門,到東交民巷,通過法國醫院,至日本公使館,避難去了。

"

一九一七年七月,在北京城上演了一場鬧劇,就是“張勳復辟”。這使本來就不堪的北洋政府,更顯得荒唐了。那麼它的起因更有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在這裡簡單地敘述一下。

這起因,自然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即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因是否對德國宣戰產生的爭執。其間府方有美國的影響,院方有日本的利誘。不妨說有美日暗中博弈的因素在裡頭。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宣戰,但無意中方直接參於對德宣戰。而日本的意圖是拉中國一起參於進來,更能拉近兩國關係,為了將來有利可圖。這也正是美國不願看到的。段祺瑞決心追隨日本對德宣戰。黎元洪與一些國會議員卻持反對的意見。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北洋老大自居,對黎元洪是看不在眼裡的,這次黎元洪不合作,豈能善罷甘休呢,藉口裁兵節餉召集軍事會議,關鍵時候不妨向黎總統施壓。他最先想到的讓靳雲鵬邀請馮國璋,可是這位仁兄關鍵時候總會“病”的,不能來,再一個陸榮廷,舍不了西湖美景,不願意來。下一個張勳,這位不願當配角,又心裡另有打算的,堅決不肯來。不過,除此以外其他人也不用給他們面子,自然也會來的。

首先應召到京的是倪嗣沖,這位風向不明,冒冒失失而來。他先去見黎總統要保舉他兒子倪幼忱為上將。他以為黎菩薩慈眉善目,有求必應的。何知黎總統拉下臉來說道“你由蚌埠到北京來是為你兒子謀功名富貴的嗎?”一番呵斥給轟了出來。再去老段處,見段總理笑臉相迎,說起對德宣戰事宜,老段循循善誘,倪嗣沖當時就表明心跡,大聲呼道“應當無條件加入,越早越好”。

此後,陸陸續續又來了各省督軍,二十多位好漢。在老段的唆使下,這二十幾位督軍公然聯袂拜會協約國各公使,而各公使也公然設宴招待他們。對於外交上來說,是特別異常的。

五月一日,督軍們闖入國務會議會場,要對閣員施壓,其實參加國務會議的只有三個人,海軍總長程闢光,農商總長谷鍾秀,司法總長張耀會,三閣員並不反對,對德宣戰問題就這樣在國務會議上算是通過了。

五月四日,督軍代表請兩會議員,並舉行招待會。最後被湯化龍笑迷迷地送了出來。他們一起再到公府見黎總統。黎總統發起虎威來,大聲斥責道,“宣戰媾合,是本大總統的特權,哪裡容得你等侵犯,你們責在守土,以上的一切,可都是目無法紀的行為。”倪嗣沖說,“各國公使都希望我們參戰”。黎說“你是省長,有什麼資格和外交使團說話”。並斥他“擅離職守”。倪說“我是參加軍事會議的”。黎更加氣憤斥道,“你一個省長憑什麼參加軍事會議。”

這二十多位督軍,做夢也沒想到,黎菩薩這樣氣勢凌人,都大眼瞪小眼,口裡應著是,是,是,乖乖地退了出來。五月六日段與閣員一起到公府請黎免強在對德宣戰諮文上蓋了章,下一步只等國會通過了。五月七日對德宣戰案提交到國會。五月八日至九日段唆使所謂“公民團”大鬧國會。有互毆事件發生,有一位被“公民“打傷的議員大聲說,“既然公民能打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總理“,說著話挽起袖子要找老段拼命,好歹被別人勸下了。

十八日北京英文京報揭露了段祺瑞對日借款案。全國一片譁然。

孫中山,唐紹儀,岑春煊來電報要求嚴懲威肋國會的暴徒。孫中山又以個人名義電請國會否決對德宣戰案。

既然宣戰的路難走,督軍團另闢蹊徑,集體呈文總統,要求修政憲法的部分條文。過了兩天未見總統答覆。二十三日卻見到總統令,免去國務總理段祺瑞的職。並由伍廷芳暫行代理。段在同一天也就乘車前往天津,走了。

為免督軍們滋擾,黎總統想到一人,李經羲,他是李鴻章的侄子,借一下他的餘威。特任他為國務總理。此時的李經羲卻態度模稜。並沒儘快進京的意思,致使黎總統心焦如焚無計可使。

督軍團也沒有吃素的,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發難,宣告獨立。其他人一起跟進,“自本日始,與中央脫離關係”。並聲言到天津設臨時政府。搞的黎菩薩寢食不安。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辮子軍進京

適有安徽督軍張勳有意調停,常言道“病篤亂投醫”。毫無辦法的黎總統立即“盼即迅速來京,共商國是”。並答應他的要求,再特任江朝宗代總理使他副署解散國會。

六月十四日張勳與李經羲偕行入都了。十五日張勳到總統府覲見黎。黎備盛筵相待。十六日張勳頭戴紅頂花翎,由清內務府總管世續導入養心殿謁見溥儀,行跪拜禮,稱“奴才”恭叩聖安。據說李經羲意欲與張勳一起叩拜“皇上”的,因進京時沒有帶來那一身行頭,也就無法進宮。他是來接任“總理”的,張勳也算義氣。對外宣稱“反對李內閣就是反對中央,誰敢造反,我打誰”。二十五日李總理宣誓就職了。

黎總統只在總統府公幹,張辨帥也未曾閒著。六月三十日晚張勳肋迫王士珍,江朝宗大開城門,辮子兵水湧而入。有人報李總理要見大帥,張勳擺擺手說,“沒有功夫,不要讓他進來“。接著說“今天要迎皇上覆位,不贊成的,都不許走”。

七月一日三點,溥儀升殿,張勳跪奏,內容失記。然後起身退出。四時王士珍,樑鼎芬,江朝宗,李慶璋到公府逼迫黎在“奉還大政”的“奏摺”上簽名蓋章,黎元洪並不言亦不動,王士珍不敢抬頭,樑鼎芬說了一些利誘的話。黎說,“你是什麼人,我不和你說話”,接著連眼睛都閉上了。

上午九時,張勳和康有為用“御璽”蓋上了一道一道的“上諭”,並由張勳付署發表。共計十九道。都是加官進爵的。張勳封了個“忠勇親王”,時任民國總理的李經羲未獲封賞,心內怏怏,找張勳理論。張勳說,“誰叫你沒有辮子來著“。在“復辟“中的康有為只得弼德院的虛銜,面子上掛不住,找到張勳去分辯。張勳罵他“腐儒不足與謀。”黎總統得了個“一等公”的爵位,段祺瑞什麼都沒有得到。其實這都是張勳一手操作的。

張勳肯定不是一個老牌政治家,這小子有粗疏豪爽的性格,疏於對黎元洪的看管,使黎總統有了處理善後的空間和時間,黎命劉鍾秀草擬命令,準李經羲免職,重新認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再請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所有大總統印信暫交國務總理段祺瑞攝護,令他設法轉呈。兩令蓋過印,派人送往天津,交給段祺瑞。諸事安排完畢。自帶些錢幣,攜唐仲寅,劉鍾秀,潛出府門,到東交民巷,通過法國醫院,至日本公使館,避難去了。

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原來竟然是這麼回事

復辟失敗

黎的密使覃壽坤到了天津,找到張國淦,把黎的命令轉達與段被瑞。

七月二日晚九時段攜梁啟超等抵達馬廠,三日上午八時召開軍事會議。組織討逆寫司令部。七月四日發佈討逆電報。七月六日討逆戰爭打起。辮子軍為阻止討逆軍前進,破壞豐臺鐵路,外交團向偽外交部提出抗議。七日,交戰。辮子軍多有臨陣倒戈。南苑飛機向豐臺投炸彈,並在乾清宮,中正殿投下兩枚。打死了一個人,一條狗。

從九日起北京城已被包圍。十日王士珍,江朝宗勸張勳解除武裝,張勳說“我不離兵,兵不離我。我從何處來,我往何外去”。意思再返回徐州,繼續做“大帥。”他為何這樣有恃無恐呢?因為他感覺他自己比竇娥還冤,據他說,這次復辟,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以及督軍團的大部分將軍,都是認可的。並且他們之間的書信。也被他攥在手裡。不過別人已不去理會他這些了。十一日晚進攻朝陽門。十二日拂曉進攻天壇。三千辮子軍,未戰先降。又有一發炮彈落入張宅。張勳也只得在二名荷蘭公使的保護下,坐上汽車,逃往荷公使館。

在張勳入京時,他的夫人曹氏勸他不要復辟。他不答應。曹氏又帶著他的兒女妾氏,一家老小跪到他面前痛哭,求他返回徐州。遭到他的痛斥。這其間也有出醜的,在安慶倪嗣沖得到復辟消息,立即宣佈偽諭,改稱“大清帝國”。掛龍旗,謝君恩。福建督軍李厚基聞訊,打電報向溥儀“謝恩”。偽諭直隸省長朱家寶被授民政大臣,他便上了一道“謝恩折”言“天道無往而不復,人心久亂而思平”。好在北洋政府是“不計前嫌“的政府,這些人只是自壞了名聲,沒有一個人將牢底坐穿。

這場鬧劇結束後,黎元洪去辦他的實業去了,馮國璋成功上位了,段祺瑞重回國務院,也對德宣戰成功了,。張少軒儘管辨子還在,大清永無復辟之日了。另外,在討逆軍裡又有二個人嶄露頭角,那就是曹錕與馮玉祥。可都是後來的大腳角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