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殺伐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他本身就是不好殺戮的人,一交上手,還要想著對方該不該殺,會否影響大局,自然而然下手就會留情了。光明頂上,若是他狠下心,空性等人早死了;“屠獅大會”上,他若不顧情念,周芷若也已斃在他的手下;而最後一次對陣三渡,若不是他主動罷鬥,三渡怕也會被耗盡內力而死;即便是少室山下,面對曾讓他生不如死七年的玄冥二老,他也只是廢掉二老的武功。

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假如他每次對戰,都強勢霸道,力爭贏下每一戰,那他的成就,最多也就是除了武當張三丰,沒人能夠勝得了他一招半式的陽頂天罷了。這也是金庸會安排張無忌修煉“乾坤大挪移”的另一個原因,為的正是彰顯張無忌凡事不以己甚的心態。

若是以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去修煉“乾坤大挪移”,他們倆必定會走火入魔。因為郭靖練武,他靠的是一股蠻勁,認為別人練一年,他練三年也一樣可以達成,而楊過性格孤傲,前人既然能創下這門心法,那他同樣也能練成,他們倆都會一練到底,以求練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不要說能不能練到最頂層,便是練到,焉能不走火入魔呢?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殺伐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他本身就是不好殺戮的人,一交上手,還要想著對方該不該殺,會否影響大局,自然而然下手就會留情了。光明頂上,若是他狠下心,空性等人早死了;“屠獅大會”上,他若不顧情念,周芷若也已斃在他的手下;而最後一次對陣三渡,若不是他主動罷鬥,三渡怕也會被耗盡內力而死;即便是少室山下,面對曾讓他生不如死七年的玄冥二老,他也只是廢掉二老的武功。

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假如他每次對戰,都強勢霸道,力爭贏下每一戰,那他的成就,最多也就是除了武當張三丰,沒人能夠勝得了他一招半式的陽頂天罷了。這也是金庸會安排張無忌修煉“乾坤大挪移”的另一個原因,為的正是彰顯張無忌凡事不以己甚的心態。

若是以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去修煉“乾坤大挪移”,他們倆必定會走火入魔。因為郭靖練武,他靠的是一股蠻勁,認為別人練一年,他練三年也一樣可以達成,而楊過性格孤傲,前人既然能創下這門心法,那他同樣也能練成,他們倆都會一練到底,以求練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不要說能不能練到最頂層,便是練到,焉能不走火入魔呢?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三.除去性格與武功屬性這兩方面,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不強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我們看張無忌,許多朋友經常會拿他與喬幫主作對比,但卻從未想過,喬幫主在小說中出場時,已經是在江湖上出道十幾年的人。那時的喬峰,已是經過“三大難題七大功勞”這樣的歷練,一路打出來的,而且當幫主也已有八年之久。這十幾年,他經常在實戰中去演練自己的武功,也在不斷的實戰中,去積累戰鬥的經驗。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個武功圓熟,實戰經驗超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功力深厚,他的實戰表現,自然搶眼。聚賢莊一戰,縱是一套“太祖長拳”,在他的手上也能發揮出超強的威力。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殺伐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他本身就是不好殺戮的人,一交上手,還要想著對方該不該殺,會否影響大局,自然而然下手就會留情了。光明頂上,若是他狠下心,空性等人早死了;“屠獅大會”上,他若不顧情念,周芷若也已斃在他的手下;而最後一次對陣三渡,若不是他主動罷鬥,三渡怕也會被耗盡內力而死;即便是少室山下,面對曾讓他生不如死七年的玄冥二老,他也只是廢掉二老的武功。

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假如他每次對戰,都強勢霸道,力爭贏下每一戰,那他的成就,最多也就是除了武當張三丰,沒人能夠勝得了他一招半式的陽頂天罷了。這也是金庸會安排張無忌修煉“乾坤大挪移”的另一個原因,為的正是彰顯張無忌凡事不以己甚的心態。

若是以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去修煉“乾坤大挪移”,他們倆必定會走火入魔。因為郭靖練武,他靠的是一股蠻勁,認為別人練一年,他練三年也一樣可以達成,而楊過性格孤傲,前人既然能創下這門心法,那他同樣也能練成,他們倆都會一練到底,以求練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不要說能不能練到最頂層,便是練到,焉能不走火入魔呢?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三.除去性格與武功屬性這兩方面,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不強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我們看張無忌,許多朋友經常會拿他與喬幫主作對比,但卻從未想過,喬幫主在小說中出場時,已經是在江湖上出道十幾年的人。那時的喬峰,已是經過“三大難題七大功勞”這樣的歷練,一路打出來的,而且當幫主也已有八年之久。這十幾年,他經常在實戰中去演練自己的武功,也在不斷的實戰中,去積累戰鬥的經驗。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個武功圓熟,實戰經驗超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功力深厚,他的實戰表現,自然搶眼。聚賢莊一戰,縱是一套“太祖長拳”,在他的手上也能發揮出超強的威力。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而反觀張無忌,實際上從他在光明頂上正式出道,再到他功成身退,與趙敏歸隱蒙古,這期間只不過過了短短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他經歷的大小戰,其實兩隻手都可以算過來,實戰的經驗,又能談何豐富呢,又如何能似喬幫主那般老道?但以他的出手一次比一次圓熟,表現一次比一次亮眼的表現來看,讓張無忌在練成神功之後,在江湖上歷練個十年五載,他的戰鬥經驗同樣會很豐富,他的出招一樣會更加精彩。

而且與張無忌一樣,在練成神功之後,表現不強勢的高手大有人在,喬幫主的兩位義弟就是。內力曠古爍今的段譽,練成“六脈神劍”之後,在掌握不精,出手不順的情況下,照樣表現不怎麼樣,少室山對慕容復一戰,也要喬峰指點,才能順暢的對敵,且盡顯威力。而虛竹在身兼逍遙三老兩百餘年內力,又練得“天山六陽掌”“折梅手”和“生死符”等高深武功,實力雄厚,當世難有比擬,但對陣丁春秋一戰,照樣打得甚為艱難。實際上就是他們倆的戰鬥經驗,太過欠缺了,張無忌的情況,跟他們是一樣的道理。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殺伐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他本身就是不好殺戮的人,一交上手,還要想著對方該不該殺,會否影響大局,自然而然下手就會留情了。光明頂上,若是他狠下心,空性等人早死了;“屠獅大會”上,他若不顧情念,周芷若也已斃在他的手下;而最後一次對陣三渡,若不是他主動罷鬥,三渡怕也會被耗盡內力而死;即便是少室山下,面對曾讓他生不如死七年的玄冥二老,他也只是廢掉二老的武功。

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假如他每次對戰,都強勢霸道,力爭贏下每一戰,那他的成就,最多也就是除了武當張三丰,沒人能夠勝得了他一招半式的陽頂天罷了。這也是金庸會安排張無忌修煉“乾坤大挪移”的另一個原因,為的正是彰顯張無忌凡事不以己甚的心態。

若是以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去修煉“乾坤大挪移”,他們倆必定會走火入魔。因為郭靖練武,他靠的是一股蠻勁,認為別人練一年,他練三年也一樣可以達成,而楊過性格孤傲,前人既然能創下這門心法,那他同樣也能練成,他們倆都會一練到底,以求練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不要說能不能練到最頂層,便是練到,焉能不走火入魔呢?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三.除去性格與武功屬性這兩方面,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不強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我們看張無忌,許多朋友經常會拿他與喬幫主作對比,但卻從未想過,喬幫主在小說中出場時,已經是在江湖上出道十幾年的人。那時的喬峰,已是經過“三大難題七大功勞”這樣的歷練,一路打出來的,而且當幫主也已有八年之久。這十幾年,他經常在實戰中去演練自己的武功,也在不斷的實戰中,去積累戰鬥的經驗。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個武功圓熟,實戰經驗超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功力深厚,他的實戰表現,自然搶眼。聚賢莊一戰,縱是一套“太祖長拳”,在他的手上也能發揮出超強的威力。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而反觀張無忌,實際上從他在光明頂上正式出道,再到他功成身退,與趙敏歸隱蒙古,這期間只不過過了短短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他經歷的大小戰,其實兩隻手都可以算過來,實戰的經驗,又能談何豐富呢,又如何能似喬幫主那般老道?但以他的出手一次比一次圓熟,表現一次比一次亮眼的表現來看,讓張無忌在練成神功之後,在江湖上歷練個十年五載,他的戰鬥經驗同樣會很豐富,他的出招一樣會更加精彩。

而且與張無忌一樣,在練成神功之後,表現不強勢的高手大有人在,喬幫主的兩位義弟就是。內力曠古爍今的段譽,練成“六脈神劍”之後,在掌握不精,出手不順的情況下,照樣表現不怎麼樣,少室山對慕容復一戰,也要喬峰指點,才能順暢的對敵,且盡顯威力。而虛竹在身兼逍遙三老兩百餘年內力,又練得“天山六陽掌”“折梅手”和“生死符”等高深武功,實力雄厚,當世難有比擬,但對陣丁春秋一戰,照樣打得甚為艱難。實際上就是他們倆的戰鬥經驗,太過欠缺了,張無忌的情況,跟他們是一樣的道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所以說,以張無忌在出道兩年中的實戰表現,去對比喬幫主等,經過江湖十幾年歷練的高手相比,以此來論斷張無忌的實戰能力偏差,本身就是有失偏頗的結論。

綜上所述,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是不低的,他的表現不搶眼不強勢,這裡面既有他個人性格的問題,也有他武功屬性的原因,更有他實戰經驗不豐富的關係。金庸先生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手法,去塑造張無忌這個角色,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小說中,擔得起團結各派,抗元復國的歷史重任。這才是張無忌這個人物,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在民族大業方面的成就,遠大於他武功雄霸天下的意義。

"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這裡面羽菱君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鵰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郭靖天資魯鈍,性格木訥,於是給他配上了招式簡明的“降龍十八掌”,併為了讓他領悟“降龍掌”的奧妙,大費周章的讓他先後學了“空明拳”和《九陰真經》等,讓他逐步貫通武理,這是因為“降龍掌”兼具了道家和儒家兩門哲理,乃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標配。楊過天資聰穎,但性格輕浮,於是先給他學了各家之長 ,再給他獨孤求敗的“重劍劍法”,讓他在修煉重劍的過程中,去沉澱自己,邁向穩重,但也會讓他自創出集各家之長,卻反其道而行的“黯然銷魂掌”,去匹配楊過另一面孤傲的性格。

從郭靖和楊過的身上,就能看出武功的屬性,也是讓他們能成為大俠,不可忽略的因素。張無忌的武功同樣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他天性不好殺戮,“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丰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去除殺戮,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慾望。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製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殺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功。跟《九陰真經》這種,本身就是為了增加復仇之勝算而創制,實戰性超強的武學,亦或是“有餘不盡”卻威力盡顯的“降龍十八掌”,還有那不斷與自然之力對抗練出的凶悍內力,能以一柄重劍橫行天下的劍魔武學,以及霸道強勢,全身進擊,能攻得周伯通被迫使出“左右互搏”的“黯然銷魂掌”,如此之類的這些武功相比,張無忌的武功,其自保的屬性更大於主動的進擊。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復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死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死。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殺伐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他本身就是不好殺戮的人,一交上手,還要想著對方該不該殺,會否影響大局,自然而然下手就會留情了。光明頂上,若是他狠下心,空性等人早死了;“屠獅大會”上,他若不顧情念,周芷若也已斃在他的手下;而最後一次對陣三渡,若不是他主動罷鬥,三渡怕也會被耗盡內力而死;即便是少室山下,面對曾讓他生不如死七年的玄冥二老,他也只是廢掉二老的武功。

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假如他每次對戰,都強勢霸道,力爭贏下每一戰,那他的成就,最多也就是除了武當張三丰,沒人能夠勝得了他一招半式的陽頂天罷了。這也是金庸會安排張無忌修煉“乾坤大挪移”的另一個原因,為的正是彰顯張無忌凡事不以己甚的心態。

若是以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去修煉“乾坤大挪移”,他們倆必定會走火入魔。因為郭靖練武,他靠的是一股蠻勁,認為別人練一年,他練三年也一樣可以達成,而楊過性格孤傲,前人既然能創下這門心法,那他同樣也能練成,他們倆都會一練到底,以求練到盡善盡美。如此一來,不要說能不能練到最頂層,便是練到,焉能不走火入魔呢?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三.除去性格與武功屬性這兩方面,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不強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我們看張無忌,許多朋友經常會拿他與喬幫主作對比,但卻從未想過,喬幫主在小說中出場時,已經是在江湖上出道十幾年的人。那時的喬峰,已是經過“三大難題七大功勞”這樣的歷練,一路打出來的,而且當幫主也已有八年之久。這十幾年,他經常在實戰中去演練自己的武功,也在不斷的實戰中,去積累戰鬥的經驗。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個武功圓熟,實戰經驗超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功力深厚,他的實戰表現,自然搶眼。聚賢莊一戰,縱是一套“太祖長拳”,在他的手上也能發揮出超強的威力。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而反觀張無忌,實際上從他在光明頂上正式出道,再到他功成身退,與趙敏歸隱蒙古,這期間只不過過了短短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他經歷的大小戰,其實兩隻手都可以算過來,實戰的經驗,又能談何豐富呢,又如何能似喬幫主那般老道?但以他的出手一次比一次圓熟,表現一次比一次亮眼的表現來看,讓張無忌在練成神功之後,在江湖上歷練個十年五載,他的戰鬥經驗同樣會很豐富,他的出招一樣會更加精彩。

而且與張無忌一樣,在練成神功之後,表現不強勢的高手大有人在,喬幫主的兩位義弟就是。內力曠古爍今的段譽,練成“六脈神劍”之後,在掌握不精,出手不順的情況下,照樣表現不怎麼樣,少室山對慕容復一戰,也要喬峰指點,才能順暢的對敵,且盡顯威力。而虛竹在身兼逍遙三老兩百餘年內力,又練得“天山六陽掌”“折梅手”和“生死符”等高深武功,實力雄厚,當世難有比擬,但對陣丁春秋一戰,照樣打得甚為艱難。實際上就是他們倆的戰鬥經驗,太過欠缺了,張無忌的情況,跟他們是一樣的道理。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所以說,以張無忌在出道兩年中的實戰表現,去對比喬幫主等,經過江湖十幾年歷練的高手相比,以此來論斷張無忌的實戰能力偏差,本身就是有失偏頗的結論。

綜上所述,羽菱君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是不低的,他的表現不搶眼不強勢,這裡面既有他個人性格的問題,也有他武功屬性的原因,更有他實戰經驗不豐富的關係。金庸先生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手法,去塑造張無忌這個角色,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小說中,擔得起團結各派,抗元復國的歷史重任。這才是張無忌這個人物,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在民族大業方面的成就,遠大於他武功雄霸天下的意義。

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