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張士誠 考古 明朝 文物 史趣 史趣 2017-09-11

我國封建社會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男尊女卑”既是貫徹如一的思想觀念,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古人的這種尊卑之分,不僅表現於生前,更體現在死後。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從我們現有發掘的古墓來看,“男尊女卑”的陋習基本上都有所表現。一般而言,在一定規格的男女合葬墓穴中,男性棺槨高大威嚴,裡面還有許多珍貴的陪葬品;女性棺槨則相對低矮,陪葬品自然也就不如男性。當然,如果女性身份顯貴,地位顯赫,那就另當別論了。

既然“男尊女卑”是古人墓葬中的既有慣例,那有沒有例外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蘇州發現的一處古墓就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葬式。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上世紀六十年代,蘇州盤溪小學擴建校舍時,施工人員發現了一處古墓(娘娘墓)。在蘇州發現古墓,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此墓的發現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考古人員的發掘下,這座墓穴逐步揭開了神祕面紗,並呈現出極為獨特的一面。一是古墓的防盜措施簡單而有效。首先是打開的古墓封土,由外及裡有四層保護;打開封土後,見到的是五層的護固,然後才是墓室。如此外四層、內五層的保護,使這座墓穴固若金湯,不曾有人盜取。二是由於封土完全密封,墓室裡女性屍體歷經600多年基本保存完好,除了眼珠、鼻樑和麵頰部分腐爛外,其餘皮膚白皙而有彈性,可比後來赫赫有名的長沙馬王堆女屍。三是墓室的棺內有大量的金銀財寶,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當然,更神祕的還不止以上三點,工作人員還發現,在墓室內男女主人棺槨的擺放和保存狀態完全不同:男木棺內貯滿積水,隨葬器物寥寥無幾,女木棺則封閉嚴密,棺內金銀財寶更是數不勝數。作為合葬墓,這一反“男尊女卑”常態,變成了“女尊男卑”,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凡是不合理的地方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座墓穴也不例外。工作人員通過碑石所刻“張吳王母曹太妃墓碑記”等內容,又結合文獻資料,很快確定這是“吳王”的張士誠父母的合葬墓。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張士誠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也是朱元璋的死對頭。他曾率鹽丁起義,襲據高郵,在高郵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作為滅元的蓋世英雄,張士誠同陳友諒一樣都兵敗朱元璋,只不過張最後自縊死在獄中。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既然確定為張士誠父母的合葬墓,為何又有“女尊男卑”的體現呢?原來,張士誠父親早年身亡,草草葬在老家泰州九龍口,而後母親曹氏死後,張士誠才將父親屍骨從泰州遷來,將父母“合塋”。正因為此,才出現了之前我們提及的“女尊男卑”的葬式。

神祕合葬古墓,一男一女大有來頭卻尊卑互換,與張士誠有關

作為一種獨特的葬式,“娘娘墓”的發掘意義重大,讓一件件文物重見天日,得以持久保存;但也有遺憾之處,比如受限於技術條件,曹氏屍體出土後很快變色腐壞,最後不得不焚燒處理。這也是“娘娘墓”不如日後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有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