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建炎二年六月(1128年),初夏的江南大地沒有往日那般宜人的風景。靖康的硝煙還未散去,新立的南宋小朝廷還未站穩腳跟。曾經秀氣的江南山水,四處藏匿著彪悍的盜匪。在秀州(今嘉興)城中,也即將上演一場不大不小的鬧劇。當時,城中的御營都統制王淵與一名周氏娼妓交好。誰知秀州前知州事中大夫趙叔近將她領走。正好,王淵的上司領兵入城。

二人一番商議之後,便以反叛為名將其斬殺。趙叔近臨死前直呼"吾乃宗室也!",卻依舊無法喝住揮刀而來的二人。對於王淵的上司而言,何況是一介宗室,即便是他甚為欣賞的部將,也能揮刀相向。更令人無法想到的是,他身為中興四將之冠卻揹負千古罵名。

這個對趙宋宗室揮刀相向,日後又長跪不起的一代名將便是張俊。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南宋劉松年所繪的中興四將圖,左起第四個為張俊

一、少為綠林,嶄露頭角

張俊,字伯英,於1086年出生在今甘肅天水。同岳飛、楊延昭、劉光世等人相比,他的出身與他的經歷可謂大相徑庭。少負才氣的他曾出入盜匪群中,成為一介綠林。後來,他投身軍旅,成為三陽縣的一介弓手。可之後的幾年,他就完成了從一介弓手到一方將領的逆襲。但是這一華麗轉身沒有洗去他那一身匪氣,這為他今後矛盾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宣和初年(1119年),他轉屬當地都指揮使,征討西夏。隨後他又參與平定鄆州、河朔等地的盜匪。因功勞甚大,他累遷至武德郎(武階第36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兵率數萬騎攻打太原,張俊跟隨种師中移駐榆次(今晉中榆次區)。當時張俊以隊將身份,率領部眾殺敵甚多,並繳獲軍馬千餘匹。本來他想乘勝追擊,但种師中見友軍未至而令他不得冒進。這給了金兵重新集結的機會,五月金兵合圍榆次。友軍未至,楊志逃走,种師中力竭戰死。危難之際張俊沒有慌亂,他率麾下數百人突圍而出。他且行且戰,行至烏河川時又與金軍再次相遇。數日未休息的張俊依舊神勇無比。這一次遭遇戰,他與部下又斬殺五百人。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影視劇中的張俊

此時開封之圍稍緩,張俊便率領部眾投奔康王。當時的趙構還只是兵馬大元帥。見到張俊之後,趙構覺得他相貌英武,便把他擢升為元帥府中軍統制。張俊與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貴人相遇,也收穫了一名重要的部下——岳飛。

二、擁帝即位,提拔岳飛

靖康元年末,因兩次剿匪有功,張俊很快被升為徐州觀察使。高宗又見他忠誠且每日勞苦,於是將他升為拱衛大夫(武階第12階)。同年潤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一朝就此終結。事發後趙宋故地人心惶惶,張俊多次懇切的勸高宗稱帝,高宗卻悲傷流涕沒能答應、不得已,張俊對高宗說:"您是皇帝的親弟弟,此時由您來稱帝乃是人心所向,如今天下形勢危急不堪,如果您不早正大位,那就沒有人能給百姓們希望了。"

從此在趙構心中,張俊成為了他重要的親信之一。而南宋的開啟,張俊也可謂起到了推動作用。待宋高宗稱帝以後,張俊平鎮江、杭州、蘭溪等地的盜匪,為南宋小朝廷開闢了些許迴旋之地。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軍大舉南犯,宋高宗開始避敵逃亡。此時張俊擔任浙東制置使扈從。完顏宗弼佔領杭州後,派出4000兵馬追擊高宗。他們很快兵臨明州城(今寧波市)下,可以說是宋朝危急存亡的時刻了。張俊臨危受命迎戰來敵,知州劉洪道也率領兵馬前來助戰。此役,金軍戰敗死傷者上千。

金軍退兵後,張俊名岳飛負責收復建康。次年六月,張俊受命征討戚方。他命岳飛為主力,擊敗戚方,俘虜六千餘人與六百戰馬。班師回朝後,他向當朝宰相範宗尹盛讚岳飛可用。紹興元年(1131年),張俊又受命率岳飛等人討伐李成、張用麾下的數萬盜匪。在攻取石幢坡一役中,他冒著流矢飛石身先士卒,拿下這一險隘。最終經數月後,張俊率部平定江淮各郡。事後,他被拜為太尉。即便如此,張俊依舊對部眾說:"我們均不及岳飛。"但誰又能想到,今日一手提拔岳飛的張俊,他日又將走向岳飛的對立面。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三、擊敗來敵,謀害忠臣

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劉豫與金兵合計數萬人分道南下。宋廷聽聞,舉朝震動。就在群臣商議讓宋高宗再次逃亡的時候,張俊對宰相趙鼎說應該進兵。他認為應當集天下之兵守衛平江(今上海一帶),以圖後計。趙鼎認為保衛一州過於狹隘,應當拱衛長江一線。於是,張俊被任命為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宣撫使,屯駐建康。不久,他又改任淮西宣撫使。

在與敵軍沿岸對峙一個月後,張俊悄悄派張宗彥渡江前往六合(今南京六合區)。他當時認為,敵軍既然無心留下,那麼很快就渡淮河北去。果不其然,偽齊軍在僵持月餘後,領兵北去。此時張俊命王進追擊,在淮河一帶大敗敵軍,俘虜敵將程師回、張延壽。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的兩年,劉豫之子劉麟兩次舉兵來犯,均被張俊等人擊潰。尤其是在紹興六年(1136年),劉麟舉兵十餘萬進犯濠、壽州兩地。張俊率楊存中、田師中等人與偽齊的劉猊大部隊交戰於李家灣。此役偽齊軍大敗,除劉猊一人逃走之外,被俘一萬多人。紹興九年(1139年)冬,金兵毀約,張俊奉命渡江收復衛真、鹿邑全境。紹興十年(1140年),張俊又領兵收復毫州(今安徽毫州市)。入城時,城中居民擺出香案、鮮花迎接他。因這些功績,張俊官拜少傅、少師,封濟國公。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影視劇中的趙構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兀朮進軍合肥,攻歷陽。張俊受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之託,出兵反擊。三日後,張俊麾下的王德便擊潰金將韓常軍。與此同時,他又命關師古收復巢縣、昭關兩地。此時,宋金開始顯露和議的跡象。

張俊也感受到宋高宗了對於武將的忌憚。畢竟,他們再如何奮勇殺敵,也無法改變趙宋皇室對於武人的彈壓。於是,他率先提出了交還自己的兵權。這可讓宋高宗和秦檜二人大喜過望,他們立即乘勢罷免三宣撫司,也順勢收回韓世忠、岳飛等人的兵權。曾經那個願意以死報國的張俊,漸漸走上了一條背叛自己初心的道路。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紹興和議後宋金地圖

交出兵權後,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而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就是極力主戰的岳飛。於是,張俊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在《中興小錄》和《王次翁敘紀》中,可見張俊以岳飛沒有及時救援淮西為名,上書彈劾。不過,在後人看來這實屬無中生有。前一年,岳飛本人率部眾克穎昌、淮寧等地,並與金兀朮血戰郾城。當年被召回朝後,他便被罷免兵權。而且元人撰寫的《宋史》中認為濠、壽之戰的失敗,是張俊和劉錡不和所導致的。所以,從這兩方面來說所謂岳飛持兵不援,實屬生硬附和。但對於宋高宗來說,這已足夠了。

十月,秦檜讓諫官万俟卨彈劾岳飛。接著張俊又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於是岳飛父子被押送大理寺。十一月,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十二月,秦檜以謾侮先皇、意圖謀反等罪名,將岳飛賜死獄中,也就促成了南宋一朝最大的冤案。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張俊加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俊去世,終年69歲。宋高宗為此罷朝三日,為其諡號"忠烈"並追封循王。

出身盜匪成為大將,縱容部下擄掠卻不是盡毀一世英明的主要原因

▲陷害岳飛四人跪像,最右即為張俊

也許有人會不滿於張俊汙衊岳飛後依舊加官進爵,安享晚年一事。可後人的評價卻是公正的。在《宋史》當中,給了他兩段評價:其一將他與韓世忠作比,認為他的境界離韓世忠相差十萬八千里。其二,更是直指他附和秦檜陷害岳飛一事,認為他因此揹負起後世的指責沒有什麼不對。

對於報國之士而言,能被後世所祭奠、所傳頌是何等崇高的榮光。但是他們終究是凡人,亦有不足之處。若無大錯,後世至多付之一笑,而無過多指責。不過,張俊是如此的矛盾,如此的圓滑,如此的現實。起於綠林的他,難免有一身匪徒習氣。縱容部下擄掠,擅殺趙氏宗親已令他爭議頗多。如果只是取媚人主,保全富貴,他也不會留下千古的罵名。而對於老部將岳飛的背叛,則令他在嶽王廟前長跪不起,揹負起千古罵名。

參考資料:

1、《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六》

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五》

4、《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七》

5、《中興小錄·卷三十》

6、《王次翁敘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