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1936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當代中國著名的建築師,師從建築大師樑思成、莫宗江教授。而對於古城西安來說,張錦秋是一個不能忘記的名字,因為在西安大街上每走兩步就能碰見她設計的建築,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省圖書館、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大雁塔南廣場、鐘鼓樓廣場、唐華賓館、長安塔……但凡能叫得上名字的建築,幾乎都有她的身影。

張錦秋對西安這座城市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這裡不僅僅是她安身立命之處,更是她作為一個建築師和規劃師實現夢想的地方。張錦秋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有幸來到了關中這片沃土,來到西安這座古城,使我學有所用。”

這位已年過八旬的建築設計大師用唐風漢韻讓一個個古城新地標如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西安呈現給世界的嶄新名片。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

從小有個作家夢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的金秋時節,張錦秋在“錦官城”之稱的成都出生,長輩取名為“張錦秋”,寄託著對她的殷殷期望。

張錦秋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非常重視教育,她啟蒙教育始於《增廣賢文》,從小就背誦了《古文觀止》和《唐詩》,看了川劇《打漁殺家》和《白蛇傳》。學生時代迷上了文學的張錦秋,幾乎讀遍了她在學校所能夠借閱到的所有文學著作。《三國演義》、《紅樓夢》、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巴金……最後圖書館的老師不得不告訴她,這裡已經沒有她沒讀過的文學作品了。讀完這些文學作品後,張錦秋和許多青年人一樣,自然而然地做起了作家夢。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年少時的張錦秋

1948年,張錦秋隨父母舉家遷往上海,到上海務本女中讀初中。中學時代的張錦秋在學校相當活躍,和同學們在一起寫劇本、演話劇、排舞蹈,還經常參加一些聯誼活動,組織大家學俄羅斯舞,服裝都是拿一些舊衣服、舊床單自己動手做的。平時放學,也不直接回家,和同學在一起“噼裡啪啦”打乒乓球,打到天黑才回家。她還參加了上海中蘇友好協會辦的俄語廣播學校。每天早上5點起床,5點半到六點半聽廣播學習俄語,最後拿到了俄語廣播學校的畢業證書,這也使得張錦秋到清華大學後俄語免修。

張錦秋初中畢業的時候,有一次選擇人生道路和專業的機會。她沒和父母商量,自作主張同時報考了三所學校。一是陶行知創辦的行知藝術師範學校美術專業,因為她除了文學,還喜歡畫畫;二是上海國立高等機械學校,這是所著名的技術學校;三是以教學質量遠近聞名的南洋模範中學。

結果三所學校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書。怎麼辦?去哪兒?張錦秋這時不得不請出父母幫她作出選擇。父親對張錦秋說:“你年齡還小,不要急於進入社會,還是上高中,然後進入大學深造。”懂事的張錦秋不等父親說完,就說:“我就在務本女中讀高中。”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青年時期的張錦秋

1954年的夏天,即將高中畢業的張錦秋面臨究竟學文還是學工的難題,猶豫不決,與父親的一次談話打動了她。當時張錦秋的哥哥已經在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學習,父親說:“我希望你們兩兄妹,將來一個設計建造海上的建築,一個設計建造陸上的建築”。父親這番充滿詩意的話語,使張錦秋毅然報考了清華大學,在第一志願上填寫了“建築學”。

1954年7月,報紙上公佈了全國高考錄取名單。張錦秋的名字被登在清華大學建築土木類。當年9月,18歲的張錦秋獨自離家遠行,告別生活了六年的上海,乘車奔赴首都,開啟了她的建築生涯。

張錦秋後來回憶說:“如果當時去了國立高機,我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械工人;如果我到了行知藝術學校學畫畫,以後就是學校的美術老師。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將走上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大師身旁

命運之神把張錦秋交付給了兩位著名的建築大師指導她的專業學習,這兩位建築大師不是別人,正是樑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

但凡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清華建築系求過學的,都無法避談一個人對其的影響,這個人就是樑思成先生。在業界給張錦秋貼的標籤中,其中也有一條是“師承樑思成”。張錦秋說當時報考清華的夢想就是當個建築師,她嚮往北京,嚮往清華,嚮往樑思成先生,所以第一志願就報了清華,就是奔著北京,奔著清華,奔著樑思成先生去的,就想在清華好好學習,以後做個建築師報效祖國。

1954年,張錦秋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

到了清華以後,在本科階段,樑思成先生是清華建築系的負責人,張錦秋偶爾見到樑先生都是投以崇敬的目光,遠遠的仰視,沒有比較直接的瞭解。1961年,張錦秋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到清華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組給樑思成先生當研究生,這時她才真正開始跟隨樑先生學習,張錦秋稱為這是“莫大的榮幸”。

成為研究生後,樑思成先生的書房成了張錦秋常往的去處。樑先生經常坐在圈椅上侃侃而談,而張錦秋總是拉一把木椅在書桌前洗耳恭聽,偶爾插話提問。樑先生社會活動多,出差前常關照張錦秋到他書房學習,他說書房書多又安靜,比學生宿舍條件好,但張錦秋從來不敢一個人闖去看書。

1963年,樑思成去廣西考察回來,提到了“真武閣”那座古建築,十分讚賞,他準備寫一篇關於這座古建築的文章,約張錦秋去作筆錄。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樑思成先生

那是一個天氣非常晴朗的上午,書房外一片鬱鬱蔥蔥。在灑滿陽光的書房裡,樑教授一邊踱著方步,一邊斟字酌句慢慢口授他的文章,偶爾停下來推敲一下用詞,又繼續口述下去。張錦秋坐在樑先生的圈椅上一字一句地在稿紙上記錄。也不過四五十分鐘的時間,樑先生口授完了,一篇精美漂亮的文章通過張錦秋的筆錄就此誕生了。這篇文章幾乎沒怎麼改動就被全文刊登在當時的《建築學報》上。張錦秋說:“過去我聽系裡的老師說樑公如何才華橫溢,這次親眼見他出口成章、倚馬可得,真使我大開眼界。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麼叫大學問家,才對‘仰之彌高’這句成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樑思成先生給我樹立起了一個人生奮鬥的標杆,引導我一生為之努力……”。

當時的清華建築系歷史教研組在中國古代建築史方面有兩個重大課題,一個是樑思成先生的宋《營造法式》研究,一個是莫宗江先生的《頤和園研究》。1962年張錦秋的研究生課題定向時,樑思成先生希望張錦秋能跟隨他學習宋《營造法式》,通過系裡徵求張錦秋的意見。但張錦秋更喜歡中國園林,而且很想通過研究古典用於現代,跟誰也沒商量就自己做主表示想研究園林。表態之後,她才想到應該向樑先生請教才對,為此好幾天心裡不安。可喜的是樑先生尊重她的志願,支持她研究園林。

其實,讓張錦秋真正下定決心研究中國園林的,是1961年讀研究生期間參與了歷史教研組組織的兩次大規模的學術考察活動。第一次是在北方考察歷史遺址、古建、園林,第二次是在南方,主要是園林。兩次都由莫宗江先生帶隊,每到一處都是他為隨行人員“導讀”,邊走、邊看、邊講,莫先生對當地的建築規劃做了精到的點評。也正是這兩次的學術考察使張錦秋為中國古典園林所傾倒,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古為今用的廣闊領域,也讓張錦秋放棄了跟隨樑思成先生研究宋《營造法式》的機會,轉而跟隨莫宗江教授研究中國古典園林。

莫宗江教授在關於清代北方十大皇家園林,特別是頤和園的來龍去脈、規劃佈局、景點設計、藝術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曾在清華大學教研組小範圍內講過幾次《頤和園研究》,到頤和園考察也帶上張錦秋隨行前往。張錦秋學著莫公的研究方法,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弄清沿革,從全園總體佈局上進行分析、測繪、研究,她攝影、繪畫、成文等各個過程都得到了莫宗江教授的指點。

莫宗江教授對張錦秋的研究指導自有一套。他先讓張錦秋研究頤和園“意遲雲在”、“重翠亭”和“千峰彩翠”這三個處在遊覽道路上建築的景觀特色,再讓她把昆明湖中的龍王廟這個島嶼作為景點進行研究。

情定園林,張錦秋決定論文選題圍繞園林展開。在莫宗江教授的指導下,張錦秋完成了題為《頤和園後山西區若干風景點的園林原狀、造景經驗與修復改造》的碩士論文,順利畢業。

除了學術上的引領,莫宗江教授也以自己的文人性情影響著張錦秋。他曾經說要帶學生去看大雨之後的香山瀑布,儘管最終未能成行,但那樣的情景讓張錦秋至今依然神往。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工作時的張錦秋

張錦秋說:“成為莫先生的弟子,是我一生的幸運和光榮。莫公由表及裡、由此及彼,一步步引領我進行了學術的攀登。莫先生就是把我引領進中國古典園林大門的恩師,我在此後數十年的建築創作中無時不受先生的深刻影響。他那敏銳的藝術鑑賞力、生動的傳授感染力,他那不斷探索的治學精神感人至深,令我終生難忘。”

1991年7月,工作後的張錦秋回清華大學看望莫先生,當時先生剛過完七十五歲生日,做完第一次癌症手術。張錦秋陪著先生一起在“荒島”散步併合影留念。張錦秋最後一次見到莫宗江先生是在1999年11月,先生又一次手術後病危住在北大醫院,雖然在病中,莫先生還是強作精神讓夫人取出計劃動筆的書的詳細提綱給張錦秋看,表達著還希望補充點什麼。半個月後,在西安的張錦秋獲悉莫先生辭世。

西行長安

張錦秋本來應該在1965年畢業分配,但剛好畢業前趕上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研究生必須參加一期,所以她在1964年的夏天參加了“社教團”,去了距離北京三十公里的順義縣馬圈公社。

1965年8月,張錦秋與大學同學韓驥結婚,當時韓驥已經從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被分配到了寧夏工作。按常規張錦秋畢業是要留在清華建築系做科研的,但當時建築歷史教研組裁員,所以張錦秋就被分配到了建工部的建研院歷史所。但一年“社教”回來,建研院被下放,建工部的領導找張錦秋談話,說根據目前的情況很難給她安排建築歷史相關的工作,但可以參加三線建設,組織上考慮西安是三線建設基地,就計劃安排她到西安工作。當時張錦秋的愛人韓驥在寧夏,建工部答應考慮把韓先生調回西安,解決兩個人的團聚問題。張錦秋覺得這樣也好,所以就答應了。

其實,對於這樣的安排,要說張錦秋一點“想法”沒有也不可能,雖然出乎意料,但也不是不可接受。張錦秋想,搞三線建設,以後就可能與學術無緣了。她離開北京前,把自己珍藏的一套《建築學報》——從第一期到畢業的那一期,完完整整地送給了表哥費麟,她覺得這些建築藝術的資料,今後相當長的時間是用不上了。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1966年春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畢業

1966年春,張錦秋告別清華園,坐著火車向陝西進發,一路往西,越走越荒涼,舉目都是黃土地,她有些失落。

到西安之後,張錦秋被分配到了西北設計院,由於她當時懷著孕,單位對她照顧有加,在住宅單元給她安排了一間約七八平方米的房間讓她安胎。

其實,張錦秋對西安這座城市並不陌生,他的哥哥在西安交通大學當教師,她在1957年暑假來西安玩過,逛西安城,看大雁塔、小雁塔、上華山,當初只是來玩,沒想到自己居然來到西安工作、生活,並且一呆就是幾十年、一輩子。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工作中的張錦秋

初到西安,張錦秋把陝西的《關中勝蹟圖志》認認真真看了一遍,做了不少筆記,瞭解了陝西的歷史。這樣的日子沒多久,就被下放到西安附近莊裡山溝的三線工地做油漆工,張錦秋經常爬上鋼屋架的廠房刷油漆。下放勞動沒多久,就被通知回西安做三線建設的設計工作。這一次是到河南搞現場設計,西北設計院去了幾波人,進了河南的山溝,分散到各個廠子裡。他們住在農民家裡,跟解放軍一起吃食堂,工地上沒有木材就進山砍運。張錦秋說,也正是這些經歷,在鍛鍊意志和心理的同時,也增長了她的見識和能力。

1971年之後,張錦秋被召回設計院改做援外工程,這時的她終於學有所用,她參加了喀麥隆文化宮方案設計階段的工作並且到現場指導施工。

“新唐風”式的建築藝術

70年代末,西安旅遊城市的名聲開始吸引了不少國際友人前來參觀,旅遊勢頭不斷上升,華清池作為旅遊熱點,但是連一個像樣的大門都沒有。設計華清池大門的任務就交給了西北設計院,由於張錦秋在學校裡面學過建築,西北設計院的院長就把這個工作交給了她。

大唐華清城

華清池是以唐代故事而知名,做這個大門,不能像其它的公園大門,要用大門的形象來反映歷史。當時張錦秋還在病中,她也顧不上自己的病,趕緊找資料翻閱查看,她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做出了華清池大門的設計,基本上是唐代風格,建成後很受好評。

1978年中日友好條約簽訂,當時的中日關係正處於蜜月期。由奈良市提出,中日雙方協定在日本奈良和中國西安各建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性建築。西安市外辦直接把這項任務下達給了張錦秋。

創作設計阿倍仲麻呂紀念碑,是張錦秋積聚了多年的才華、知識和創作激情首次得以酣暢的宣洩。經過多方案的比較,張錦秋最後採用紀念柱式的石造建築,運用我國傳統的碑頂、碑身、碑座三段劃分,造型脫胎於我國建築史上有名的南北朝義慈惠柱和唐代石燈幢,可謂唐風十足。她還不忘將阿倍仲麻呂《望鄉》的詩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詩篇以草書體鏤刻於碑身兩側。碑頂碑欄飾以日本櫻花和中國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紀念碑氣質古樸,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內涵。這座紀念碑是建築設計史上一次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嘗試。

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的成功設計使張錦秋在建築設計界脫穎而出。青龍寺空海紀念碑,被人們譽為“三唐工程”的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藝術陳列館,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鐘鼓樓廣場、陝西省圖書館、大雁塔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一個又一個的建築構思,從她腦海裡傾瀉到圖紙上,她嬌小的身影奔波在工地現場,將圖紙上的一切化為一座座實實在在的建築物。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陝西曆史博物館

張錦秋在建築設計中展現“新唐風”的同時,她建築創作的探索也不斷呈現著多元化。陝西曆史博物館落成於1987年,其規模僅次於北京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張錦秋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宮殿的形象和佈局設計,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築一般只採用樓閣式造型設計的傳統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館的整體色彩構思: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柱子、石燈、淺灰色噴砂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這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體現了唐代建築與現代建築共同追求的藝術、功能、結構高度統一的原則。張錦秋說:“我們決定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宮殿式’建築上作一嘗試……”

同樣,張錦秋也是長安塔的設計者。作為西安世園會四大標誌性建築之一,長安塔從設計之初就備受關注,因為長安塔處於整個園區的核心位置。設計前,首先要對這座塔定性、定位,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成為設計成敗的關鍵。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陝西曆史博物館

長安塔

張錦秋並沒有簡單地仿古。她在長安塔的設計中,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遠望長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層挑簷上都有一層憑座,逐層收分,韻律和諧。各層挑簷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出簷深遠”之勢。但簷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築簷下斗拱系統。玻璃幕牆設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立柱和橫樑固定。這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而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於斯、長於斯,而非“天外來客”。

當人們讚許張錦秋“新唐風”建築的藝術成就時,她的回答十分簡單:“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長安塔

“錦秋的長安

張錦秋對西安這座城市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這裡不僅僅是她安身立命之處,更是她作為一個建築師和規劃師實現夢想的地方。張錦秋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有幸來到了關中這片沃土,來到西安這座古城,使我學有所用”。

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城市、很多大學都邀請張錦秋夫婦去工作、任教,讓他們離開西安,但他們覺得陝西不僅歷史文化悠久,而且西安的人對他們來說很親切。

在西安城裡,張錦秋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認可。一次,張錦秋出門打的,司機師傅說“您是張錦秋吧!上車上車,免費!”司機一說免費,她都不好意思上了。

還有一次,張錦秋陪臺灣的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副會長吳夏雄先生參觀兵馬俑,看到一個刻圖章的攤子,張錦秋看吳先生對那個很感興趣,就說“你挑一塊吧,我送你”,圖章刻好了,她想落個邊款“吳夏雄先生留念,張錦秋贈”,當她告訴刻圖章的師傅,結果師傅說:“啊,您就是張錦秋啊!這個圖章免費了,不收錢了!”當時吳夏雄會長特別感動,他說沒想到大陸的建築師這麼受關注,臺灣的建築師可沒有這種社會地位。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好多。雖然張錦秋不是陝西人,但古城的人們都把她當成陝西人了,她覺得很溫馨,她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已經融入到這片土地了。

作為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張錦秋對西安有著很強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每一次有優秀的傳統建築可能遭到破壞的時候,她都會站出來,為它們請命。

一次,張錦秋收到一位教師的來信,說大雁塔北廣場石頭做的地面上刻了很多中國著名的詩詞和經典文獻,遊人在上面踩來踩去很不合適。其實這個廣場不是張錦秋設計的,她主要做的是南廣場,就是有玄奘紀念像的一處。但那位教師認為是張錦秋做的,就給她寫信,給她提意見,說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對文字就視如珍寶,有敬惜字紙的傳統,連有字的廢紙都不能亂扔,把這樣的經典詩詞刻在地上讓遊人亂踩,不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接到信後,張錦秋曾想著如何給那位教師回信,那個廣場雖然不是她設計的,但人家把意見提出來了,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所以,張錦秋見到有關領導時,向他們做了反映,並把那封信轉交了。

在西安城裡,老百姓有什麼意見,常常向張錦秋反映,有的包括家裡的住宅跟誰打官司,都寫信給張錦秋。她覺得這是古城百姓對她的信任。

張錦秋的辦公室裡除了書就是花草,離西安北城牆只幾步之遙。城牆維繫著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的魂魄,而張錦秋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心血,設計出一座座雄壯秀美、質樸舒適的建築作品,和城牆一併呵護著西安,傳承著中華建築的千年文脈。

2015年5月8日,張錦秋獲得了一份令她本人無比激動的殊榮。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為21023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浩瀚星空中,又增添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冠名的小行星……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星”命名儀式現場

從1966年至今,張錦秋一直生活在西安,工作在西安,她駐守古城西安半個多世紀。張錦秋營造了西安古都,現代西安也營造了她,西安使她大氣,西安使一個蜀地女子變成了大唐氣象的建築師。西安給了張錦秋表現的舞臺,張錦秋則尋找並表現這個城市之魂,她和這座城市已經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我們可以說今天的西安是“錦秋的長安”。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

主要作品欣賞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黃帝陵祭祀大殿】

張錦秋院士在《聖殿記》一書中闡釋黃帝陵祭祀大殿的設計理念為:“山水形勝、一脈相承、天圓地方、大象無形。”祭祀大殿名為軒轅殿,由36根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間,上覆巨型覆鬥屋頂,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形象地反映出“天圓地方”的理念,並融入周圍山川的環抱之中,引發“大象無形”的空間體驗。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黃帝陵祭祀大殿

【大唐芙蓉園】

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張錦秋將此工程概括為:以大唐文化為內涵、以皇家園林格局為載體,服務於當代的大型主題公園。全園建築取唐風,建築形象豐富、種類繁多,兼有宮廷建築的禮制文化和園林建築的藝術追求,建成後深受西安市民所喜愛。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大唐芙蓉園

【西安鐘鼓樓】

鐘鼓樓廣場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始建之初將建於兩樓之間的雜亂建築拆除,使從前很難相見的鐘樓和鼓樓“相見盡歡顏”,成為了西安市一大景觀。

環境藝術設計沿著“晨鐘暮鼓”這一主題向古今雙向延伸,在空間處理上吸取中國傳統空間組景經驗,與現代城市外部空間的理論相結合,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個“城市客廳”。

鐘鼓樓廣場面積達6萬平方米,僅次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據考證,早在盛唐時期,這裡是執行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所在地。綠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經九緯,就是唐長安街坊棋盤式的結構。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西安鐘鼓樓

【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陝西省圖書館】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西安博物館】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大雁塔南廣場】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向張錦秋院士介紹《百年巨匠》項目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院士接受《百年巨匠·建築篇》攝製組採訪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院士接受《百年巨匠·建築篇》攝製組採訪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張錦秋院士為《百年巨匠·建築篇》攝製組採訪準備的手稿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左三),《百年巨匠》策劃、製片主任李萍萍(右一),《百年巨匠—樑思成》執行導演白潔(左一)、《百年巨匠·建築篇》總導演寒冰(左二)與張錦秋夫婦於西安家合影留念

文章來源 / 各界導報網 2019年01期

圖片來源 / 網絡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紀念“五四”,想起魯迅…… | 閻晶明

百歲老人宋平為《百年巨匠》題字

臺北故宮舉辦張大千120週年紀念大展,堪稱豪華!

巨匠軼事 | 關山月:憶當年,我與傅抱石聯袂《江山如此多嬌》

走近巨匠丨“話劇皇帝”金山拜師“上海皇帝”杜月笙

巨匠文選 | 魯迅:倘若只看書,人便容易變成書廚

巨匠軼事 | 啟功:人生沒那麼複雜,就是找樂子啊

魯迅之子周海嬰用鏡頭定格的歷史瞬間

林鄭月娥接受《百年巨匠——饒宗頤》專訪

走近巨匠丨傅抱石的四次寫生足跡

走近巨匠丨楊廷寶:能書擅畫的建築大師

己亥迎春 | 張大千、齊白石……畫過的《歲朝清供圖》

己亥話豬 | 徐悲鴻畫墨豬,濃淡刻畫,趣味十足

蔣兆和:願將對萬物真實的情感訴之於畫作

走近巨匠 | 傅瑞麟改名“抱石”,意喻一輩子追隨石濤

走近巨匠 | “中國只有這麼一個徐悲鴻,還嫌多嗎?”

走近巨匠 | 潘天壽曾經如此評價石魯

視頻 | 林鄭月娥在《百年巨匠——饒宗頤》開機儀式上的致辭

李小琳:欽佩於饒宗頤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敬意和深情

走近巨匠 | 茅盾謙稱“字殊拙劣”,書法成就受尊崇

走近巨匠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於右任書法精品50件

開國大典,哪些巨匠登上天安門城樓?

《百年巨匠》配音孫悅斌朗誦|余光中:中秋

走近巨匠 | 黃胄:筆走龍蛇點畫出心

走近巨匠 | 沈尹默:書法曾“俗在其骨”,何以成為一代大家?

巨匠軼事 | 老舍:對白石翁為人與繪畫,我最佩服

巨匠軼事丨1966年8月24日,老舍最後一次出門,再沒回來

關於我們

張錦秋:她是樑思成弟子,是“大唐氣象”的建築師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人文、科技領域大師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築篇拉開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8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連續兩年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8年紀錄片重點項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紀錄片、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叢書(10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