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戲外好男人 不惑之年張鐸的主角進化史'

"

聚焦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特赦,電視劇《特赦1959》正在CCTV-1黃金檔熱播。曾在《風雲年代》《樓外樓》等多部央視熱播劇中帶來精彩表演的演員張鐸,出演劇中功德林管理所所長王英光這一核心人物。

出道19年,張鐸演得最多的,不是主角,是配角。但今年他是帶著《特赦1959》這個難得的主角步入不惑之年。這部電視除了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 週年力作,對多年來喜歡張鐸的觀眾們、對張鐸自己也都有著不小意義。

不接這部戲,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特赦1959》的開播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不僅是首部“特赦”類題材劇,還是一部講述對“戰犯”予以思想改造和“特赦”的開創性決策的劇作。

“解放戰爭完成之後,我們俘虜了很多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對他們是不審不判,領導人會有怎樣的高度和如何的胸懷才能做出那樣的決定,這背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這個題材引起了張鐸極大好奇心。

看完劇本後,他毫不猶豫接下了“王英光”這個角色:“我覺得這個題材非常精彩,不接這部戲,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為了能夠演好王英光,張鐸找來了展現那段歷史的書籍、視頻,和一些相關的回憶錄,做足功課。張鐸飾演的王英光是一個完全虛構出來的角色。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最大的難度便是如何展現他的真實性。“一開始確實找不到感覺,有點迷茫,很忐忑。”張鐸表示:“我覺得他不應該是太高大全的樣子,應該把他更多人性化的、處事的方式、說話的方式給展現出來,讓他更加有血有肉一點。”

除了找到人物的質感,臺詞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部戲中,張鐸的臺詞量大概是其他戲的三倍。“一天到晚我一直在說話,要把劇中的臺詞說好、說清楚、大家願意聽,難度是很大的。”張鐸笑著說。

“好男人”角色,他還遠遠沒有厭煩

張鐸自從 1998 年考進上海戲劇學院後就一直在遠離家鄉的大城市打拼,雖然演員這個職業和他原先想要當的歌手不大一樣,十幾年來他還是向觀眾交出了許多令人滿意的作品,《我的青春誰做主》《青年醫生》《老有所依》《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

在這些大熱的戲裡,他演的全是配角,但他也不著急,照樣樂呵呵地在角色上下大功夫。張鐸長著一張老派偶像劇男主角的臉,氣質沉穩硬朗,因此無論是演都市戲還是年代戲,常常會被選中去演“好男人”的角色,雖說在觀眾看來其中有張鐸本色出演的成分,但這其實不是他刻意給自己打造的“偶像包袱”,只是演員工作的一種自然循環。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並沒有想一定要演一個好人,只是這些角色你碰上了,演完後就會有一些類似的角色來找你,觀眾認可,這樣的角色就會越來越多。”

好人並不好演,要想演得讓觀眾喜歡,有時比演壞人更難,張鐸在每部戲裡都在嘗試根據角色的特點拿捏其中的度,正如他從前在《青年醫生》熱播時期所說的,對於“好男人角色”,他還遠遠沒有厭煩。

去年,張鐸終於在央視大型史詩傳奇劇《樓外樓》中成功塑造男主角“洪家寶”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和支持,更憑藉該角色入圍第二十四屆華鼎獎“中國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男演員”;之後又進軍大熒幕,出演了獻禮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力作—《春天的馬拉松》;

縱觀他的作品不難發現,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無論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樓外樓》,還是聚焦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老有所依》......張鐸在作品、角色的選擇上都有著自己的標準和看法,不隨波逐流,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給觀眾帶來思考與啟示,為廣大觀眾傳遞正能量。

“好男人“丈夫,他從不被看好到令人羨慕

除了張鐸的事業,還引人注目的是他與大自己8歲陳鬆伶愛情故事。假如現今的分分合合頭條故事已讓人不相信愛情,那麼他們倆的存在就是愛情童話的強心劑。張鐸與陳鬆伶在拍攝《血未冷》時相識,那時是 2006 年,陳鬆伶是活躍在影視圈的當紅港星,張鐸小她 8 歲。

張鐸曾公開談起他們愛情的開端,他把一切都記得清清楚楚:“那部戲 3 月 30 日開機,檔期一共是 65 天,前60 天沒有情況,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最後幾天有了個機會,大家一起去 KTV 唱歌,我就跟她聊了聊,約了一頓飯,我買了玫瑰花,漸漸開始互相瞭解……”

沒有星光的粉飾,就和大多數普通人差不多的,水到渠成的相愛過程,說出來甚至平常到有點無聊。

而讓媒體與粉絲為之感嘆的是兩人始終如一的相守,成功渡過病痛與人生坎坷的陳鬆伶在復出演藝圈後,說她最感謝的人就是丈夫張鐸,讓她抑鬱時能安心在家休息,鼓勵她痊癒後重拾事業,恢復活力。

在張鐸的微博中,基本的日常就是“拍戲”和“陳鬆伶”,對老婆的愛稱也是千變萬化,“美鬆”、“鬆公主”、“女神”……每一個都是甜到飛起,恩愛指數破錶。

近年來,被小鮮肉和都市偶像劇充斥的影視劇市場,更需要張鐸這樣的演員,低調謙虛,演戲越複雜越好,生活越簡單越好,用演技證明自己、用作品征服觀眾、用家庭傳遞著幸福。

"

聚焦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特赦,電視劇《特赦1959》正在CCTV-1黃金檔熱播。曾在《風雲年代》《樓外樓》等多部央視熱播劇中帶來精彩表演的演員張鐸,出演劇中功德林管理所所長王英光這一核心人物。

出道19年,張鐸演得最多的,不是主角,是配角。但今年他是帶著《特赦1959》這個難得的主角步入不惑之年。這部電視除了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 週年力作,對多年來喜歡張鐸的觀眾們、對張鐸自己也都有著不小意義。

不接這部戲,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特赦1959》的開播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不僅是首部“特赦”類題材劇,還是一部講述對“戰犯”予以思想改造和“特赦”的開創性決策的劇作。

“解放戰爭完成之後,我們俘虜了很多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對他們是不審不判,領導人會有怎樣的高度和如何的胸懷才能做出那樣的決定,這背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這個題材引起了張鐸極大好奇心。

看完劇本後,他毫不猶豫接下了“王英光”這個角色:“我覺得這個題材非常精彩,不接這部戲,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為了能夠演好王英光,張鐸找來了展現那段歷史的書籍、視頻,和一些相關的回憶錄,做足功課。張鐸飾演的王英光是一個完全虛構出來的角色。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最大的難度便是如何展現他的真實性。“一開始確實找不到感覺,有點迷茫,很忐忑。”張鐸表示:“我覺得他不應該是太高大全的樣子,應該把他更多人性化的、處事的方式、說話的方式給展現出來,讓他更加有血有肉一點。”

除了找到人物的質感,臺詞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部戲中,張鐸的臺詞量大概是其他戲的三倍。“一天到晚我一直在說話,要把劇中的臺詞說好、說清楚、大家願意聽,難度是很大的。”張鐸笑著說。

“好男人”角色,他還遠遠沒有厭煩

張鐸自從 1998 年考進上海戲劇學院後就一直在遠離家鄉的大城市打拼,雖然演員這個職業和他原先想要當的歌手不大一樣,十幾年來他還是向觀眾交出了許多令人滿意的作品,《我的青春誰做主》《青年醫生》《老有所依》《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

在這些大熱的戲裡,他演的全是配角,但他也不著急,照樣樂呵呵地在角色上下大功夫。張鐸長著一張老派偶像劇男主角的臉,氣質沉穩硬朗,因此無論是演都市戲還是年代戲,常常會被選中去演“好男人”的角色,雖說在觀眾看來其中有張鐸本色出演的成分,但這其實不是他刻意給自己打造的“偶像包袱”,只是演員工作的一種自然循環。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並沒有想一定要演一個好人,只是這些角色你碰上了,演完後就會有一些類似的角色來找你,觀眾認可,這樣的角色就會越來越多。”

好人並不好演,要想演得讓觀眾喜歡,有時比演壞人更難,張鐸在每部戲裡都在嘗試根據角色的特點拿捏其中的度,正如他從前在《青年醫生》熱播時期所說的,對於“好男人角色”,他還遠遠沒有厭煩。

去年,張鐸終於在央視大型史詩傳奇劇《樓外樓》中成功塑造男主角“洪家寶”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和支持,更憑藉該角色入圍第二十四屆華鼎獎“中國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男演員”;之後又進軍大熒幕,出演了獻禮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力作—《春天的馬拉松》;

縱觀他的作品不難發現,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無論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樓外樓》,還是聚焦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老有所依》......張鐸在作品、角色的選擇上都有著自己的標準和看法,不隨波逐流,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給觀眾帶來思考與啟示,為廣大觀眾傳遞正能量。

“好男人“丈夫,他從不被看好到令人羨慕

除了張鐸的事業,還引人注目的是他與大自己8歲陳鬆伶愛情故事。假如現今的分分合合頭條故事已讓人不相信愛情,那麼他們倆的存在就是愛情童話的強心劑。張鐸與陳鬆伶在拍攝《血未冷》時相識,那時是 2006 年,陳鬆伶是活躍在影視圈的當紅港星,張鐸小她 8 歲。

張鐸曾公開談起他們愛情的開端,他把一切都記得清清楚楚:“那部戲 3 月 30 日開機,檔期一共是 65 天,前60 天沒有情況,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最後幾天有了個機會,大家一起去 KTV 唱歌,我就跟她聊了聊,約了一頓飯,我買了玫瑰花,漸漸開始互相瞭解……”

沒有星光的粉飾,就和大多數普通人差不多的,水到渠成的相愛過程,說出來甚至平常到有點無聊。

而讓媒體與粉絲為之感嘆的是兩人始終如一的相守,成功渡過病痛與人生坎坷的陳鬆伶在復出演藝圈後,說她最感謝的人就是丈夫張鐸,讓她抑鬱時能安心在家休息,鼓勵她痊癒後重拾事業,恢復活力。

在張鐸的微博中,基本的日常就是“拍戲”和“陳鬆伶”,對老婆的愛稱也是千變萬化,“美鬆”、“鬆公主”、“女神”……每一個都是甜到飛起,恩愛指數破錶。

近年來,被小鮮肉和都市偶像劇充斥的影視劇市場,更需要張鐸這樣的演員,低調謙虛,演戲越複雜越好,生活越簡單越好,用演技證明自己、用作品征服觀眾、用家庭傳遞著幸福。

戲裡戲外好男人 不惑之年張鐸的主角進化史

(責編:王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