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張愛玲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靈楓歷史閣 2019-09-13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張愛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後來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決絕的母親與不管不問的父親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還是在奶奶。因為奶奶李菊藕對父親教育失敗,也間接影響了張愛玲。

張廷重,天生愛玩的世家子弟。黃逸梵的出走,並沒有給他造成一絲警醒和慌張。他依舊在他的溫柔鄉中快活。

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他沒時間管,也沒有心思管。世界上總有一類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樂,除此外,誰都與他無關。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張愛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後來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決絕的母親與不管不問的父親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還是在奶奶。因為奶奶李菊藕對父親教育失敗,也間接影響了張愛玲。

張廷重,天生愛玩的世家子弟。黃逸梵的出走,並沒有給他造成一絲警醒和慌張。他依舊在他的溫柔鄉中快活。

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他沒時間管,也沒有心思管。世界上總有一類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樂,除此外,誰都與他無關。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而張廷重成為這種人,與他的母親李菊藕不無關係。他七歲失去父親,是李菊藕辛苦地養育了他。只是李菊藕的殫精竭慮,沒有教子成才,反而讓張廷重一無所成。

李菊藕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只是教育有誤,沒有適應時代變化。那時,對於子女的教育,她的所做所為,極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是一昧地順應經驗,不思進取。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張愛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後來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決絕的母親與不管不問的父親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還是在奶奶。因為奶奶李菊藕對父親教育失敗,也間接影響了張愛玲。

張廷重,天生愛玩的世家子弟。黃逸梵的出走,並沒有給他造成一絲警醒和慌張。他依舊在他的溫柔鄉中快活。

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他沒時間管,也沒有心思管。世界上總有一類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樂,除此外,誰都與他無關。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而張廷重成為這種人,與他的母親李菊藕不無關係。他七歲失去父親,是李菊藕辛苦地養育了他。只是李菊藕的殫精竭慮,沒有教子成才,反而讓張廷重一無所成。

李菊藕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只是教育有誤,沒有適應時代變化。那時,對於子女的教育,她的所做所為,極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是一昧地順應經驗,不思進取。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如果李菊藕是小說人物,那她一定是帶有悲劇性的,她是張家後人感情悲劇的源頭。

三、原生家庭的魔咒

總的來說,因為原生家庭,張愛玲的父母都有不幸。他們一家人,都被陷入這個魔咒中,代代皆如此。沒有得到過愛的人,自然也不會懂給別人愛。

張愛玲一生所愛非人,感情之路上,總是跌跌撞撞。尋其根源,不禁令人唏噓,如果不是上一代人,給她鑄就的原生家庭環境,或許她也不會如此。

張愛玲或許恨著母親,但她也一直愛著母親,繼母進門後丟掉了母親的東西,張愛玲便因此記恨了繼母。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張愛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後來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決絕的母親與不管不問的父親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還是在奶奶。因為奶奶李菊藕對父親教育失敗,也間接影響了張愛玲。

張廷重,天生愛玩的世家子弟。黃逸梵的出走,並沒有給他造成一絲警醒和慌張。他依舊在他的溫柔鄉中快活。

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他沒時間管,也沒有心思管。世界上總有一類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樂,除此外,誰都與他無關。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而張廷重成為這種人,與他的母親李菊藕不無關係。他七歲失去父親,是李菊藕辛苦地養育了他。只是李菊藕的殫精竭慮,沒有教子成才,反而讓張廷重一無所成。

李菊藕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只是教育有誤,沒有適應時代變化。那時,對於子女的教育,她的所做所為,極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是一昧地順應經驗,不思進取。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如果李菊藕是小說人物,那她一定是帶有悲劇性的,她是張家後人感情悲劇的源頭。

三、原生家庭的魔咒

總的來說,因為原生家庭,張愛玲的父母都有不幸。他們一家人,都被陷入這個魔咒中,代代皆如此。沒有得到過愛的人,自然也不會懂給別人愛。

張愛玲一生所愛非人,感情之路上,總是跌跌撞撞。尋其根源,不禁令人唏噓,如果不是上一代人,給她鑄就的原生家庭環境,或許她也不會如此。

張愛玲或許恨著母親,但她也一直愛著母親,繼母進門後丟掉了母親的東西,張愛玲便因此記恨了繼母。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也許在張愛玲心中,她的不幸,不能完全歸結於特立獨行的母親,畢竟母親也是上一代的受害者。人的生命代代相傳,上一代犯下的錯誤,後代需要花上更長的時間,才能稍稍抵過一些。

因為李菊藕婚姻不幸,以及她不思進取的特殊教育,張廷重被家庭影響變質,不論後來經歷如何,他最終沒逃過原生家庭的魔咒。也因此,張廷重給張愛玲塑造了一個悲劇版的原生家庭,改變了她的感情軌跡。

"

現代社會學認為,家庭是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管束,起著影響孩子成長的作用。而學校、機構等,只是後天的影響因素。

從張愛玲的悲劇的一生,我們亦能直接得出: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沒有人,能夠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一、同樣不幸的母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專家,開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親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內因,而父親則只能在此基礎上再同母親及其他因素一起構成後天,構成外因”。

這些觀點,極大地肯定了母親的重要性。當觀察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自身,及她對造成張的影響,我們就可瞧見,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黃逸梵是那個時代,千萬個可憐女子中的一個。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的庇護,嚴重缺失了父母的愛。而重男輕女的養母對她,始終是嚴加管束,沒有一絲溫情。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人,要麼木訥順從,要麼叛逆不平。而黃逸梵,是後者。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嫁給張愛玲父親後,黃逸梵的日子過得更加痛苦。張廷重與她感情不和,從來不顧及家庭的維護,總是在外招惹桃花。壓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讓缺愛的黃逸梵不堪其苦,這樣一眼就望到頭的婚姻,讓她更加鬱悶悲涼。

所以,在張愛玲才四歲時,不甘繼續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國門。在1924年,在那個尚未完全接受婦女拋頭露面的年代,她成為了其中為數不多的新女性。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只是黃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兒張愛玲造成了不幸。

二、時代變化的因素

如果張愛玲被母親拋棄之後,還能被父愛呵護著成長,那麼她的悲劇因素,也許會少一些。

只不過,這個如果終究沒有實現。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張愛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後來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決絕的母親與不管不問的父親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還是在奶奶。因為奶奶李菊藕對父親教育失敗,也間接影響了張愛玲。

張廷重,天生愛玩的世家子弟。黃逸梵的出走,並沒有給他造成一絲警醒和慌張。他依舊在他的溫柔鄉中快活。

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他沒時間管,也沒有心思管。世界上總有一類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樂,除此外,誰都與他無關。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而張廷重成為這種人,與他的母親李菊藕不無關係。他七歲失去父親,是李菊藕辛苦地養育了他。只是李菊藕的殫精竭慮,沒有教子成才,反而讓張廷重一無所成。

李菊藕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只是教育有誤,沒有適應時代變化。那時,對於子女的教育,她的所做所為,極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是一昧地順應經驗,不思進取。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如果李菊藕是小說人物,那她一定是帶有悲劇性的,她是張家後人感情悲劇的源頭。

三、原生家庭的魔咒

總的來說,因為原生家庭,張愛玲的父母都有不幸。他們一家人,都被陷入這個魔咒中,代代皆如此。沒有得到過愛的人,自然也不會懂給別人愛。

張愛玲一生所愛非人,感情之路上,總是跌跌撞撞。尋其根源,不禁令人唏噓,如果不是上一代人,給她鑄就的原生家庭環境,或許她也不會如此。

張愛玲或許恨著母親,但她也一直愛著母親,繼母進門後丟掉了母親的東西,張愛玲便因此記恨了繼母。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也許在張愛玲心中,她的不幸,不能完全歸結於特立獨行的母親,畢竟母親也是上一代的受害者。人的生命代代相傳,上一代犯下的錯誤,後代需要花上更長的時間,才能稍稍抵過一些。

因為李菊藕婚姻不幸,以及她不思進取的特殊教育,張廷重被家庭影響變質,不論後來經歷如何,他最終沒逃過原生家庭的魔咒。也因此,張廷重給張愛玲塑造了一個悲劇版的原生家庭,改變了她的感情軌跡。

張愛玲一生情感坎坷,根源不因母親的特立獨行,而是奶奶不思進取

來到世上之初,所有的孩子都是潔白無暇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他們很容易就被汙染。家庭教育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只是在國內,還有很大部分人沒有注意,決定情商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