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都是“逼”出來的?心理學家:這3種方法,比逼更有效

早期教育 育兒 西紅柿媽媽 2019-03-01

文|西紅柿媽媽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詞“拼孩子的時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說兩種外語、不會機器人編程,沒有一兩個拿得出手的獎項。作為家長,是不是很有挫敗感。那麼,要如何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那個“十項全能”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家長竭盡所能的嚮往。大家的做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放養型的“佛系父母”,也有嚴厲的“虎媽狼爸。”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掌握好以下3個方法,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做嚴格卻不暴力的家長。

做“嚴格型”的家長,並不是“以打罵、斥責、羞辱”為主要的要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據自己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有明確且合理的要求。

優秀的孩子都是“逼”出來的?心理學家:這3種方法,比逼更有效

比如關於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是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一定要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家長應該要求孩子握筆的姿勢要正確、“橫”要平,“豎”要直、字體要寫的一樣大等等。一開始,可能孩子和家長都會覺得有一些難度,但是隻有幫助孩子度過艱難的“習慣養成”期,後面孩子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二、心態平和,不進行盲目攀比

超前教育、過度教育,在很多家庭中進行得如火如荼。彈琴、繪畫、毛筆字、奧數題這些興趣班,讓孩子稚嫩的身心承受了太多的壓力。校內比成績,校外比才藝是很多孩子的噩夢。他們很可能厭學,而不是成為“神童”、“牛娃”。

優秀的孩子都是“逼”出來的?心理學家:這3種方法,比逼更有效

鄰居家的男孩,已經八歲了,每天晚上除了完成老師校內留的作業,還有媽媽佈置的各項任務,如練習彈鋼琴、毛筆字、畫畫等。大家可以試想下,一個在學校學習一天的孩子,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再強迫他去練習一些他不喜歡的特長,恐怕只會讓孩子反感,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切忌盲目跟風,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我們孩子就一定也要學什麼。也不是家長想讓孩子學什麼,孩子就要學什麼。興趣班是孩子的興趣,請尊重孩子的選擇,家長要做到的是適時的引導,對於孩子感興趣的,或者比較有天賦的方面,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三、不做“溺愛包辦型”家長,培養孩子內心強大,自立自強。

微信裡朋友圈小學生,初中生乃至名校高材生動輒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的爆炸性新聞,時時充斥著我們感官。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家長是不是也需要反思?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但最要不得的就是溺愛。

因為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大體表現有兩種表現,一類孩子依賴性強、自卑、懦弱。這類孩子大多被家長保護地太好,在家庭的盡乎“真空”的環境中長大,很難融入到社會中去。另一類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不想受任何規範的約束。一旦達不到自己預期的,很容易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

優秀的孩子都是“逼”出來的?心理學家:這3種方法,比逼更有效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們要適時的學會放手,不要無條件地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沒有哪一位家長,可以一輩子為孩子遮風擋雨,所以,從幼兒時期就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吃飯、穿衣等小事開始,讓孩子學習獨立、自由,依靠自己。

最後,希望爸爸媽媽們,不管多忙,也請放慢腳步,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保駕護航,也在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翱翔。


我是西紅柿媽媽,育兒知識經驗分享自媒體達人,堅持分享幼兒教育心得,也可在評論區參與討論哦。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