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和懲戒並舉,知識和體驗結合,才是最聰明的教育!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教育 談文化論教育 談文化論教育 2017-09-12

賞識和懲戒並舉,知識和體驗結合,才是最聰明的教育!有位母親為了生存,長年在另一城市工作,她經常打電話到學校和老師溝通。老師向她介紹孩子學習情況時,都誇獎她孩子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孩子,但孩子就是不肯把心思用到學習中去,怕苦、怕累。這位母親在過去的幾年裡,曾想過很多辦法來鼓勵孩子學習,如購買五角星貼紙,表現好時,就讓父母等人給她貼一個;早上六點電話喚醒她起床讀外語;一個月回來幾趟幫她溫習功課;寒、暑假把她接到工作的地方……可是見效甚微!眼看六年級,面臨中考了,孩子的學習習慣仍是沒有改觀,只得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來到孩子身邊從事陪讀活動。這些年來,這位母親努力工作、掙錢,目的是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專門為其請家教進行輔導,家教老師是換了一撥又一撥。有時,也給孩子灌輸一些道理,如災區的小朋友們,他們有的失去家園、有的失去肢體、有的甚至失去所有的親人成為孤兒,但他們的意志是那麼堅強!沒有被困難壓倒,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勤奮學習,比起他們,應該感到幸運和幸福!

這位母親教育孩子的用心良苦場景,是普天下父母默默無言地在為孩子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筆者常常在回味和思考一個問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成才,願望是好的,但孩子究竟能否領悟呢?

對孩子的教育,做父母的必須始終堅持和把握“賞識、懲戒”的尺度,一家人務必統一認識和口徑,注意營造教育輿論氛圍,才能獲得預期效果。

賞識和懲戒並舉,知識和體驗結合,才是最聰明的教育!生活中總有一些事與願違的事情發生。絕大多數人在實施這一教育的過程中,也遇到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如孩子被過度溺愛,在被盲目的“賞識”後,出現過於自信、狂妄自大,容不得批評,抗挫折力減弱等弊端。這就需要適用一些“懲戒”手段來完成,切不可將“賞識”和“懲戒”本屬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分割開來使用而失去應有的效果。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寫道:“想使兒童成為聰明、善良、磊落的人,用鞭撻以及別種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他們是不合適的。反之,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兒童的歡心,也應該同樣小心的避免。”因為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應當小心謹慎。德國文豪歌德也說,“不曾將麵包和著淚水一起嚥下的人,就不會體味到人生的感受。”所以說,恰到好處的賞識、懲戒教育方式,是做合格家長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對“賞、識、懲、戒”作了如下分析:“賞”是賞賜、欣賞、鼓勵之意;“識”是認識、見識、識別、瞭解之意;“懲”是處罰、警戒;“戒”是提防、警惕,去掉、除掉,佛教用語。據此,可推斷賞識教育,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孩子,對他們的合理或正確行為給予讚賞和支持,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其身心健康地發展。懲戒則是通過處罰來警戒,即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否定性評價,它不是簡單的限制和呵斥,更不是過度的體罰或加重心理負擔,而是對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必要規範和紀律要求,以及沒有達到規範要求的自然懲罰和勸誡。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家長的言行教育,尤其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肯定或否定評價,意義重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老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賞識和懲戒並舉,知識和體驗結合,才是最聰明的教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