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的這3次叛逆期,父親要是再逃避,毀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早期教育 心理 樂禹萱 樂禹萱 2017-09-25

孩子叛逆,是家長最頭痛的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其實,所有叛逆行為都表示這孩子在長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叛逆行為,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許所有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孩子人生的這3次叛逆期,父親要是再逃避,毀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共會出現3次“叛逆期”,面對叛逆的孩子,家長不要著急上火,更不能和孩子“硬碰硬”。

第一次叛逆期2-3歲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比如:

“睡覺!”“不睡!”

“吃飯!”“不吃!”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小小建議: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麵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鬥智鬥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麼是規則,什麼是規矩!

孩子人生的這3次叛逆期,父親要是再逃避,毀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第二次叛逆期6-8歲

孩子在升入小學前後會有明顯的變化,而且這個過度非常明顯。在學校中學到新鮮的知識和理念,結交更多的朋友,心智也會逐漸成熟,很多孩子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祕密”。

家長在孩子上學後,會利用家長的“專權”打聽孩子的學習情況,擔心孩子學不好、考不好,經常詢問在學校交了什麼朋友等等。如果考試失敗,孩子覺得無法面對家長,就會產生抗拒心理,認為家長不愛自己,只關心成績。

小小建議:剛入小學,孩子的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成績不好也很正常。家長不要催促孩子好好學習、不能貪玩,而是鼓勵孩子一邊學一邊玩。經常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放學回來問問孩子在學校一天的收穫;主動讓孩子邀請同學來家裡玩,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孩子人生的這3次叛逆期,父親要是再逃避,毀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第三次叛逆期12-15歲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

小小建議: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它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尤其父親的功能顯得很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兒子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注: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