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一時,如今面臨失傳 貴州紫雲搶救“牛背上的雜技”

雜技 藝術 社會 貴州都市報 貴州都市報 2017-09-13

曾經輝煌一時,如今面臨失傳 貴州紫雲搶救“牛背上的雜技”

學員表演鑽火圈。

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白石巖鄉巖上村,因村寨位於懸崖峭壁下而得名。

這裡曾走出一支“牛背上的雜技隊”。曾經,雜技隊走南闖北表演,頗有名氣。巖上村也因此得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貴州省雜技之鄉。而如今,巖上雜技正面臨著失傳。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已對此重視。一場搶救行動正在展開。

不甘心的老教練

9月7日,巖上村委會,一群年齡不超過15歲的孩子,正認真的練習著。壓腿、折腰、空翻、倒立等動作,看上去十分嫻熟。

一旁,王仕華細心地指導著。這名57歲的雜技教練,對動作精確度十分苛刻,只要孩子們稍有不準,他便會去糾正。

王仕華已和雜技打交道超過40年。他見證了巖上雜技的輝煌與落寞。

“我不甘心。”他說,曾經的巖上雜技,輝煌幾十年,但現在卻奄奄一息。

巖上村是一個布依族村寨。村內人崇尚習武。和平年代,他們一邊放牛,一邊在牛背上表演武術。逐漸地,這也演變成了“牛背上的雜技”。

1976年,巖上雜技隊成立。經過摸索,踩懸板、走鋼絲、鑽圈、柔術滾杯、三凳含花等十多個節目被演繹了出來。

上世紀90年代,雜技隊已走遍大江南北。僅90年代短短四五年間,演出就達1200多場,觀眾36萬人次。巖上村也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貴州省雜技之鄉的稱號。

也正是此時,雜技團陷入困境。高昂的開支,影響了雜技團的運作,隨之而來的打工潮席捲全國農村,雜技團被迫解散。

20多年來,王仕華試圖重組雜技隊,他甚至賣掉了家中水牛,但無濟於事。

今年,白石巖鄉決定“擦亮這塊招牌”。在政府支持下,雜技隊再次組建。王仕華找到了其他3名同樣不甘心的教練,免費教授孩子們雜技。

勒緊褲帶過日子

巖上村委拿出一間房屋,作為訓練場地。王仕華找來了以往的道具、裝備。就這樣,雜技團正式成立。

頗為尷尬的是,即使是免費教學,也沒有一個人來報名。

王仕華說,雜技學員要從孩子抓起,他們找到孩子家長,但卻遭到拒絕。一名家長的想法是,學雜技影響學習,而且又苦又累,還沒有收入,最主要的是,長大後無法以此為生。

無論王仕華如何勸說,家長們就是不同意。無奈之下,他只好從自己的3個孫子著手,最大的13歲,最小的僅3歲。3個孫子熱愛雜技,每次學完之後,都愛在沙發上滾來滾去,吸引了他們的小夥伴圍觀,就這樣,家長拗不過孩子,10多個孩子加入了雜技隊。孩子們還在練習基本功階段,偶爾能夠參加一些活動獲得收入。“小小年紀就能賺錢,家長們也不反對了。”王仕華說。

目前,他們仍然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裝備都是挑便宜的購買。為此,王仕華學會了在網上購物。

今年4月,雜技隊成立時,當地鄉政府撥款一萬元。王仕華說,對於每筆開銷,哪怕花了一塊錢,他們都會進行公示,目的是為了讓雜技隊能夠長久走下去。

不過,在他看來,要讓雜技隊長久走下去,必須要讓學員們有收入。現在,紫雲縣城內一些活動,他們會應邀前往參與表演,一場得到幾百元左右,但這樣的表演並非每月都有,通常是兩三月才有一次。

王仕華告訴記者,想讓雜技隊存在下去,一名學員至少要保證一個月有一千元以上的收入。“不然根本留不住人。”

文旅結合讓雜技隊延續

如今,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已對雜技隊延續開始了重視。

白石巖鄉副鄉長羅波說,雜技文化延續中,最難的事,就是沒有經濟來源。“稍微有點收入,還可以進行兼職。”

“這是白石巖鄉的文化,我們不能丟。”白石巖鄉鄉長粟莉說,目前,他們正在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爭取讓巖上雜技能夠得到傳承和延續。

對於如何延續,粟莉也有自己的考慮。據她介紹,目前,他們正在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開闢徒步旅遊路線,打造民宿民居項目,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發展鄉村旅遊,讓遊客能夠住下來,留下來,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讓雜技隊得以延續。

未來的模式是,雜技隊為遊客們進行表演,從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而這些收入便用來貼補雜技隊員。

文:周強 圖:張光平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張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