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宇宙 愛德文·哈勃 銀河 太陽系 天文在線 2019-06-15

人們仰望星空時,也許會異常平靜,這種體驗感很清晰(也可能毫無意義)。然而,對於那些有著無限的好奇心的人來說,凝視星空會帶來無盡的疑問與謎團。在視界線的另一端會是什麼呢?暗物質又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的呢?宇宙究竟有多大?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最後一個問題(至少在這三個問題中)是我們能夠回答的,儘管答案並不那麼容易理解。,讓我們不去涉及太多天體物理相關的話題,儘可能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怎樣知道宇宙有多大?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簡短回答:藉助具有不同觀測距離的測量工具(三角視差、宇宙標準燭光、超新星亮度、星系紅移、宇宙微波背景),可以創造一個宇宙距離階梯,能夠準確測量遙遠的星系,以及宇宙的大小。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太空中的距離是怎樣測量的?

在我們瞭解到宇宙最大距離以十億光年為單位之前,我們首先要從宇宙距離階梯的第一級開始。

從近距離開始-我們是可以用高中課堂上學過(且很快忘記)的基本三角函數嘗試測量較近的宇宙距離,例如在太陽系內,或者銀河系內與我們臨近(不超過100光年)的宇宙。基本上只要你在一年中的某一刻測量一顆恆星在天空中一點的位置,然後在六個月後再次測量它的位置,就能夠得到附近物體相對於天空中更遙遠的恆星的位置。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假使你知道地球軌道的長度,然後根據這兩次測量得出的角度,就有可能計算出實際距離(感謝勾股定理!)。但是,如果一顆恆星離地球越遠,它的位移就越小,角度的測量就由易變難,因此就需要用到宇宙距離階梯的第二級。

宇宙標準燭光----一旦超出了三角視差法的有效測量範圍,天文學家們就會使用稱作造父變星的恆星來測量,它們很常見且很明亮。這類特殊的恆星於1794年首次為人們發現,它們具有周期脈動的趨勢,有規律地越變越亮或者越變越暗。更有意思的是,造父變星的脈動時間越長時,它就越亮;脈動時間越短,它就越暗。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用視差法(見上文)來測量附近的造父變星,然後比較它們與更遙遠的造父變星的脈動週期時間,就可以確定它們的真實亮度,從而計算出它們的距離。造父變星遍佈我們的銀河系,它們的存在甚至超出銀河系外(8000萬光年遠),稱為宇宙標準燭光,能夠作為標準的距離標識,形成了宇宙距離階梯的關鍵一級。,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圖解:船尾座RS是銀河系中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

超新星亮度----儘管8000萬光年好像是一個驚人的距離,但是宇宙是它的1000倍以上,這也意味著宇宙距離階梯需要運用別的層級。超新星的作用也就在這裡顯現了,不過主要是特定的雙星系統中的超新星。在這些雙星系統中,一顆恆星暴死成為了白矮星,而它的伴星存活下來,接著白矮星吸積伴星的物質,不斷變大,直到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1.4倍(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在那時,又會發生一次巨大的爆炸,巨大到在半個可觀測宇宙中都能看到,所釋放的能量超出整個星系,也就形成了1A型超新星。已知爆炸質量的大小,天文學家們就能夠計算出爆炸的絕對亮度,然後計算出遙遠星系大概的宇宙距離。

星系紅移----在更遙遠的距離----數百億光年外----哈勃常數就起作用了。這是宇宙膨脹的測量單位,以埃德溫哈勃命名。接下來的對話可能會有一些混亂。也許很難理解,但是除了宇宙在以不斷增長的速度同時向各個方向膨脹外;宇宙中不同物體之間的空間也在膨脹。這種物體間的膨脹(和加速)與暗能量有關,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圍,但足以說明,所有物體都在遠離其他物體,並且越來越快。

目前的宇宙膨脹速度約為每秒72-74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因此,你看得越遠,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也越快。要確定非常遙遠的星系的距離,你必須測量星系紅移來確定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當哈勃通過稜鏡觀察來自遙遠星系的光時,他發現了一種“紅移”,偏離了已知的顏色。簡要解釋一下,看到一個遠離你的物體發出的光時,光會顯得更紅,因為它拉長了電磁頻譜。而另一方面,當一個物體的光向你移動時,它會壓縮磁場頻譜,併產生“藍移”。對於哈勃觀測到的絕大多數星系都有這種紅移,這意味著它們正在遠離我們。通過在圖上繪製不同的紅移和已知距離,就有辦法以相對較高的精度確定極遠星系的距離。

宇宙微波背景----這是最終的測量工具,也可以說是宇宙距離的基準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是大爆炸後最早期的殘餘輻射(最早是一個相對詞,大約是大爆炸後40萬年)。這種輻射是迄今為止在恆星之間的“空”空間中探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遠的輻射。通過這個基準線可以推斷宇宙的年齡約為137億年。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時間是137億年,因為光(以光速運動)到達我們需要137億年。因此,“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為137億光年,直徑約為275億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但是,“已知宇宙”的半徑並非137億光年。再回想一下哈勃常數和它對宇宙膨脹的測量。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光如今到達我們的眼睛已經走過137億年了,但同時宇宙也在不斷膨脹,把已知宇宙的邊緣擴張到更遠,雖然嚴格來說,我們並不能看到那麼遠。但是通過運用哈勃常數,我們可以計算出現在這些光子的起源,答案是驚人的——460億光年遠!這意味著“已知宇宙”的直徑有920億光年!

顯然,計算這麼大的距離會使大腦宕機,超出人類的理解範圍。幸運的是,有許多天文學家對這類測量方法的精通和宇宙距離階梯的存在,這樣我們能夠時刻關注宇宙是如何運動的——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ciabc

宇宙有多大?-物理學網

斯普林格數據庫

宇宙距離階梯-物理學院

宇宙微波背景-普朗克(卡迪夫大學)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