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做強江口青鱅產業—記四川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亨軍'

"

作者: 李幟

放棄80萬的高薪,他返鄉二次創業;面對“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江口青鱅有品牌、有市場、缺產品的窘境,他組織科技人員攻關人工孵化技術實現規模量產;針對江口青鱅雜食性特點,他聯手科技院所研製出專用飼料……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亨軍創新創造,做強江口青鱅產業,擦亮了巴山老區一張綠色名片。

放棄高薪 返鄉二次創業

魏亨軍是平昌縣南風鄉望崇村人,1996年重慶工學院本科畢業後,進入重慶嘉陵工業集團工作。2000年,他考取了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取得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進入到重慶三峽燃氣集團工作,從分公司經理起步,做到了集團公司的常務副總裁,主持了全國第一條跨省煤層氣管道運輸的立項、建設、營運工作……在一些項目上有自己的股權,成為了一名“金領”,在直轄市裡有了自己的別墅、洋房。

優渥地生活在大都市裡,魏亨軍心底卻總有一絲不安:父親去世得早,全仰仗哥姐的付出和鄉鄰們的幫襯,他才有機會讀大學改變命運。可自己的生活豐裕了,哥姐和鄉鄰們的生活還不寬裕,個別鄉鄰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自己是不是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呢?

2016年,魏亨軍調任貴州省能源集團擔任總經理,年薪80萬。考慮到家在重慶,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常年在外省工作有諸多的不便,魏亨軍辭了職,準備在重慶尋找項目第二次創業。

在尋找項目二次創業前,魏亨軍決定先回家鄉投點資,幫幫哥姐和鄉鄰,了卻自己心底多年的心願。考慮老家在中型河道型水庫友誼水庫大壩附近,水源條件不錯,魏亨軍謀劃投資建設百多畝魚塘,供哥姐和鄉鄰們經營,解決他們致富奔康問題。在與親朋們聊起自己的打算時,一位親友突然驚喜地問道:“建塘養魚啊?你還記得你小時的玩伴王毅不?他在廣西邊城港搞漁業養殖,規模嘿大!”

“王毅?!”魏亨軍腦海裡迅速搜索出了這位小時玩伴的影像,也驀然記起:已經有20多年沒有見面聯繫了。找到電話,聯繫上王毅,魏亨軍決定到邊城港去看看,考察考察他的漁業養殖場。

灘塗上四方的魚塘一個挨一個,3000多畝、規模宏大……王毅的漁業養殖做得風生水起,但他正遭遇到一個重大的危機,由於北部灣海洋環境保護的需求,他租用的這片漁業養殖基地很快就將拆除,他正面臨著無場地養殖的困境。

“我們家鄉也是有名的水鄉,又是後發地區,汙染少、環境好,是發展漁業養殖的理想地方,我們咋不合作回家鄉去發展呢?”魏亨軍提議,得到了王毅的響應,兩位兒時的玩伴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回家鄉二次創業發展漁業養殖,做大做強自己的事業,也反哺家鄉父老鄉親。

放棄大都市的高薪工作,回山旮旯去發展,當醫生的妻子會同意嗎?魏亨軍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向妻子“彙報”了自己的決定,一向很信任他眼光的妻子用一句玩笑話表達了支持:城市套路深,你適合回農村!這讓魏亨軍吃下了“定心丸”。

科技攻關 實現規模養殖

回家鄉發展漁業養殖,可主打養什麼魚呢?這成了魏亨軍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遞枕頭”,魏亨軍正困惑的時候,其時平昌縣的著名特產江口青鱅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及“地理標誌商標”,這讓魏亨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翻找資料,瞭解江口青鱅:生長環境要求高,只生長在通河、巴河等渠江流域上游,是長江上游珍稀品種;營養豐富,肉質堅實、脆嫩鮮美,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較高的粗蛋白,較普通魚類高3.07%,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珍貴食品,符合消費升級潮流,市場價達120元一斤,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魏亨軍決定發展江口青鱅養殖,興致勃勃趕回家鄉考察,江口青鱅的現實狀況卻讓他傻了眼:由於人工繁殖難、魚苗貴,養殖環境要求高、生長慢,一般需要3—4年才能長到250克左右,規模養殖資金佔用大、見效週期長等原因,一直鮮有人規模養殖,導致這一珍品有品牌、有市場,但稀缺產品。

養還是不養呢?魏亨軍一時也陷入了糾結。但他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更加仔細地研究了江口青鱅的狀況,在不利中發現了有利的一面:江口青鱅母本每年都可以在野生環境下獲得,母本飼養成本低,基因更加容易保持和改良,攻克人工繁殖難的瓶頸,就可大幅節省投資,實現規模化養殖,做大做強產業,帶動百姓致富……“人造衛星都可以上天,總是可以攻克江口青鱅人工繁殖技術的。”魏亨軍想。

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和推動下,在縣水產漁政局的推介下,2017年11月,魏亨軍同王毅在涵水鎮幸福村、慶豐村,流轉發展藥材產業失敗的荒蕪地,組建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採用《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義,公司logo是用兩條江口青鱅組成的太極陰陽圖案,寓意在公司的推動下,江口青鱅由衰轉向繁榮昌盛。在專業院所科學規劃下,公司高起點開始了一期繁育養殖基地建設。同時,魏亨軍“土”洋結合,招聘引進技術人才或與人合作,組建專家團隊,開始了江口青鱅人工繁殖技術攻關。

基地建設順風順水,江口青鱅人工繁殖技術攻關卻一波三折、枝節橫生:攻關的關鍵時刻,專家團隊的核心專家卻因生重病住進了醫院,攻關陷入停滯,其他專家思想都發生了動搖。“這樣肯定不行,必須堅定攻關的信心!”魏亨軍一方面人文關懷,重資資助核心專家住院治療,另一方面做其他專家思想工作,加油鼓勁,激發起他們攻克難關的鬥志。

有志者,事竟成。在魏亨軍的傾力推動下,專家團隊通過一年多的攻關,終於攻克掌握了江口青鱅人工繁殖技術,今年4月,成功孵化出江口青鱅魚苗300萬尾,極大地降低了魚苗成本,為江口青鱅規模化養殖、實現量產創下了先決條件。

為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提升養殖效益,利於規模養殖帶動百姓增收致富,魏亨軍的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同四川農業大學、新希望集團聯手,根據江口青鱅的食性,科學配方,研製出江口青鱅專用魚飼料,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可促成江口青鱅條年可生長100克以上,縮短上市週期。

創新機制 謀求做大做強

一年半的拼搏,魏亨軍的江口青鱅養殖業初具規模:依託慶豐水庫清潔水源,一期在幸福村、慶豐村流轉土地1200餘畝,建成養殖水面800畝;二期1500畝土地已經流轉到位,正加足馬力開建1200畝養殖水面的基地建設。在巴河、通河收購江口青鱅親本近500條,養殖江口青鱅商品魚100萬尾、叉尾鮰魚150萬尾;建設的標準青鱅孵化基地,今年4月成功孵化魚苗300萬尾以上。

走上了正規,魏亨軍正謀劃著公司未來3年的發展:秉持“一條魚、一個品牌、一條產業鏈、一條致富路”公司發展理念,在涵水鎮幸福村建設青鱅魚苗標準養殖場50畝和精養場300畝,打造江口青鱅種質資源基地;繼續在通巴兩河收集江口青鱅繁育親本,選育孵化青鱅優良魚種,力爭5年內達到年繁殖5000萬尾的能力,並逐年放生巴河、通河,增加河流漁業資源。

反哺家鄉是魏亨軍多年的心願,帶動父老鄉親們致富是他回鄉二次創業的初衷。魏亨軍正把自己的養殖繁育基地作為江口青鱅養殖技能培訓基地,招聘養殖工人“以工帶培”,培育江口青鱅養殖技術能手,探索建立“地標品牌+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採用“大園區套小園區、大業主帶小農戶”的模式,選擇條件適合的地方,採用統一魚苗、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方式,從育種到銷售一體化生產經營,在平昌縣發展起養殖5000萬尾以上、年產1000萬斤以上的江口青鱅養殖規模,研發成魚加工,研製江口青鱅禮品,豐富江口青鱅品牌、延伸江口青鱅產業鏈條,把平昌江口青鱅做成年產值近10億元的大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奔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