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漁業 鄱陽湖 上饒 農業 江南都市報 2017-06-21

“休眠”了三個月的鄱陽湖,昨日被喧天的鑼鼓、喜慶的鞭炮,以及激情的漁歌“叫”醒了。當日12時,鄱陽湖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期正式結束,漁民開始入湖進行捕撈作業。為了慶祝這一漁家盛事的到來,南昌新建區、上饒鄱陽縣和餘干縣、南昌縣等地都舉行了隆重的開漁活動。

據瞭解,開漁也叫開港,是明末清初在鄱陽湖興起的一種漁俗,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目前,這一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現場】

千帆狩漁

撒下今年開漁第一網

千百年來,鄱湖漁民浴湖而居,濱湖而生,入湖而作,飯稻羹魚。“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筆下漁人載歌而歸的盛景。昨日,這幕盛景再次穿越歷史和時光,在美麗的鄱陽湖隆重上演。

彩旗飄飄、漁歌陣陣,鑼鼓喧天、千帆狩漁。這是昨日記者在餘干縣康山大堤看到的盛景。當日,以“鄱湖漁家迎盛事,夢裡餘干譜新篇”為主題的2017年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正式開幕。只見漁民們紛紛結伴入湖,漁船均插上統一制發的小三角紅旗,以鳴槍為號,如潮水般湧入指定地點,歡呼聲也一路撒落浩瀚湖水。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千百張漁網幾乎同時撒開,如天女散花,鋪天蓋地,十分壯觀。幾分鐘後,湖面上的魚兒如落雪瀉銀一般,在一張張漁網中湧現。沉甸甸的漁網拉起來,白花花的魚兒活蹦亂跳。漁民們趕緊點燃備好的爆竹。歡快的爆竹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傳送著開港豐收的喜訊,直到下午4時許才收工“靜港”。

昨日上午9時許,安靜了三個月的都昌西港口也恢復了往年的繁忙景象。漁船停泊點不時傳來轟鳴聲,這是漁民在地對漁船進行主機試運行,通過起網機的轉動,將岸上漁繩、漁網往漁船上拖拉;碼頭邊,漁民們有的在背魚盒,有的搬浮筒,忙個不停。

船老大曹先生一臉笑意的告訴記者,他和夥伴們已經備足了柴油、冰、糧食等用品,就等正式開漁了。對於今年的開捕形勢,他表示,現在漁船設備條件比以前好多了,開捕一定很順利。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豐收】

拍出天價

開湖“魚王”5.8萬元

當日,鄱陽縣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新建區南磯山和南昌縣幽蘭鎮,也都舉行了各具特色的開漁活動。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鄱陽湖開漁的兩條 “魚王”拍出了天價,而“色香味俱全”的千人長桌魚宴,更是賺足了公眾的眼球。

當日中午12時20分,鄱陽湖首屆“開漁暨千人長街魚宴”活動,在漁民們熱火朝天的合力開網中拉開了帷幕,遊客紛紛駐足觀賞。寓意吉祥的“福魚”出水和令人期待的“魚王”登場活動緊隨其後,身長100釐米的“魚王”登場瞬間,便引來現場陣陣尖叫聲和驚呼聲。

主辦方組織的“魚王”拍賣活動一開始,數百位競拍者競相舉牌叫價,每個人都勢在必得的氣氛充斥著活動現場。最終,經過數輪加價,兩條“魚王”被一名現場遊客以5.8萬元收入囊中。而對於吃貨們而言,最被期待的則是千人長街魚宴。只見連綿百米的長桌長凳依次擺開,熱騰騰的各色魚鮮紛紛上桌。“吃貨”們早已迫不及待,爭先搶佔有利位置,瞄準自己心儀的“魚食”。

繽紛美味的魚宴,輕鬆俘獲了遊客們的味蕾。據瞭解,此次魚宴烹飪大有講究,食材選用青、草、鰱、鱅、鯉、鯽、鯰、鱖等不同種類的鄱陽湖無汙染野生魚,烹飪魚宴的水選用天然含硒礦泉水,經過名廚們的蒸、煮、烤、炸、燉、煎、燜等十八般廚藝,才呈現出令人讚不絕口的全魚宴。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史蹟】

開港記憶

延續百年之久的漁俗

很多人注意到,在鄱陽縣舉辦的“開漁暨千人長街魚宴”為首屆,餘干早在去年也曾舉辦首屆鄱陽湖開漁節。

事實上,開漁節,是鄱湖漁家一項古老的盛事。我省漁業生產習俗,以鄱陽湖區漁俗為代表。北宋後期,餘干進士都頡曾在《鄱陽七談》中說:鄱陽有“濱湖蒲魚之利”、“魚鮛禽畜之富”。鄱陽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秀麗的風景和優美動人的傳說,更有那“靠湖吃湖,靠水吃水”的漁民及其世代相傳的漁業習俗。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在這些習俗中,作為漁家盛事的“開港”是不得不提的。每年春節前夕,餘干、南昌、進賢和新建等縣的漁民們約定日期,備美酒,買爆竹,駕著漁船,如梭似箭,雲集於餘干縣下泗潭,名曰“開港”。這種傳統習俗從明末清初形成,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後。

據《餘干縣文史資料》記載,下泗潭是餘干縣產魚最多的漁港,歷史上最高年產量達30萬公斤,列全省各漁港前茅,號稱“金港”。開港時間一般為農曆十二月中旬或下旬,最多的時候,參加開港的漁船約有2000只,漁民5000多人,加上參觀者,人數有時多達萬人,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然而,這種漁家盛景在“走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後,就再也沒有重現了。

原餘干縣湖管局(漁政局)局長張繼明告訴記者,具體的消失之年已很難說清楚,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後。因為,他是1992年調到餘干縣湖管局工作,當時下泗潭已經近10年沒有開港。

兩條“魚王”拍出天價  開港漁俗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未來】

傳承保護

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在張繼明看來,延續了數百年的鄱陽湖開港習俗,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開港活動的程序繁瑣複雜,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繼承。二是現代捕撈手段讓傳統漁業生產習慣相形見絀,包括開港在內的許多漁習活動無形中進入自然淘汰之列。三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帶來職業的歧視。有民諺說:‘世上什麼苦,打魚磨豆腐。’”張繼明說,長輩不願意後代繼承,後輩不想從長者手上承接,於是出現斷層。

為了讓鄱陽湖漁獵文化的瑰寶——“開港”習俗得於延續,為了讓子孫後代能領略到鄱陽湖開港風情,近年來,餘干縣通過申報非遺名錄、扶助傳承人等方式,加大了“鄱陽湖開港習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力度。

據餘干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餘干縣“鄱陽湖開港習俗”成功入選為上饒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成功申報為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外,餘干縣還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把“開港”還原和復興,變成一年一度、普天同樂的“開漁節”,在搶救、挖掘民間漁業文化的同時,為“開港習俗”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文/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石鵬、張祖珍 圖:許南平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