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連殺兩位北周皇帝之後,宇文邕成為了第三位皇帝,史稱北周武帝。

比起前兩位,宇文邕要聰明得多,他完全看清了眼前的政治格局。在宇文邕當皇帝的前十二年時間裡,一直都在規規矩矩地當象徵,從來沒做過擴張權勢的事。

宇文邕懂規矩,宇文護就不會過分難為他,也願意和他一起維持宇文氏的團結,並一起努力,將宇文氏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宇文氏的力量開始不斷增長。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宇文氏早已今非昔比,宇文泰時代的實力派也先後去世。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打算動手收拾宇文護了。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冒險,都不用說多麼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南北朝的歷史就能明白:因爭權奪利導致皇族內訌,最終被旁支或權臣漁翁得利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宇文邕打算動手,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我認為:宇文邕正是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才會一等十二年。

公元568年,於謹去世,北周朝堂之上再無大佬。可宇文邕並沒有動手,而是又等待了四年。直到公元572年,宇文邕才決定發起攻擊。

面對宇文邕的突然襲擊,宇文護毫無反抗之力,直接被宇文邕的六弟——衛國公宇文直砍死。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於戶內,躍出,斬之。——《資治通鑑》·陳紀五

砍死宇文護之後,宇文邕立刻著手清理宇文護的嫡系。在宇文邕的特殊關照下,宇文護的兒子和近臣一個不差,全部被殺光。

說起來真有些荒謬,你宇文護好歹也是個權臣,怎麼會敗得如此乾脆利落呢?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連殺兩位北周皇帝之後,宇文邕成為了第三位皇帝,史稱北周武帝。

比起前兩位,宇文邕要聰明得多,他完全看清了眼前的政治格局。在宇文邕當皇帝的前十二年時間裡,一直都在規規矩矩地當象徵,從來沒做過擴張權勢的事。

宇文邕懂規矩,宇文護就不會過分難為他,也願意和他一起維持宇文氏的團結,並一起努力,將宇文氏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宇文氏的力量開始不斷增長。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宇文氏早已今非昔比,宇文泰時代的實力派也先後去世。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打算動手收拾宇文護了。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冒險,都不用說多麼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南北朝的歷史就能明白:因爭權奪利導致皇族內訌,最終被旁支或權臣漁翁得利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宇文邕打算動手,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我認為:宇文邕正是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才會一等十二年。

公元568年,於謹去世,北周朝堂之上再無大佬。可宇文邕並沒有動手,而是又等待了四年。直到公元572年,宇文邕才決定發起攻擊。

面對宇文邕的突然襲擊,宇文護毫無反抗之力,直接被宇文邕的六弟——衛國公宇文直砍死。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於戶內,躍出,斬之。——《資治通鑑》·陳紀五

砍死宇文護之後,宇文邕立刻著手清理宇文護的嫡系。在宇文邕的特殊關照下,宇文護的兒子和近臣一個不差,全部被殺光。

說起來真有些荒謬,你宇文護好歹也是個權臣,怎麼會敗得如此乾脆利落呢?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在我看來,原因只有一個:宇文護根本沒打算篡位,更沒打算跟宇文邕硬碰硬,也被宇文邕長久以來的懦弱形象所麻痺。

在宇文護執政期間,宇文泰諸子的權勢一直在擴張,比如說衛國公宇文直(宇文泰六子)和齊國公宇文憲(宇文泰七子)。在趙貴、獨孤信和李弼去世之後,這兩人一直都是北周的實權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從沒幹過打壓宇文泰諸子的事情。

如果宇文護打算篡位,他一定不會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看看歷史上那些準備篡位的權臣們是怎麼做的?曹操大權獨攬,曹丕接班;司馬昭大權獨攬,司馬炎接班。在這個過程當中,膽敢跳出來爭權奪利的人全部被幹掉了。

宇文護不打算篡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因為宇文氏最初只是傀儡,如果他們敢內訌,則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當宇文泰諸子開始擴張權勢的時候,宇文護也不敢壓制。一旦宇文護壓制了這種行為,宇文氏傀儡的命運就很難獲得改變。

當宇文泰諸子成為實力派之後,宇文護更不會有篡位的想法,因為那無異於找死。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連殺兩位北周皇帝之後,宇文邕成為了第三位皇帝,史稱北周武帝。

比起前兩位,宇文邕要聰明得多,他完全看清了眼前的政治格局。在宇文邕當皇帝的前十二年時間裡,一直都在規規矩矩地當象徵,從來沒做過擴張權勢的事。

宇文邕懂規矩,宇文護就不會過分難為他,也願意和他一起維持宇文氏的團結,並一起努力,將宇文氏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宇文氏的力量開始不斷增長。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宇文氏早已今非昔比,宇文泰時代的實力派也先後去世。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打算動手收拾宇文護了。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冒險,都不用說多麼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南北朝的歷史就能明白:因爭權奪利導致皇族內訌,最終被旁支或權臣漁翁得利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宇文邕打算動手,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我認為:宇文邕正是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才會一等十二年。

公元568年,於謹去世,北周朝堂之上再無大佬。可宇文邕並沒有動手,而是又等待了四年。直到公元572年,宇文邕才決定發起攻擊。

面對宇文邕的突然襲擊,宇文護毫無反抗之力,直接被宇文邕的六弟——衛國公宇文直砍死。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於戶內,躍出,斬之。——《資治通鑑》·陳紀五

砍死宇文護之後,宇文邕立刻著手清理宇文護的嫡系。在宇文邕的特殊關照下,宇文護的兒子和近臣一個不差,全部被殺光。

說起來真有些荒謬,你宇文護好歹也是個權臣,怎麼會敗得如此乾脆利落呢?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在我看來,原因只有一個:宇文護根本沒打算篡位,更沒打算跟宇文邕硬碰硬,也被宇文邕長久以來的懦弱形象所麻痺。

在宇文護執政期間,宇文泰諸子的權勢一直在擴張,比如說衛國公宇文直(宇文泰六子)和齊國公宇文憲(宇文泰七子)。在趙貴、獨孤信和李弼去世之後,這兩人一直都是北周的實權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從沒幹過打壓宇文泰諸子的事情。

如果宇文護打算篡位,他一定不會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看看歷史上那些準備篡位的權臣們是怎麼做的?曹操大權獨攬,曹丕接班;司馬昭大權獨攬,司馬炎接班。在這個過程當中,膽敢跳出來爭權奪利的人全部被幹掉了。

宇文護不打算篡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因為宇文氏最初只是傀儡,如果他們敢內訌,則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當宇文泰諸子開始擴張權勢的時候,宇文護也不敢壓制。一旦宇文護壓制了這種行為,宇文氏傀儡的命運就很難獲得改變。

當宇文泰諸子成為實力派之後,宇文護更不會有篡位的想法,因為那無異於找死。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本人為何不擴張權勢呢?我不知道他內心想不想,但就算他想,也絕不敢這麼做。

宇文覺和宇文毓都熱衷於擴張權勢,結果他們全都不得好死。如果宇文護敢向這兩位廢帝學習,只能證明他不想活了。

衛國公宇文直和齊國公宇文憲之所以能放心擴張權勢,是因為於謹等大佬已經去世,而宇文護也樂於見到這兩位堂弟擴張權勢,並一直重用這兩人。

衛公直,帝之母弟也,深暱於護。——《資治通鑑》·陳紀五

大司馬兼小冢宰、雍州牧齊公憲,素為護所親任,賞罰之際,皆得參預,權勢頗盛。——《資治通鑑》·陳紀五

宇文護之所以會這樣做,大概是為了分化宇文泰諸子的關係。換言之,宇文護一方面希望藉此證明自己無意篡位;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兩個強勢堂弟明白,只有保持平衡,大家才有好日子過。

但是很不幸,這種作法並不能避免宇文護和宇文泰諸子的矛盾升級,反而把宇文護置於了更不利的位置。因為,宇文泰諸子的實力,在宇文護的放縱之下越來越大。隨著宇文泰諸子一系的實力上升,宇文泰諸子對北周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這種背景下,以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和王軌為代表的一群新貴,都選擇了站在宇文邕的背後。當宇文護和衛國公宇文直產生矛盾時,宇文邕選擇了幹掉宇文護,且並不擔心會引發內訌。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連殺兩位北周皇帝之後,宇文邕成為了第三位皇帝,史稱北周武帝。

比起前兩位,宇文邕要聰明得多,他完全看清了眼前的政治格局。在宇文邕當皇帝的前十二年時間裡,一直都在規規矩矩地當象徵,從來沒做過擴張權勢的事。

宇文邕懂規矩,宇文護就不會過分難為他,也願意和他一起維持宇文氏的團結,並一起努力,將宇文氏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宇文氏的力量開始不斷增長。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宇文氏早已今非昔比,宇文泰時代的實力派也先後去世。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打算動手收拾宇文護了。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冒險,都不用說多麼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南北朝的歷史就能明白:因爭權奪利導致皇族內訌,最終被旁支或權臣漁翁得利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宇文邕打算動手,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我認為:宇文邕正是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才會一等十二年。

公元568年,於謹去世,北周朝堂之上再無大佬。可宇文邕並沒有動手,而是又等待了四年。直到公元572年,宇文邕才決定發起攻擊。

面對宇文邕的突然襲擊,宇文護毫無反抗之力,直接被宇文邕的六弟——衛國公宇文直砍死。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於戶內,躍出,斬之。——《資治通鑑》·陳紀五

砍死宇文護之後,宇文邕立刻著手清理宇文護的嫡系。在宇文邕的特殊關照下,宇文護的兒子和近臣一個不差,全部被殺光。

說起來真有些荒謬,你宇文護好歹也是個權臣,怎麼會敗得如此乾脆利落呢?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在我看來,原因只有一個:宇文護根本沒打算篡位,更沒打算跟宇文邕硬碰硬,也被宇文邕長久以來的懦弱形象所麻痺。

在宇文護執政期間,宇文泰諸子的權勢一直在擴張,比如說衛國公宇文直(宇文泰六子)和齊國公宇文憲(宇文泰七子)。在趙貴、獨孤信和李弼去世之後,這兩人一直都是北周的實權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從沒幹過打壓宇文泰諸子的事情。

如果宇文護打算篡位,他一定不會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看看歷史上那些準備篡位的權臣們是怎麼做的?曹操大權獨攬,曹丕接班;司馬昭大權獨攬,司馬炎接班。在這個過程當中,膽敢跳出來爭權奪利的人全部被幹掉了。

宇文護不打算篡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因為宇文氏最初只是傀儡,如果他們敢內訌,則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當宇文泰諸子開始擴張權勢的時候,宇文護也不敢壓制。一旦宇文護壓制了這種行為,宇文氏傀儡的命運就很難獲得改變。

當宇文泰諸子成為實力派之後,宇文護更不會有篡位的想法,因為那無異於找死。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本人為何不擴張權勢呢?我不知道他內心想不想,但就算他想,也絕不敢這麼做。

宇文覺和宇文毓都熱衷於擴張權勢,結果他們全都不得好死。如果宇文護敢向這兩位廢帝學習,只能證明他不想活了。

衛國公宇文直和齊國公宇文憲之所以能放心擴張權勢,是因為於謹等大佬已經去世,而宇文護也樂於見到這兩位堂弟擴張權勢,並一直重用這兩人。

衛公直,帝之母弟也,深暱於護。——《資治通鑑》·陳紀五

大司馬兼小冢宰、雍州牧齊公憲,素為護所親任,賞罰之際,皆得參預,權勢頗盛。——《資治通鑑》·陳紀五

宇文護之所以會這樣做,大概是為了分化宇文泰諸子的關係。換言之,宇文護一方面希望藉此證明自己無意篡位;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兩個強勢堂弟明白,只有保持平衡,大家才有好日子過。

但是很不幸,這種作法並不能避免宇文護和宇文泰諸子的矛盾升級,反而把宇文護置於了更不利的位置。因為,宇文泰諸子的實力,在宇文護的放縱之下越來越大。隨著宇文泰諸子一系的實力上升,宇文泰諸子對北周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這種背景下,以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和王軌為代表的一群新貴,都選擇了站在宇文邕的背後。當宇文護和衛國公宇文直產生矛盾時,宇文邕選擇了幹掉宇文護,且並不擔心會引發內訌。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看懂了宇文護的出牌方式之後,應該說他跟著於謹混了這麼些年,舉手投足都有了一些於謹的影子。

很多人認為,宇文護是一個蠻橫的權臣。可惜他們並沒有發現,宇文護雖然是權臣,但他也有自己的無奈。

以宇文護的年齡、閱歷、經驗,自然知道自己正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的執政地位,不過是軍政大佬利益博弈出來的產物,如果他試圖窺視皇位,肯定不會有好結果,而且一定會連累宇文氏。

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是宇文氏之中少見的人才,他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用一種忍辱負重的姿態,始終團結著宇文氏,從而使得宇文氏得以迅速發展。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宇文護極其直系親屬的性命。

很多人提及宇文邕的時候,總會為他統一北方的戰績歌功頌德。但在我看來:北周能滅掉北齊,宇文邕的功勞最多隻能排第三。

首功歸於謹,是他率先向宇文護下拜,才避免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分裂。

次功歸宇文護,是他率先幹掉了兩個不懂隱忍的皇帝,才換來了宇文氏的穩定發展。他又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才使得宇文邕成為了貨真價實的皇帝。

宇文護死得冤,但身處囚徒困境之中,又有什麼辦法呢?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宇文氏篡位稱王,於謹擁立居首功

北周朝堂突發劇變,名臣於謹穩如泰山

"

公元556年,西魏梟雄宇文泰病逝。臨終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原因是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年齡太小。

可令宇文泰沒想到的是:宇文覺人小心不小,皇位還沒坐穩,就覺得身旁的宇文護礙眼了。

在宇文覺看來:自己之所以不能大權獨攬,完全是因為宇文護只顧自己吃肉喝湯,完全不顧及皇帝的感受。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和宇文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非常聰明,他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宇文覺對自己的仇恨,他對宇文覺說:“我們是兄弟,你怎麼能不相信兄弟,反而相信外人呢?當初太祖(宇文泰)把權力交給我,是因為你年齡小。我非常願意輔佐你,但你不能把我當成眼中釘啊,這樣我還怎麼做事呢?”

后王思植等,每欲召之,護泣諫曰:“天下至親,無過兄弟,若兄弟尚相疑,它人誰可信者!太祖以陛下富於春秋,屬臣後事,臣情兼家國,實願竭其股肱。若陛下親鑑萬機,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後,奸回得志,非唯不利陛下,亦將傾覆社稷,使臣無面目見太祖於九泉。且臣既為天子之兄,位至宰相,尚復何求!願陛下勿信讒臣之言,疏棄骨肉。”王乃止不召,而心猶疑之。——《資治通鑑》·陳紀一

我認為這段內容的可信度極高,宇文護雖然有私心,但他肯定會把宇文氏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當初就輪不到宇文覺當皇帝了,宇文護完全可以找機會幹掉宇文覺兄弟幾人。

可是宇文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始終把仇恨的目光對準宇文護,總想找機會幹掉這個堂兄。當宇文護髮現宇文覺屢教不改之後,他怒了,他背後的於謹也怒了。

道理很簡單:你一個剛登基沒幾天的小孩子,吃相就如此難看,真讓你坐穩皇位,我們這些人恐怕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北周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實力派共同執政,宇文氏當象徵。可這個象徵並不甘心只做象徵,既然如此,還留他幹什麼?

悉召公卿公議,廢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公卿皆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聽!”乃斬鳳等於門外,孫恆亦伏誅。——《資治通鑑》·陳紀一

看看,他們說得多輕巧:“皇帝該不該殺,你宇文護自己看著辦就行,這是你們的家事。”

在皇權政治下,皇帝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因為大家都對宇文覺不滿,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宇文覺被殺,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殺。算上之前的西魏恭帝拓跋廓,共有三位皇帝死在宇文護手上,夠厲害的!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連殺兩位北周皇帝之後,宇文邕成為了第三位皇帝,史稱北周武帝。

比起前兩位,宇文邕要聰明得多,他完全看清了眼前的政治格局。在宇文邕當皇帝的前十二年時間裡,一直都在規規矩矩地當象徵,從來沒做過擴張權勢的事。

宇文邕懂規矩,宇文護就不會過分難為他,也願意和他一起維持宇文氏的團結,並一起努力,將宇文氏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宇文氏的力量開始不斷增長。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宇文氏早已今非昔比,宇文泰時代的實力派也先後去世。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打算動手收拾宇文護了。

這種做法其實有些冒險,都不用說多麼遙遠的歷史,只要看看南北朝的歷史就能明白:因爭權奪利導致皇族內訌,最終被旁支或權臣漁翁得利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宇文邕打算動手,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我認為:宇文邕正是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才會一等十二年。

公元568年,於謹去世,北周朝堂之上再無大佬。可宇文邕並沒有動手,而是又等待了四年。直到公元572年,宇文邕才決定發起攻擊。

面對宇文邕的突然襲擊,宇文護毫無反抗之力,直接被宇文邕的六弟——衛國公宇文直砍死。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於戶內,躍出,斬之。——《資治通鑑》·陳紀五

砍死宇文護之後,宇文邕立刻著手清理宇文護的嫡系。在宇文邕的特殊關照下,宇文護的兒子和近臣一個不差,全部被殺光。

說起來真有些荒謬,你宇文護好歹也是個權臣,怎麼會敗得如此乾脆利落呢?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在我看來,原因只有一個:宇文護根本沒打算篡位,更沒打算跟宇文邕硬碰硬,也被宇文邕長久以來的懦弱形象所麻痺。

在宇文護執政期間,宇文泰諸子的權勢一直在擴張,比如說衛國公宇文直(宇文泰六子)和齊國公宇文憲(宇文泰七子)。在趙貴、獨孤信和李弼去世之後,這兩人一直都是北周的實權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從沒幹過打壓宇文泰諸子的事情。

如果宇文護打算篡位,他一定不會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看看歷史上那些準備篡位的權臣們是怎麼做的?曹操大權獨攬,曹丕接班;司馬昭大權獨攬,司馬炎接班。在這個過程當中,膽敢跳出來爭權奪利的人全部被幹掉了。

宇文護不打算篡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因為宇文氏最初只是傀儡,如果他們敢內訌,則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當宇文泰諸子開始擴張權勢的時候,宇文護也不敢壓制。一旦宇文護壓制了這種行為,宇文氏傀儡的命運就很難獲得改變。

當宇文泰諸子成為實力派之後,宇文護更不會有篡位的想法,因為那無異於找死。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宇文護本人為何不擴張權勢呢?我不知道他內心想不想,但就算他想,也絕不敢這麼做。

宇文覺和宇文毓都熱衷於擴張權勢,結果他們全都不得好死。如果宇文護敢向這兩位廢帝學習,只能證明他不想活了。

衛國公宇文直和齊國公宇文憲之所以能放心擴張權勢,是因為於謹等大佬已經去世,而宇文護也樂於見到這兩位堂弟擴張權勢,並一直重用這兩人。

衛公直,帝之母弟也,深暱於護。——《資治通鑑》·陳紀五

大司馬兼小冢宰、雍州牧齊公憲,素為護所親任,賞罰之際,皆得參預,權勢頗盛。——《資治通鑑》·陳紀五

宇文護之所以會這樣做,大概是為了分化宇文泰諸子的關係。換言之,宇文護一方面希望藉此證明自己無意篡位;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兩個強勢堂弟明白,只有保持平衡,大家才有好日子過。

但是很不幸,這種作法並不能避免宇文護和宇文泰諸子的矛盾升級,反而把宇文護置於了更不利的位置。因為,宇文泰諸子的實力,在宇文護的放縱之下越來越大。隨著宇文泰諸子一系的實力上升,宇文泰諸子對北周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這種背景下,以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和王軌為代表的一群新貴,都選擇了站在宇文邕的背後。當宇文護和衛國公宇文直產生矛盾時,宇文邕選擇了幹掉宇文護,且並不擔心會引發內訌。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看懂了宇文護的出牌方式之後,應該說他跟著於謹混了這麼些年,舉手投足都有了一些於謹的影子。

很多人認為,宇文護是一個蠻橫的權臣。可惜他們並沒有發現,宇文護雖然是權臣,但他也有自己的無奈。

以宇文護的年齡、閱歷、經驗,自然知道自己正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的執政地位,不過是軍政大佬利益博弈出來的產物,如果他試圖窺視皇位,肯定不會有好結果,而且一定會連累宇文氏。

從這個角度來看,宇文護是宇文氏之中少見的人才,他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用一種忍辱負重的姿態,始終團結著宇文氏,從而使得宇文氏得以迅速發展。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宇文護極其直系親屬的性命。

很多人提及宇文邕的時候,總會為他統一北方的戰績歌功頌德。但在我看來:北周能滅掉北齊,宇文邕的功勞最多隻能排第三。

首功歸於謹,是他率先向宇文護下拜,才避免了宇文泰去世之後的分裂。

次功歸宇文護,是他率先幹掉了兩個不懂隱忍的皇帝,才換來了宇文氏的穩定發展。他又放任宇文泰諸子擴張權勢,才使得宇文邕成為了貨真價實的皇帝。

宇文護死得冤,但身處囚徒困境之中,又有什麼辦法呢?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宇文氏篡位稱王,於謹擁立居首功

北周朝堂突發劇變,名臣於謹穩如泰山

北周宇文護的矛盾人生:三次弒君卻不篡位,被稱為權臣卻提拔政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