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雲霄 設計 建築 交通 梯田 文化 醫建雲平臺 2019-06-11

山地醫院建築融合了山地建築和醫院建築的複雜性和綜合性,設計需要兼顧地形、建築功能、交通流線、設備管線等技術要素並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綜合考慮。

► 項目概況

雲霄縣醫院項目南臨規劃住宅,北鄰山體,西側為城中村,東側為自然綠化山體、自然環境優美。項目東、西、南三側均由市政路環繞。區域內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水資源豐富,西南方向可遠眺河景,具有優質的景觀視線。項目總用地面積101134.11 平方米(151.70 畝)。本場地基本呈“U”形,環繞北側山體。東西最寬處532.50m,南北最寬處586.30m。項目場地內自然地形較為複雜,中間高,南北低,東高西低,高差較大,場地最大高程為37.9m,最小高程為5.57m,平均高程為17.95m。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醫院外觀

醫院採用“自然、生態、園林”的設計理念,將建築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創造一個形態自然,空間生態的醫療院區。通過對場地研究分析,將不同功能佈置於不同標高平臺。引入“水平貫通層”的無障礙設計理念,在建築內部,通過地下及地面形成貫穿東西的水平聯繫層。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醫院鳥瞰圖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 設計原則

  • 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因地制宜,強化建築形象的整體性、連續性,總體佈局及建築功能最大限度滿足當前醫療及科研的功能需求,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 合理利用地形,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強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理念,兼顧醫院建設與發展的協調性
  • 符合醫院的流程需求,以科學的功能流線、合理的功能佈局,創造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醫院診療空間。保證院區內外交通順暢,避免流線交叉和對周邊交通產生不利影響。
  • 設計中最大程度在院區內設置景觀綠化,保證醫生及患者擁有舒適宜人的工作環境,提升醫院整體品質和生態綠色的良好形象。
  • 尊重當地建築文化和地域特色。

► 總平面佈置

本項目總平面佈置結合當地特色,根據項目建設規劃,組織功能分區;從用地西北側的核心節點開始,主體建築沿主幹道的縱深方向由高到低,並在該節點形成街區景觀地標點;依託“功能空間——醫療動線”的規劃理念和空間組織元素,沿外圍街頭綠地向東、北方向延展,總體呈“L”型多層裙房烘托高層塔樓的格局,強調建築群對內部空間的圍合感和環境均好性的概念。根據功能分區將場地分為門急診區、住院區、遠期發展區,建築自北向南佈置了科研辦公樓(5F)、門急診樓(5F)、住院樓(12F)、二期住院樓(12F)及遠期預留用地。其間由空中連廊銜接,將建築群凝聚成一個向心的有機整體。裙房設計汲取了南方梯田的典型景觀作為設計意向,提取梯田凹凸變化的輪廓和層層退進的層次關係,使得建築形態順應山勢,與環境融為一體,高低錯落的建築高度及適宜的退臺式處理與東側山勢相得益彰。

項目利用周邊市政路北高南低及北側山體東高西低的地形特點,強調建築與自然地形的關係,充分利用地形高度建立建築交通系統,同時儘量減少土方開挖量,保證了生態平衡。於項目西側(近西側市政路段)設置門診主廣場,環繞基地一圈設置消防通道,項目東側環山段從13.50 標高提升至25.00 標高,中段門急診樓由二層(19.00 標高)出戶,南段住院樓由三層(25.00 標高)出戶,形成多層接地,豐富了建築環境空間結構。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總平面圖

► 豎向設計

醫院為一處新建的人員相對集中的空間,因此豎向規劃體現以人為本,適宜就診、便於聯繫則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地形,項目場地內自然地形複雜,中間高,南北低,東高西低,高差較大,場地最大高程為37.9m,最小高程為5.57m,平均高程為17.95m。用地西側市政路標高為11.72m-10.00m,北高南低;用地南側市政路標高為10.00m-8.80m,西高東低;用地東側市政路標高為20.50m-8.8m,北高南低。

項目設計尊重自然,同時減少土方量,順應周邊路網格局,最終確定了地塊內建築正負零標高及道路標高。項目依據西側城市主幹道標高及整體地塊標高考慮,將項目北段門急診區(含科研辦公樓、門急診樓)正負零標高定為14.00m, 由於南側市政道路標高較低,標高在10.00-8.80m 之間,該段原始地形標高為17.00-28.00m 之間,項目在無障礙與土方工程量之間作平衡,將南側住院區(含一二期住院樓)正負零標高定為15.00m,南北側平臺之間由場地順坡連接,坡度為3%,滿足無障礙要求。南側機動車入口由9.80m 標高處進入場地內部,直接進入地下車庫(10.00m 標高),即減少了土方工程量,亦方便了機動車出入。用地環山側(建築非迎街面)處標高為17.00-38.00m 之間,因此為避免土方工程量過大,項目順應山勢,將環山段道路(建築背側)從13.50 標高提升至25.00 標高,中段門急診樓由二層(19.00 標高)出戶,南段住院樓由三層(25.00 標高)出戶,形成多層接地,豐富了建築環境空間結構。

用地東段場地較為低窪,原始地形標高為6.58-19.20m;東側規劃市政道路坡度較大,標高為20.50-8.80m,北高南低;項目綜合了實際土方開挖量,將北側挖方量回填至東側,回填至20.00標高,保證了遠期規劃與住院區之間標高相差5m 的層高模數,既滿足了土方平衡,又加強了現規劃與遠期規劃間的聯繫。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設計地形及場地高程表

本項目建築室內外高差規劃為 0.3m,考慮地下室、交通運輸、道路銜接、無障礙設計、建築環境不受雨水威脅等因素,對場地豎向起伏組織進行規劃。並通過合理的豎向起伏組織,對自然地形進行適應性改造,保證城市安全,滿足通風采光等衛生要求和專業技術要求;各組團空間之間平緩銜接,以消除內外場地之間的高差;力求創造出層次豐富、完整統一、安全舒適、錯落有致的環境空間。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場地坡度分析圖

場地內的排水體制為分流制,地面雨水採用有組織排水方式;首先通過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 儘可能地組織地面雨水徑流,利用天然雨水澆灌滋潤植物、回灌地下、保護利用雨水資源。其次由地面篦口收集多餘水,最終排入市政雨水管網。用地邊界與山體之間採用截水措施,利用坡度向東排水至河道,向北排至市政雨水檢查井。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流域分析圖

本次土方設計總挖方量549801.20m³,填方量537665.0m³,淨方量12136.20m³。

山地醫院建設策略: 雲霄縣新醫院案例解析 [上]

▲土方平衡圖

來源:《淺述某山地醫院項目的總圖設計》

《山地策略--雲霄縣醫院設計》

醫建雲整理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