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關鎮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0公里。全鎮總面積195.2平方公里,轄姚關、富陽、大小烏邑、蒜園、山邑、楊美寨、擺馬、河尾、陡坡、瓦窯、雷打樹、大嶺崗12個村民委員會,159個村民小組。少數民族有布朗、傣、白、苗、僳粟、回、景頗、佤族,年平均氣溫17℃土特產有火腿、骨頭鮓、水豆豉等,別具風味。

姚關,古哀牢時有“濮人”群落。唐宋為百越民族居住地,名猛籠,意即森林的地方。元代名老窯,因老窯山燒製陶器得名,建基層政權稱老窯寨。姚關是西南隘塞,古代邊關,唐宋前稱勐籠,傣語意即森林的地方。元代稱老窯寨,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百戶所。萬曆十一年(1583年)永昌參將鄧子龍在此築關禦敵,稱姚關。萬曆十三年(1585年),築鎮姚城,設千戶所。清順治六年(1649年,即南明永曆三年),設靖邊鄉。名勝遺蹟有清平洞,其中的《恤忠祠記》碑1982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雲南省命名為雲南省生態鄉鎮和歷史文化名鎮,並被列入雲南60個旅遊小鎮之一。

姚關地貌特徵

姚關鎮姚關壩子,系高原型古湖岩溶溶蝕丘陵盆地。據現有的考古調查資料表明,在地質第四世紀末期,即距今兩萬年左右,姚關古湖從黑龍河尾切割外洩,原為湖水覆蓋的大部分面積開始逐步暴露,唯有今天的山邑壩因其地勢低窪,湖水未能盡洩面成溼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代歟相傳,形成了今天的山邑溼地。海中礁石突兀,錯落別緻,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玲瓏秀美。四面青山環繞,陸藪交錯,夏日荷花盛開,一望未可盡收。不可勝數的野鴨、白鷺等鳥類棲棲繁衍其間,各種魚類在海中穿梭嬉遊,形成了海中有山,山中有樹,山水相映,渾然一體,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山邑溼地一派天然詩情畫意的迷人景色。遠道而來,探親訪友或慕名而來觀賞的不少文人墨客,看後,無不為之驚歎,真不愧為大自然神功鬼爺之佳作,奉獻給姚關人民如此美妙的風水寶地,故而,姚關人將其稱之為“迤西小桂林”。

《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

明代萬曆十一年(1583),因隴川宣撫司記室江西人嶽鳳弒主多士寧叛國,陰結木邦部耿馬土目罕虔,勾結外力,謀五路犯滇,滇西邊庭告急,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奏疏明庭,神宗皇帝朱翊鈞詔諭駐湖南黔陽州(今黔陽縣)武靖參將鄧子龍,南京小教場坐營中軍遊擊劉綎援滇。鄧子龍受命於危難之際,率三千精兵,遠道馳援,日夜兼程,深入滇之西,屯駐東線老窯寨,築關迎敵。姚關藏有明代石碑四塊,即萬曆十一年十一月,東線首戰破敵象陣,鄧子龍祝捷志勝,宰殺俘獲之大象,犒勞將士,題書《烹象處》碑;十四年十月七日,奉議大夫雲南楚雄府同知蜀內江懷山蕭茽撰《姚關偃草坡記》碑;十五年孟冬,賜進士出身奉議大夫雲南按察司分巡金滄僉事關西信亭李士達撰,賜進士出身整飾金騰兵備雲南按察司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書丹,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雲南按察司分巡金滄副使餘姚雲屏胡維新篆額《恤忠祠記》碑,南明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欽命姚關守備道加援遊擊府江西撫州府曾先捷撰,欽命姚關守備道前鎮貴州西路總兵官都督府都督施其賢立《清平洞常住寺記》碑,郡人李根源題書《鄧將軍烹象處》碑。

火星山遺址群:保山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火星山山勢陡峭無比,山頂怪峰突兀,令人望而生畏,卻是攀巖的絕佳之地。火星山主峰海拔1993米,唐末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於公元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稱帝,建立了當時的契丹,也就是大遼王朝,綿延200餘年。相傳,藏賢峰夫婦到此後,由於這裡特別安靜,可以聆聽清脆的鳥鳴,清風拂面,讓人感覺如身在“世外桃源”一般,便決定定居於此。藏賢峰死後,人們為了祭奠他,為他修祠立碑。每逢大年初一,香客眾多。相傳,有兩隻鳥在此地築巢居住,鳥巢還可以看到。當地人講,這是藏賢峰夫婦的化身,鳥巢下面的石柱在上世紀80年代前都是很長的,而且在月亮出來的時候會發光,發出的光倒影到下面的湖裡,像是湖裡有頭白色的水牛。洞內牆上的兩個佛像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藏賢峰夫婦的畫像。火星山遺址群涉及火星山及其周圍溝谷臺地、巖夏臺地、風吹洞、仙人樓、山邑巖子腳、馬家巖房等地。1987年3月經調查清理,文化層可分五層,第二、四兩層為文化堆積層,均含火塘、燒結土、灰燼、燒骨,並出土石、骨器和哺乳動物骨骸。第四層出土51件打製石器,第二層則出土石錛、石斧、礪石等磨製石器。該遺址第四堆積層出土之石制工具、動物化石和骨骸石化程度同於塘子溝和萬仞岡,其年代亦大致相同為距今8000年左右。第二堆積層和風吹洞緩坡所見石、陶器均較原始,未發現較為精細的磨製石器和紋飾陶器,其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善洲故居與善洲林場

善洲故居位於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距施甸縣城30公里,距姚關集鎮10公里,是原保山市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的出生地。善洲故居驗證了楊善洲清貧一輩子、奉獻一輩子、奮鬥一輩子的忠誠與執著,是楊善洲精神的起源地,也是緬懷老書記、學習善洲精神的必去之處。

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為國家3A級景區,距縣城45公里。楊善洲退休後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2年,創辦林場面積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2009年4月,楊善洲將活立木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為緬懷紀念他,後將大亮山林場更名為“善洲林場”。林場內建有楊善洲幹部學院,有故事林、老窩棚、老場部、楊善洲事蹟陳列館等景點,是尋蹤善洲精神、進行黨性洗禮的必去之地,也是天然的氧吧、避暑的勝地。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山邑溼地(野鴨湖)

山邑溼地距姚關集鎮2公里,因常年棲息著野鴨,又名野鴨湖。溼地環山抱水,內有三島(團山島、石山島和魚洞山島),連片種植蓮藕面積約2600畝,盛產小龍蝦、海子魚、馬鬃魚、鯽魚、鱔魚等。夏秋兩季,千畝荷塘碧波盪漾,點點荷花嬌羞可人,盪舟湖中,可賞蓮,可垂釣,是休閒旅遊、攝影採風、觀光體驗的好地方。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山邑溼地“千畝荷塘,十里畫廊”的田園風光,獲有“滇西小桂林”之美譽,每年7、8月份還有“荷花節”、山歌賽等特色民俗活動。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清平洞

清平洞位於姚關集鎮以南500米處,烏龜山南麓西側,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永昌參將鄧子龍到此靖邊平叛時,取洞為房,並題名“清平洞”。清平洞依山臨水,是天然溶洞,內有烹象處碑刻、恤忠祠記碑刻、看山亭、磨劍亭、恤忠祠等景點,地方不大,建築不多,但風景秀麗,文物薈萃,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有歷史價值的遊覽勝地。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雲南保山施甸:姚關高原水鄉迤西小桂林

文物古蹟眾多

萬仞崗:位於蒜園小漢莊,曾出土8000年前“姚關人”頭骨化石,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巖夏居住遺址,有鄧子龍題詞。老虎洞:位於河尾村石壩廟房山西麓,俗稱狐狸洞,系舊石器遺址,出土過很多文物朝天洞:位於陡坡村,洞坐南朝北,有鄧子龍題詞。大關:位於大嶺崗村委會以西,距姚關集鎮19公里,又名全勝關。鄧子龍屯軍姚關築五關(大關、小關、裡騷關、芭蕉關、茨竹關),如今僅有大關城牆較好地保存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