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1958年,為公社供銷社糧囤(糧倉)上糧,第一次上腳手板

玉米 趙福全 農業 樂亭故鄉人 2018-12-02

作者:白文和

來源:作者《故鄉憶事》一書;獨家發佈,謝絕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回憶1958年,為公社供銷社糧囤(糧倉)上糧,第一次上腳手板

1958 年春天我去修海擋前,和李善傑、趙福全幾個同學到會裡供銷社去做小工。活兒不固定,鍘過草,起過糞,打掃過衛生,凡正是讓幹啥就幹啥。有一天的活計令我們新奇而又刺激,那就是上腳手板倒糧食。

這天,供銷社主任把我們領到現場,一個大糧食囤直徑有十來米,周邊用茓子茓著,糧食已堆到四米來高,背面搭著腳手板。腳手板長約六七米,寬約半米,厚七、八公分,用韌性較好的硬木做成。走在上面顫悠顫悠的。我們要乾的活兒就是將散放的苞米袋子裡的苞米倒進囤裡。這活兒平時聽說過,幹這活兒的人叫扛腳行的。實在的,在平地上扛 180 斤的麻袋我們幾個都沒問題,但上腳手板心裡則沒底。我們三箇中,李善傑是個一米八出頭兒的大個子,這活兒夠嗆;趙福全我倆,個兒都不高,趙比我還稍矮,但全身疙瘩肉,勁兒很大,處熟了,我們叫他趙福子。既來了,打退堂鼓也太磕磣了,我倆一擠咕眼兒:“幹了”!我走到麻袋旁邊,先將用穿針縫的麻袋繩解開兩扣兒,漏出十來公分的口兒,一手將口兒攥緊,然後在另一人配合下將麻袋一悠,落在我肩上,我的另一隻手攥住麻袋的一個下角兒,健步踏上腳手板。我按照事前人們教的要領,小碎步走到囤邊兒,攥著解開口兒麻袋的手鬆開並往下拽,後手往高揚,苞米嘩嘩地流向囤裡,十幾秒鐘倒淨,順板返回地面,第一試宣告成功。接著,趙福子也告成功。多個回合下來,得出結論:腳手板並不可怕,掌握了要領它就是紙老虎。

經驗告訴人們,踩腳手板要避過共振。如果大步慢走,板子往往會上下顫悠起來,這就是引起了共振,就可能將人掀下來;而小步快走,這步的振動被下步的抵消了,振不起來,板子自然就平穩了。其實這和日常生活、勞作中的挑水、擔擔是一個道理。有人挑水水桶晃盪得很厲害,水晃出去很多;而有人基本不晃,沒幾滴水盪出去;挑其它擔子也一樣,有人晃,有人就不晃,關鍵點就在步大步小與快慢之間,誰吃準了誰就平穩。說洋詞兒就叫共振還是不共振。中學物理課上,老師講共振時,往往提到軍隊過橋的故事。說有一支隊伍喊著一二一,邁著整齊的步伐過橋,橋顫動得很厲害,引起橋塌人亡事故,這就是共振的力量。從此,部隊過橋都是便步行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