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事實上,海頓在創作這部絃樂四重奏時,《皇帝頌歌》的曲調被主要用在慢速的第二樂章中,作為一首變奏曲的主題。它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陳述,配以簡單的和聲。隨後的四個變奏,主題被裝飾了,但從未改變旋律。所有的四個樂器都有平等的機會演奏這段旋律。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事實上,海頓在創作這部絃樂四重奏時,《皇帝頌歌》的曲調被主要用在慢速的第二樂章中,作為一首變奏曲的主題。它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陳述,配以簡單的和聲。隨後的四個變奏,主題被裝飾了,但從未改變旋律。所有的四個樂器都有平等的機會演奏這段旋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事實上,海頓在創作這部絃樂四重奏時,《皇帝頌歌》的曲調被主要用在慢速的第二樂章中,作為一首變奏曲的主題。它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陳述,配以簡單的和聲。隨後的四個變奏,主題被裝飾了,但從未改變旋律。所有的四個樂器都有平等的機會演奏這段旋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大家可以通過我的文字分析來仔細發現《皇帝頌歌》的主題曲調在這個樂章中一共出現了五次:

開頭,主題由第一小提琴慢速演奏陳述,而其餘三個樂器則負責提供和聲伴奏;

第一次變奏,主題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中提琴與大提琴在一旁休息,而第一小提琴則在主題曲調上方裝飾加花;

第二次變奏,主題由大提琴演奏,其餘三個樂器提供對位演奏;

第三次變奏,主題由中提琴演奏,其它三個樂器逐漸進入;

第四次變奏,主題重新由第一小提琴演奏,但其餘三個樂器採用更多的對位演奏,而不是僅僅是和聲伴奏。

《皇帝頌歌》的流行並未隨著約瑟夫二世皇帝1835年的逝世而終止。這首曲子的旋律如此美妙誘人,它也是海頓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幾乎每天都用鋼琴演奏它。據稱,這首曲子是海頓1809年5月31日清晨逝世之前所演奏的最後音樂。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事實上,海頓在創作這部絃樂四重奏時,《皇帝頌歌》的曲調被主要用在慢速的第二樂章中,作為一首變奏曲的主題。它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陳述,配以簡單的和聲。隨後的四個變奏,主題被裝飾了,但從未改變旋律。所有的四個樂器都有平等的機會演奏這段旋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大家可以通過我的文字分析來仔細發現《皇帝頌歌》的主題曲調在這個樂章中一共出現了五次:

開頭,主題由第一小提琴慢速演奏陳述,而其餘三個樂器則負責提供和聲伴奏;

第一次變奏,主題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中提琴與大提琴在一旁休息,而第一小提琴則在主題曲調上方裝飾加花;

第二次變奏,主題由大提琴演奏,其餘三個樂器提供對位演奏;

第三次變奏,主題由中提琴演奏,其它三個樂器逐漸進入;

第四次變奏,主題重新由第一小提琴演奏,但其餘三個樂器採用更多的對位演奏,而不是僅僅是和聲伴奏。

《皇帝頌歌》的流行並未隨著約瑟夫二世皇帝1835年的逝世而終止。這首曲子的旋律如此美妙誘人,它也是海頓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幾乎每天都用鋼琴演奏它。據稱,這首曲子是海頓1809年5月31日清晨逝世之前所演奏的最後音樂。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而海頓的與世長辭並沒有中斷這段著名旋律繼續的流傳。在被加入歌詞後,它成為了奧地利(1853)和德國(1922年後)的國歌,並且一直唱響至今。

"

絃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室內樂——是為小音樂廳、私人房間或常常只為演奏者自娛自樂的音樂。它的編制很小,每個聲部都只有一個演奏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有的樂器演奏者作用均等,並且直接地彼此交流。這也是德國詩人歌德把絃樂四重奏比作四個聰明人之間對話的原因。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有人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準確,雖然他的交響曲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他並不是最早寫交響曲的音樂家,也不是古典時期交響曲結構的定義者。

他更適合被稱為“絃樂四重奏之父”。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把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變成了新的東西。他去除了舊的通奏低音,改由一把大提琴單獨演奏旋律上更為活躍的低音;然後他在大提琴上方增加了一把中提琴,這樣豐富了中間的織體。如果說巴洛克的三重奏鳴曲更重視兩端聲部(即高低音部),那麼新的絃樂四重奏則是一種四個聲部均等的音樂織體,每個聲部都均等地參與主題和動機的演奏。(有關三重奏鳴曲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戳我])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絃樂四重奏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方式,也是一種體裁。古典主義的絃樂四重奏有四個樂章,與古典交響曲相同: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而海頓在1772年創作的一套絃樂四重奏裡,把每一首小步舞曲都叫做諧謔曲(scherzo,意大利語為“玩笑”的意思),恰當地表現出第三樂章所需要的歡快特性。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和莫扎特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在1784-1785年間,二人在維也納相遇後經常在一起討論演奏絃樂四重奏,有時是在貴族家中,有時則是在莫扎特自己的公寓裡。莫扎特還吧自己最好的一套絃樂四重奏獻給了年長的大師海頓,並於1785年出版。不過這種歡快的室內樂演奏並不光是海頓和莫扎特參與,在維也納、巴黎或倫敦,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喜歡和朋友們一起演奏四重奏,他們也僱傭專業演奏家來娛樂他們的賓客。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海頓:C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皇帝”,Op.76

海頓最著名的絃樂四重奏作品就是這部“皇帝”,甚至說它是絃樂四重奏中最好的作品也不為過。它創作於1797年夏天,被稱為“皇帝”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海頓根據當時的軍事和政治事件而創作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奧匈帝國,激起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愛國熱情。然而,法國有《馬賽曲》,英國有《上帝保佑國王》,奧地利人卻還沒有國歌,這在士氣上無疑是低落的。為此,國務大臣要求海頓為《上帝保護弗朗茲皇帝》歌詞譜曲,向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皇帝致敬。它被稱為《皇帝頌歌》,於1797年2月12日皇帝的生日時在奧地利各劇院演唱。再後來,海頓把這個曲調用在自己的這部絃樂四重奏中。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事實上,海頓在創作這部絃樂四重奏時,《皇帝頌歌》的曲調被主要用在慢速的第二樂章中,作為一首變奏曲的主題。它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陳述,配以簡單的和聲。隨後的四個變奏,主題被裝飾了,但從未改變旋律。所有的四個樂器都有平等的機會演奏這段旋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大家可以通過我的文字分析來仔細發現《皇帝頌歌》的主題曲調在這個樂章中一共出現了五次:

開頭,主題由第一小提琴慢速演奏陳述,而其餘三個樂器則負責提供和聲伴奏;

第一次變奏,主題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中提琴與大提琴在一旁休息,而第一小提琴則在主題曲調上方裝飾加花;

第二次變奏,主題由大提琴演奏,其餘三個樂器提供對位演奏;

第三次變奏,主題由中提琴演奏,其它三個樂器逐漸進入;

第四次變奏,主題重新由第一小提琴演奏,但其餘三個樂器採用更多的對位演奏,而不是僅僅是和聲伴奏。

《皇帝頌歌》的流行並未隨著約瑟夫二世皇帝1835年的逝世而終止。這首曲子的旋律如此美妙誘人,它也是海頓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幾乎每天都用鋼琴演奏它。據稱,這首曲子是海頓1809年5月31日清晨逝世之前所演奏的最後音樂。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而海頓的與世長辭並沒有中斷這段著名旋律繼續的流傳。在被加入歌詞後,它成為了奧地利(1853)和德國(1922年後)的國歌,並且一直唱響至今。

音樂漫談20 | 古典主義時期(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下」

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群星 - 各國國歌演唱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