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於都 贛州 民俗 華山 蟒蛇 會昌 彭德懷 贛州本地資訊 2019-07-01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

1、三十六巖

三十六巖,位於於都縣禾豐鎮黃泥村山下屋背。石山海拔474米之高,陡峭險峻,草木茂盛。半山腰有一個奇特的巖洞,洞寬約2米,深約50米。洞中有三十六個小巖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正因為如此,所以,三十六巖而盛譽得名。蘇區時期,1931年8月27日(農曆),彭德懷將軍率領紅軍1000餘人,從會昌來到禾豐,某團政治委員呂良臣率部駐紮在埂江。據說,隨軍有三十六擔銀圓挑入禾豐,如何保護這批紅軍財寶?這一艱鉅而危險的任務落在了區軍事部長華暉(堯口人)的肩上。面對這筆款子不少的紅軍“軍費”,華暉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不知存放何處是好。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此時華暉心想:“萬一紅軍,這筆鉅額軍餉毀於自己之手,那自己將愧對於黨,愧對於紅軍,最終成為國家和人民的罪人。”

為了確保這筆巨資不落入敵人手裡,華暉組織警衛連和赤衛隊幹部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會上有熟悉禾丰情況的同志提出,三十六擔銀圓與黃泥塘華山下的三十六巖冥冥之中不是正巧暗合嗎?想必這就是天意,不然,就把這批銀圓藏於三十六巖吧。

這個建議得到了與會同志的一致贊同,就這樣把這批銀圓連夜運抵了三十六巖洞中,並且在洞口做了周密偽裝,還在洞口周圍方圓200米內分內三層、外三層佈滿暗哨。

據說,國民黨反動派曾派出大批特務進行密探,祕密搜尋這批銀圓。由於精心部署,設防嚴密,凡來搜尋和偵察的特務都以失蹤或下落不明而告終,有不少特務連屍體都沒有找到,為貪財而白白送掉了一條狗命。而區軍事部長華暉也為保護紅軍這筆鉅額銀圓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部隊的嘉獎。

2、龍潭傳說

龍潭,位於於都縣禾豐鎮黃田村大山口。這裡四面環山,左右兩條小溪環繞大山彙集而成。龍潭周圍懸崖峭壁,溪水飛流而下,雨水長年飄飄灑灑,長年累月就是沒有哪個人敢下龍潭。只能站在遠處觀望,不敢靠近。因為老一輩們都是這麼勸說的“千萬不能去龍潭玩水,因為潭水裡面有個大溶洞,溶洞裡住著條大水桶粗的蟒蛇,會吃人。”所以,從來沒有人闖過這口神奇的龍潭。正因為如此之神祕,所以才有了龍潭的傳說。

相傳,黃田、庫心兩個村莊,古時是一塊大平地,這裡沒有河流,只有幾條被雨水沖刷出來的小水溝。每到五黃六月,田裡旱得裂開尺打尺的縫,秧苗插不下,紅薯種不下,連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難。莊稼人主要靠種糧食過日子,這些作物種不下,來年的春荒只有靠挖野菜、剝樹皮、割“豬婆草”度日。這種日子是不好熬的,吃得人面黃肌瘦,個個青絲落肉,人人沒精打采,浮浮腫腫,無法生存。怎麼辦呢?此時此刻,祖先們一直想方設法找水源,挖井開塘蓄水灌田,雖然暫時能緩解兩三天,但是,乾旱依然存在。後來,頭人們請來巫師,設壇求雨。要求家家戶戶,拿來供果、家禽,殺豬宰羊,跪禮膜拜。連續拜了七天七夜,也許是祖先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突然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下,很快將水井、水塘全部灌得滿滿的。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正當大家興高采烈時,只見當地族長跪在地上,祈求說:“神靈,開恩吧!能賜予我們就地長流水,讓我們再不受幹早的煎熬吧!”大夥都跪成一片,懇求神靈顯靈。沒多久,突然只見東北方向紅光一閃,只見一條水桶粗的蟒蛇朝水塘而去,在水塘中連搖三搖,尾巴在塘中點了又點,此時,塘中水泡四濺,形成千千萬萬個水柱。只見大蟒蛇騰空而起,直衝大山而去。人們朝著閃光的地方追蹤而去,只見大山水口處突然呈現一個瀑布。瀑布下又出現了一口溶洞和大水潭。從此以後,泉水源源不斷地奔湧而來,久旱不幹,黃田和庫心兩村的人們再也不會遭受旱災的困擾了。

3、金雞山

金雞山,又名金鳳山。位於於都縣禾豐鎮金盆村與大字村交界處,海拔279米。石山巨大,山勢伏而斜起,有欲飛鳴之意。山上風景秀麗,四季蔥綠。古時曾建山寨。登上山頂,可觀禾豐全景。

相傳古時此山從東方自行而來,行至黎明時,被一農婦早起掃地看見,感到非常驚訝,用掃帚指著說:

“此山怎麼會走?"話音剛落,山即落地生根,化為石灰石。接著,一群金雞飛來,先一母雞落山做窩生蛋,後一公雞落於山脊背上,拉屎後一同化為石灰石。山底有一泉洞,泉水來自樟木坑若洞底,長年不息。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4、試探人心深淺

遠古時代,有一條漢子,挑著沉甸甸的擔子,也可能是他全部的家當吧,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過上了有一日、沒一頓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是這樣的日子過習慣了。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一天傍晚,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剎那,天空烏雲湧動,雷電交加,一場傾盆大雨飛襲而下,這漢子走著走著,擔子的四根麻繩子猛然全斷,此刻,他一頭重重地倒在地上。這下也許跌得不輕,一時難以起身。他環顧四周,發覺自己竟然來到了一座森林茂密的石山腳下,旁邊有一個巖洞,巖洞邊上有口不太規則的小井,一眼望去,井口四邊源源不斷地流著泉水,說來也奇怪,這泉水似乎溢發出濃濃的酒氣。

漢子一陣歡喜,心想:“這是哪兒來的一股酒味?”他掃視四周,只見周邊人煙稀少,只能聽見山上時不時傳來各種動物的嚎叫和各種翠鳥的叫聲……這時,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渾身無力,竟暈了過去,人事不知。

等到第二天醒來,太陽已經高高掛起,天氣稍有轉晴,好一派陽光媚麗之景色,漢子一時勁頭十足,坐了起來。他對著天空唸叨著:“老天啊!這是養我的地方嗎?”

話音剛落,就從遠處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

“是啊!漢兒,這就是養你的聖地,你要好好珍惜啦!”於是,聽了此言,漢子精神為之一振,全身來了勁。心裡盤算著:“既然說了是我的養生之地,我何妨就地生根呢?”

於是,漢子在此搭棚做窩,開荒造田,勤耕勞作。奇怪的是,這口小井每個月都有三五天流出又香又醇的酒釀來,給這個漢子提供一些生活來源。多年來,憑著神仙的保佑和自己的勤懇努力,這條昔日的流浪漢,今天“安營紮寨”,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若干年後,這裡的人們才知道這條漢子是於都縣禾豐鎮大字村劉姓的“開山祖”。而這口井就是後人傳說中的“仙人井”。

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人越來越多,就成了一個村。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天,一位鬍鬚長者路過這口小井,見有村姑在井邊忙碌洗刷衣服,便上前問道:

“這井好嗎?姑娘們。”

哪知姑娘們貪得無厭,竟回答說:

“好是好,可惜這井只有酒釀,沒有糟糠和米糠餵豬。”

長者聽後,一個身影一閃便消失在九霄雲外了。等姑娘們反應過來,長者已不知去向。第二天,人們發現,井裡流出的盡是糟糠,再也沒有酒釀了。

又過了些日子,一位童子路過井邊,見有很多姑娘,孩童上前嬉戲了一番後,上前問道:

“這井好嗎?”

哪知這些姑娘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孩童,反而說:

“不好,這井只出糟糠……”

這位童子一聽,搖搖頭,嘆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話音剛落,童子早已消失在茫茫森林中。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從此以後,井裡連糟糠也不再流出來了。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長者和童子原來不是凡人,是神仙來試探人心深淺的啊!

5、泉水塘的故事

傳說:於都縣禾豐鎮庫心村的下庫塘是口頗大的泉水塘。古時的下庫是一塊平地,唐朝鼎盛時期,下庫村居住著位百萬富翁,戶主沒有德性,在村裡為非作歹。常常手段惡毒,四處假借名義敲詐百姓大眾。把榨取來的金錢財寶分類入庫。戶主為了確保財產安全,僱了數名打手,日夜輪流看護倉庫。後來戶主又想:僱人要花錢,划不來。再說,這幾個人萬一起歹心怎麼辦?於是他胡思亂想,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決定在房屋四周開鑿一條又寬又深的壕溝,並灌滿水,用木排竹筏運行進出家門。戶主認為這樣的辦法保護家裡財產就可以放一百個心、放一萬個心了。

一天晚上,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忽然,震耳的“轟隆”一聲巨響劃破了寂靜的夜空,只見下庫的整棟房屋崩塌被沉沒水渠之中,周圍的泥石一股勁地往深坑裡崩。民眾被這“巨響”嚇醒,紛紛趕往下庫觀看,只見一片汪洋,不見房屋蹤跡。都異口同聲地說:

“這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相當靈準的報應啊!"

此時,只見水渠間底水往上冒,水位節節上升。周圍的民眾擔心其它的房屋也可能會被淹沒而倒塌,正在憂心忡忡時,忽見一條似水桶粗的蛇從水中見冒出,一股勁兒地往公樟山爬去。民眾一鬨而散,奔走相告,有的哭喊逃命,有的挾老攜小,跑上山坡去避難。由於白鵝村高於下庫村,白鵝村的人們議論紛紛,認為是河底穿洞噴水,所以眾人挑穀殼礱糠往河裡倒。三天後,下庫塘裡冒了三天三夜的穀殼礱糠。塘底的冒水也越來越小。從此以後,變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滲水魚塘。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民國末年,有人想取地下財寶,十二輛水車同時用,車了幾天幾夜,水位慢慢下降了幾尺後就再也不“肯”往下移了,除了捕到幾條重達50斤的鯇魚和數十條烏鯉鯇外,而未見一樣所謂的“金銀財寶”,只留下了這口神祕的泉水塘,這故事仍然傳誦在人民群眾口中。

6、鍾公巖和肖公巖

每當聽到這兩個“巖”的名字,除了知道一個在東,另一個在西的地理位置外,還應該知道的是兩座不同的巖名。這傳說來自於贛州市於都縣禾豐鎮南部隘下口的東西側各有一座山峰。東山名叫鍾公峰,西山名曰肖公巖。肖公巖位於於都縣禾豐鎮隘下村隘上南側,與鍾公嶂對崎,山勢陡峭。山中有巖洞,洞中有裂縫,正是這裂縫的照射,使得洞內光明。相傳,肖公宿於崖洞中得道成佛,並建有一房專門用於藏其骨灰,後也建有寺庵、僧舍。南宋初,鍾公和肖公同為四川人,一起去會昌縣縣衙履職,乘船行至白鵝,歇宿在白鵝圩,看見一座巍巍高山,巒峰逶迤尖起,形似白鵝欲飛,鍾、肖二人同聲贊曰:

“活生白鵝也!”

此時,鍾公、肖公好奇至極。翌日一早上二人興致勃勃收拾行李上山踏看。行至山峰坳間,舉目遠眺,亭子圩彷彿就在腳下。再走幾步,發現一崖洞,兩人進洞裡一看,見有一石椅,肖公二話沒說,一屁股急急坐在石椅上,感覺與以往不同,只感覺到心曠神怡,舒心合意,連忙讚道:

“妙極,妙極也!”

鍾公說:“讓我坐坐。”肖公舉止禮貌,起身讓座。可是鍾公一坐,不願起來,招手要肖公另覓他洞,見這情景,兩人不念舊情,爭吵不體。最後商定:

“比試武藝,各人選挑千斤擔,從山下亭子圩開始,不歇腳地挑到山洞裡石椅前,先到先得,不可反悔!”

於是,鍾公挑起千斤鐵,而肖公憨厚認為燈草可以點燈,就為今後在寺庵裡點燈之用,就挑起千斤燈草。兩人同時叫出“一、二、三”,奔跑上山,行至崖洞前,鍾公側身一擠而進,而肖公卻怎麼也擠不進去,心知上當,但也無可奈何,知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只好乖乖地另覓他洞。

從此以後,兩人均無悉心履職。鍾公佔洞後,將山定名為峨眉山,開始賣柴為生。古話說:“外犬被人欺。"亭子圩店主暗中捉弄鍾公,買鍾公的柴,都只用兩斤乾魚換擔柴,試看鐘公吃素還是吃葷。鍾公乃是四川人氏,遇這情況也是無奈。一連十多圩,十多擔柴換取了二十多斤魚乾子。只見他提到圩邊,把魚乾子放入水溝,畫符唸咒,即刻間乾魚變成了活鮮魚。百姓聞訊後,全都對鍾公五體投地,生怕得罪他。

後米,鍾公在此得道,建有寶殿。上山祈福的人、朝拜的人絡繹不絕,鍾公也是有求必應。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再說肖公自峨眉山被鍾公佔用後,心有不甘,繼續到處尋覓仙洞。找呀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峨眉山對面隘上右側的高山上覓得一洞。雖比不上山崖洞,卻也稱得上“神仙之所”,洞中有仙桃佳果無數置於石上,肖公驚喜,將山室名為乾坤山。後來不久,肖公在此得道,也建有殿字。由於覓洞時間長,歷經千辛萬苦,肖公記恨鍾公洞之舉,遂與鍾公奪地盤奪人心,即把隘上、隘下,落腳山下均劃為自己管轄範圍,並在峨眉山對面黑石壁上豎寫一“山”字為界,告誠民眾不要向鍾公祈禱朝拜。鍾公一氣之下,當民眾求雨沒應之時便從界區一線而過,迫使肖公管轄範圍點雨不下。視這一情況,肖公更是氣憤難忍,為顯示自己的威力,便站在乾坤山山巔對著峨眉山鍾公撒起尿來。至今隘下還流傳著“別看小便一線尿,儘夠飽灌十畝田"”之說。如今,肖公豎寫的“山”字石,依然尚存,明顯可見。乾坤山岩洞中的大小水井和巖洞下的幾口水潭,清流涼爽,無論遇上多大的早災,都是取之不盡、久取不幹。

後人為了紀念兩位仙師,分別把峨眉山和乾坤山改名為“鍾公嶂”和“肖公巖”,把峨眉山寺和乾坤山寺改為鍾公嶂庵和肖公巖庵。如今,兩座寺庵遊人如織,寺庵內香火連綿,香燭堆積如山,在於都境內可謂是家喻戶曉,遠近聞名。

7、營前地名的變遷

於都縣禾豐鎮有個營前村,營前村的具體位置在鎮的中下部,最先的名字不叫營前,而是叫“中心屋”。

很早很早以前,這裡就有一條有名的諺語:“禾豐三堡,固院三村。”而中心屋恰好在禾豐中堡、下堡之間,既可以說是屬下堡片,也可以說是屬中堡片。這就給當時居住在中心屋的華氏家族一箇中、下堡片選擇的機會。於是華家人聚在一起商量選擇下堡和中堡的問題,當時有個名叫華其祥的說了一句這樣的話:

“中堡、下堡,它們能給我們什麼好處?還不是給我們各種苛捐雜稅?我們一年辛辛苦苦種下的糧食,都被他們徵得所剩無幾了。”大家聽他這麼一說,心中都明白了。其中一位年長的老人發表了他的看法:“是呀!跟誰都得交稅,交各種費用,還不如誰也不跟算了。”於是,就出現了下堡保長派人來收稅,他們說交中堡了;中堡派人來交稅,又說交下堡了。這樣年復一年,華氏家族就贏了不少錢,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高興地說: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年年我們都贏到不少錢,不如我們這裡乾脆叫‘贏錢’吧!”一人提出,眾人響應。就這樣“中心屋”這地方屋名被更名為“贏錢”。過了好幾年,人們認為“贏錢”這兩個字太俗了,而“營前”與“贏錢”諧音,還是叫“營前”更好,從此以後,就有了“營前”這個名字。現在,營前已由原來的華氏家族,慢慢壯大,發展成了營前村。營前村現有2000多人口,耕地面積900餘畝,村中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加大,通村通組通戶公路不斷完善,正朝向小康生活闊步邁進。中堡下堡已起到了禾豐鎮建設鏈的紐帶作用,我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營前的明天會真正“贏錢”,會更加美好。

8、名勝古蹟日夕佳

於都縣禾豐鎮是我縣一大鎮,人口、地域之多之闊屈指可數。歷代有“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而傳”。的確,此話有理。

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先祖傾其所有,請能工巧匠,在水閣口修建了萬壽宮、佑豐寺,意欲把持禾豐總水口,庇佑後代豐衣足食,風調雨順;還建有一座石拱橋,既便於人們出入亨通,又寓意控制風水流失之口。

萬壽宮內分萬壽宮、佑豐寺、文昌閣和觀音殿、許真君殿,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至初八日為廟會節日。此時禾豐境內全面禁屠,嚴禁葷類食品上市。萬民吃齋、祈福,盛況空前,沿襲至今。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清乾隆二年(1737年),先祖又在水閣口脫背山上修建了一座寶塔,名曰“文峰塔”。坐北朝南,塔面呈六邊形,邊長4.5米,內空直徑4米,7級,樓閣式,高37.2米,土木結構。塔身由三合土夯築而成,逐層收分,每層交接處用菱角牙子裝飾出簷,第二層東南面嵌有“文巒聳秀”紅石刻一方,字跡清晰,蒼勁有力。塔心室為單壁空筒式,內模架多層杉木樑。二層起,每層設有卷門式窗戶,並以一層真窗一層盲窗為間隔,所有窗戶上下對縫。文峰塔與萬壽宮、佑豐寺遙相呼應,雄偉壯觀,這樣,禾豐總水口就把持得嚴嚴實實了。也許就是因為禾豐這塊風水寶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驕子、英雄和文人志士。當地群眾都說:這恐怕也是紅色熱土人才輩出的緣由吧!

9、神奇的“狗牯塘”

神奇的故事,神奇的”狗牯塘”。

傳說,堵塘口時,如不殺一條小公狗,任你怎麼呼天喚地用什麼方法,哪怕你是用銅牆鐵壁都無法堵住塘口滲漏,這就是“狗牯塘”的神奇傳說。

“狗牯塘”位於於都縣禾豐鎮二堡的中堡口珠塘村。它的左邊是一座形似麒麟的山嶺,右邊是貌似一匹駿馬的脖子,叫馬頸嶺。塘的最上方是一座牛形嶺,三嶺之間的窩底部夾著一口塘。這就是聞名於都盛久不衰的“狗牯塘”。它的面積足有一萬餘畝,塘的落差很大,有一丈多高,塘口的寬度三米有餘,高度近五米。據前人所說,這塘是“狗牯形”,它每年一定要吃一隻奶狗(而不是大狗、老狗,是幾斤重的公狗),故稱“狗牯塘”。

這裡是養魚的好地方,山清水秀。塘裡有長年不息的泉水,並且水質好還不管,而且夏涼冬暖。若是到了冬季裡,經常可見水面上霧氣蒸騰,霧水飄灑在水面上,好看極了,真是美不勝收。


贛州於都縣禾豐鎮流傳的民間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這塘裡的魚特別好吃,又鮮又脆又甜,不僅味道細膩獨特,而且嫩潔可口。如果用來煎魚,放一斤油下鍋可有一斤二兩油起鍋;如用去燜炒不需放油,照樣味美可口,一點不腥;要是抓起一條魚往地上一扔竟摔成兩截,這可能是它的魚質鬆脆的緣故吧。

在清乾隆年間,這裡的魚被列為宮廷宴品。這口塘以前每年春季早插,等到夏收後必須立馬組織六七十號男女青壯年,在一天時間內把這口塘口堵好蓄水,個把月後養好草再將放下魚苗。幾百年來,堵這塘口一直是用土辦法,那就是用人肩挑手提,幾十號人馬從早忙到晚,馬不停蹄,人群湧動,川流不息。挖土的揮鎬的使出全身力氣,挑土的來回穿梭,打柱的一根接著一根,一層黃土一層荔刺,裹得嚴嚴實實,錘得平平整整。因為以防漏水,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前功盡棄。更為驚奇的是,村裡為頭理事的人,在堵塘口前,一定要先點燭燒香,祭祀拜神,並殺一條小狗祭祀(這條狗必須是公的,母的不行,其它雞、鴨更不行)。有一年大夥抱著僥倖心理,沒殺小狗祭祀就開工,大家忙碌了一天,在即將完工時,塘口突然不聲不響地沉了,泥土、荔刺衝得精光。大家唉聲嘆氣,四肢無力,互相埋怨。就是當地老表也弄不明白是殺鴨子沒那麼辟邪的作用呢?還是因為沒殺小狗祭祀的緣故呢?這個“問題”始終給當地群眾蒙上了一層難以破解的“謎”。

(選自《夕陽霞光》熊思傳著,2018年版 供稿:於都縣志辦)

來源於都人論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