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元朝 玄天上帝 南長河 乾隆 刺梨花再開 刺梨花再開 2017-08-29

北京這座城,一磚一瓦都藏著歷史,刻著故事。

-01-

朝陽門

朝陽門位於內城東側,元代稱為“齊化門”(齊為齊家,化為教化,規劃,齊化提現了治民的理念),明正統年間修繕完畢後,更名為朝陽門,一來此門在內城東側,面朝太陽升起的方向;二來由此門入城的人,去面見天子,也謂之朝陽。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朝陽門走糧車,所以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從東直門南小街到朝陽門南小街,沿街東側直至東城桓,由北向南分佈著號稱“九倉”的皇家糧倉,如今很多地名都保留了下來,比如海運倉,南新倉,祿米倉,新太倉等等。為什麼糧食都要從朝陽門出入呢?那是因為舊時糧食產地主要在南方,而不像現在是個大米就說是東北五常米,而南方糧食運輸到京城的主要渠道就是京杭大運河,這條連接南北的命脈,維繫著王朝百年的繁榮,在京城附近的通州碼頭,四京杭大運河北方最為重要的碼頭之一,而朝陽門距離通州碼頭40裡,是最近的一個城門,故而南方漕運而來的糧食,在通州碼頭卸貨中轉後,都由朝陽門運入京城。不只是糧食,很多南來北往的貨物,商人,官員,也會選擇經由水路,因此都會由朝陽門出入,也使得朝陽門總是川流不息,車水馬龍。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朝陽門最先被攻破,從此朝陽門開始了悲劇的後半生,在戰火中有所毀壞,之後修建京師環城鐵路,又進一步被拆除破壞,直到建國後徹底被拆除,諷刺的是文物局當時就在朝陽門附近,雖然也上書請求保留歷史遺蹟,但最後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窗外的朝陽門消失,而今在朝陽門舊址上取而代之的是朝陽門立交橋。

-02-

東直門

東直門是內城東桓北側的城門,元代稱為“”崇仁門“”,明永樂年間修葺後改名為東直門,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舊時建築用的木材沙石都從東直門入城,因此東直門又被稱為建直門或者木門。東直門外有倉庫專門存儲從南方運來的木材,清朝時在東直門外設立水關,管理進京貨物,當時很多磚窯也設立在東直門外,所以進京的磚瓦也是走東直門。東直門是北京九座城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佔據甕城為主,所以東直門又稱為“商門”,指交易之門,皇上從來不涉足此門。

東直門的鎮門之寶城外有“東直鐵塔”,甕城內有“東直雕像”,“東直鐵塔”是指東直門外東行裡許的鐵塔寺,俗稱“鐵塔矗半空”,塔內祀像為一胡僧,雲系坐化於此,祀像乃肉身,俗以為明建文帝遺像者,實無考據,不過此說法頗為流行。“東直雕像”是指甕城內關帝廟中的藥王雕像,極為精細,保佑百姓身體健康,百病不生。

-03-

安定門

安定門元代稱為“安貞門”,為明清內城北桓東門,明初攻克元大都,將大都北城牆向南退縮五里修建新的城牆,改名為安定門,取發兵蕩寇,凱旋而歸,獲得皇朝國家安定之意。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之前也提到過內城九門除了安定門和德勝門,都設有關帝廟,供奉關帝,而安定門和德勝門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因為真武大帝乃是北方之神,這兩座北面城桓上的門,自然要交給他來鎮守了。

有一說打仗凱旋而歸走安定門,因為打贏了自然安定了,而因為八旗精兵都駐紮在安定門內,所以收兵回營自然走安定門。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首先如果打了敗仗可怎麼辦呢?難道不讓回城了嗎?其次八旗是以皇城為中心,分立四角八方的,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可見大勝凱旋走安定門一說不靠譜,那麼安定門到底走什麼車呢?答案是糞車。因為過去地壇附近是京城主要的糞場,所以糞車都從安定門出入。

-04-

德勝門

德勝門元代稱為“健德門”,為明清內城北桓西門。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德勝門又被稱為軍門,因為舊時軍隊出征都走德勝門。原來德勝門上也有一尊炮,每日午時和宣武門的炮一起響炮報時,只不過因為宣武門外菜市口處決犯人多在午時,有炮聲一響人頭落地的說法,因此宣武午炮人人皆知,而少有人提及德勝門的火炮。

德勝門內除了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之外,較之其餘八門,還多出一景:祈雪碑亭,乾隆二十二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歲末乾隆帝出城祭祀,回城時大雪紛飛,龍顏大悅,鑾駕停在德勝門,乾隆認為這是瑞軒兆豐年的吉相,於是賦詩兩首,次年朝廷建立御製祈雪碑和碑亭立於德勝門甕城內西側,從此“德勝祈雪”成為京城一景。

歷史上存在過德勝門的城市不只是北京哦,東北的瀋陽,吉林,華東的合肥,西北的銀川,都有過叫做德勝的城門。

-05-

西直門

西直門,元代稱為“和義門”(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明永樂年間修葺後改稱西直門,是內城九門中規模僅次於正陽門的城門。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因為京城內的水質不佳,所以皇宮用水都取之玉泉山,水車必經西直門,所以西直門又被稱作水門,在西直門甕城門洞中有漢白玉水紋石刻一塊,稱為“西直水紋”

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en)在1924出版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描述:“無論從哪個方向觀看,西直門都顯得氣象不凡。沿通往城門的寬闊街道接近城門時,遠遠就可以看到聳立於一片樣式相同的低矮建築之上的巍峨城樓,那些排列在街道兩旁的低矮建築,形制較小,因而把城樓襯托的格外高大和雄偉。從城外接近時,但見方形甕城和箭樓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頗具城堡氣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甕城長而直的前牆有力撐持著雄偉箭樓,它們給人的印象比城門處更蒼勁,更雄偉。城門的側面,尤其是南側面,最清楚地展示出整個建築群的規模。門樓與略低於它的箭樓,配合得十分協調;兩樓線條筆直,輪廓鮮明,造型遒勁有力,倒映在城下池塘(護城河)中,更增強了氣勢磅礴的效果。”

而今的西直門,最為出名的就是那個老司機上去都會暈頭轉向的西直門立交橋了。

-06-

阜成門

阜成門元朝時稱為“平則門”,明正統年間改稱為阜成門(出自《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因為京西門頭溝、齋堂挖出的煤運往北京城內,阜成門是必經之地,故阜成門又稱煤門。據說在阜成門甕城的門洞內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為“梅”、“煤”同音。老北京還有“阜成梅花報暖春”的俗話兒。

阜成門至朝陽門在進入民國後,曾是貫穿內城東西的主幹道。明清兩朝內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隨便穿過的,所以清朝以前,進阜成門往東走,過西四牌樓就抵西皇城根了。流傳下來的一段童謠就是說這段路:“平則門,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帝王廟,搖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這北京朝天宮位於阜成門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間所建,仿南京朝天宮樣式建成,明代為道籙司所在地,規模宏大,為當時北京最大的道教宮觀。明天啟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燬。後來再沒有重建,現在總算還留下了“西廊下”、“東廊下”的地名。這“馬市橋”就在現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時這裡南北是條河稱為“河槽”,後來蓋上板兒就叫“北溝沿兒”了,抗戰光復後,北段改名趙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橋大街至今。

-07-

消逝的內城九門

內城九門各司其職,來往進出,見證了京城的繁華衰敗,同時又圍攏一處,共同擔當拱衛京城的職責,可惜歷史無情,光陰流逝,如今留下的更多的只是回憶,在這裡就羅列一下內城九門消逝的百年之痛吧。

正陽門:

1915年拆除甕城

崇文門:

1920年拆除箭樓

1950年拆除甕城

1068年拆除城樓

宣武門:

1927年拆除箭樓

1930年拆除甕城和箭樓城臺

1965年拆除城樓

朝陽門:

1915年拆除甕城

1956年拆除城樓

1958年拆除箭樓

阜成門:

1935年拆除箭樓和閘樓

1953年拆除甕城和箭樓臺基

1965年拆除城樓

西直門:

1969年城樓,箭樓,閘樓,甕城一併拆除

東直門:

1915年拆除甕城和閘樓

1927年拆除箭樓

1958年拆除箭樓臺基

1969年拆除城樓

安定門:

1915年拆除甕城

1969年拆除剩餘全部建築

德勝門:

1915年拆除甕城和閘樓

1921年拆除城樓

1955年拆除城臺和券門

1979年因各界呼籲地鐵改線,箭樓得以保存(其實最主要的是德勝門的箭樓距離城樓較之其他八門要遠很多,不妨礙環線地鐵和二環路,這才得以保留)

-END-

如今除了那僥倖保留下來的“一對半”,一切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再談及內城九門,只有那一圈環線地鐵上一座座的站名了。

聊聊四九城的門(6)——內城九門(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