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九江│湧泉文甲門與西江四戴

在九江市柴桑區湧泉鄉戴山村,有一座200來年曆史的古石門,叫文甲門。考其源流,那座條石青磚架起的古石門,青石板上鐫刻的“文甲門”三個大字與省城南昌市百花洲的“狀元橋”一樣,都與科舉時代名盛一時的“西江四戴”關聯在一起。

夜讀九江│湧泉文甲門與西江四戴

湧泉鄉文甲門。(網絡配圖)

科舉取士,可以稱得上是具有中國特色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自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第一屆科舉開考,到最末一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傳臚,共計1300年656榜,近十萬士子榮登金榜,光宗耀祖,揚名天下。尤其是那些出身卑微的讀書人,就是憑著頭懸梁錐刺股,寒窗苦讀而一舉改變了人生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命運,真可謂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西江四戴,就是其中的一例。

說起“西江四戴”,無論是為兄,還是為父,戴第元以身作則,做出了榜樣,應是位列其首。是他寒窗苦讀,考中進士之後,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是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弟弟戴均元、長子戴心亨、次子戴衢亨都先後中了進士。更讓人驚歎的是他的長子戴心亨竟然是與他的弟弟戴均元是同榜進士,他的次子戴衢亨更不甘落後,還高中了榜首狀元。戴家一門四翰林,叔侄倆拜相,文風之蔚,盛極一時,實屬罕見。

戴第元,字正宇,號簋圃,又號省翁,賜進士出身。史料記載,戴第元家境寒素,聰明俊秀,勤奮好學,13歲入縣學,即能詩擅文,得“神童”之譽。乾隆十八年(1753) 中舉,次年會試中副榜,選為興安(今橫峰)縣教諭。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金榜二甲第17名進士,改庶吉士,後授翰林編修。乾隆二十七年(1862),戴第元出任江南行省鄉試副主考官,相繼主持山西、湖北等省鄉試,視學安徽等。他靠苦讀成才,一生中也很注重教育,特別是他主持學政期間,政績頗豐,選拔出來的士子多為飽學博才之士,其中江永、朱筠、戴震等均得益於戴第元的提攜。後轉任江南道、四川道監察御史等,官至太卜少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以病致仕。史家稱戴第元“多才博學,名重海內”。編有《唐宋詩本》80卷行世。

戴第元的胞弟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自幼受到他的影響,更是立志苦學,發奮自強。戴均元12歲時,兄戴第元正主持多省學政,歷任江南主考。但他並未以此自恃,常于山寺以燒簧火,燃松明為燈,徹夜通讀,手不釋卷,終至通經史,善詩文。於乾隆三十三年中舉人,乾隆四十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編修,由此入仕,一生任職較多,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學政,三任會試總裁,二讀殿試朝考卷,賞戴雙眼花翎,受宮保銜,任軍機大臣,太子少保,太子太師,拜文瀾閣大學士,位極人臣。在學問方面也有建樹,主持撰寫皇帝《實錄》與《起居注》,還參與纂輯《明鑑》,草擬《科場條例》等。

戴第元的長子戴心亨,字習之,號石士,自幼好學,博學多才。乾隆乙未科與叔父戴均元同登進士榜。一科兩進士,叔侄同一榜,被傳為士林美談,一時佳話。選任翰林院編修,受命典試江南,視學湖北。

戴第元的次子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7歲能詩文,曾就讀於白鹿洞書院。17歲中舉,在天津向乾隆帝獻詩,初受賞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年僅23歲的戴衢亨高中戊戌科狀元,真可謂是少年得志,平步青雲。後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輔佐乾隆帝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重要奏章,深受乾隆的賞識。然而,因不屑於依附於權臣和珅,屢遭貶抑。嘉慶二年,以侍讀學士加三品卿銜兼軍機大臣。輔佐嘉慶帝除去權臣和珅,清除其餘黨,整頓吏治,深受朝野擁戴。歷任兵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士。嘉慶十五年拜體仁閣大學士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皇帝親臨喪次弔祭。贈太子太師,諡文端公,命祀賢良祠。次年由兒子嘉端扶柩歸葬於南昌岡前嶺之北。

“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又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八十日裡,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又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坊間傳說,這首對聯就是當年戴衢亨連中三元,春風得意,衣錦還鄉時路過廣濟橋時題留的,後來人們便將這座橋也改名為“狀元橋”。如今這狀元橋仍保存完好,作為旅遊景點。古橋滄桑,流水依舊,似乎仍在開導人們,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遇先皇早,欣看晚器成。予申三錫命,汝矢一心誠。鳳闕隨雙彥,鰲頭冠眾英。荷天作霖雨,江右燦臺衡”。這是嘉慶皇帝親賦給戴衢亨的一首御筆詩,詩句中的“鳳闕隨雙彥”,指的就是四戴中的戴均元、戴衢亨叔侄兩相,臺衡雙彥。可見,西江四戴在當時該是何等的顯赫!

據《戴氏宗譜》記載:戴氏的遠祖為五代十國時南唐上柱國、忠恭公戴安,世居安徽休寧縣乾阜紫園,後枝開葉散,分遷江西等地,九江市柴桑區湧泉鄉戴山村戴姓一支與西江四戴同祖共宗,一脈相承。清道光元年(1821年),戴山村修建宗祠時,為紀念西江四戴“一門四翰林,叔侄兩拜相”的家族榮耀,專建起了“文甲門”。戴氏於清道光年間修建的宗祠,在日寇侵華期間被毀,文甲門劫後猶存,傲然矗立,昭示著戴氏一族的輝煌。

(劉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