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屬於“廣義官三代”,按照“五服觀念”,他的入仕基礎二爺袁甲三尚有官場資源。

(1)袁世凱的政治基礎袁甲三與李鴻章、翁同書的關係

袁世凱的太爺袁耀東也算出離“百姓”範疇,但因為僅是庠生且不到40歲就亡故了。所以,袁耀東奠定了“袁家鯉躍龍門”的基礎,使其家族從單純的土豪變成書香之家。袁世凱的爺爺袁樹三在縣級教育系統當過官,但總體上仍是“士紳”之列。

A.袁甲三與曾國藩、李鴻章

袁甲三作為袁世凱的二爺,1806年出生,1835年考中進士,長期任京官。因為參加鎮壓太平軍、捻軍而與曾左李一樣崛起。曾經任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做過李鴻章的上司,即安徽團練幫辦軍務,算是與晚輩李鴻章(1823年生、1847年考中進士任京官)上司。

李鴻章在安徽團練期間經常被太平軍打得丟盔棄甲,但袁甲三的命兒比較好一直對陣捻軍,所以,戰功拙著。李鴻章的科考“恩師”、副主考福濟與和春來到安徽後把袁甲三告倒,致使袁甲三在1855年被調回北京罷官。因為,安徽敗仗連連,1856年袁甲三再次回到安徽。這時的李鴻章仍然是不斷地被打敗,最終,1858年跑到了南昌投奔大哥李瀚章。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總體上看,袁甲三仗打得還不錯。但後來和勝保關係不睦,軍權一直沒有控制住,所以,袁甲三難以形成自己的一系。特別是因為和安徽巡撫翁同書一起工作,翁同書被曾國藩參劾倒臺被充軍,袁甲三也多多少少得了些危害。因翁同書一案被革職回家。最終在1863年病逝。

B.袁世凱與叔叔袁保恆

袁甲三的長子袁保恆(1826—1878年)因有戰功,曾被任命為侍讀學士、刑部左侍郎等職位,曾經陪同父親、李鴻章、左宗棠等一直從事軍事,1878年在治理河南災荒時,在4月份感染霍亂病亡。可以說,袁寶恆是袁世凱進入政壇的提攜人。正是他在1874年把袁世凱帶到了身邊,從而逐漸與淮軍部下們熟絡。

袁甲三的次子袁寶齡生於1841年,因為陪同父親、兄長賑災有功被升為道員。其後,被李鴻章看重於1881年調往天津,接替黃瑞蘭主管旅順船塢工程修建。最終,在1889年在旅順病故。

綜上可以看到:袁世凱的政治資源還是不錯的,但二爺、叔父相繼去世後,已經不行了。特別是袁甲三被曾國藩等人告倒後,其政治勢力已經凋謝。只有投奔到某一個政治勢力才能保住政治資源。所以我們看到袁保恆在李鴻章、左宗棠之間都有接觸,當然,有人認為是李鴻章派袁保恆監視左宗棠。但我認為沒這麼厚黑!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首先,李鴻章雖然沒有代筆參劾翁同書,間接把袁甲三打倒(其內容參見文末鏈接兩文),但雙方關係還近不到袁保恆成為李鴻章的細作。可以看出,袁甲三、袁保恆總體上仍然是清廷的人,其政治光譜是靠近清廷的一方。

其次,因為袁甲三、袁保恆在安徽長期與捻軍、淮軍交戰,他們與安徽籍官員的關係就比較複雜。但因為安徽方面出現的淮軍、皖軍都與他們無關,所以,他們屬於安徽軍隊的從屬勢力。所以,勢必在關係上力圖與各方交好。而這又對袁世凱的崛起起了奠基作用。

(2)袁世凱進入淮軍序列後,其人生的9個關鍵時刻

袁甲三自1863年,在此之前跟隨袁甲三在安徽從事軍事征戰的“袁家人”是袁保慶(1825年生)、袁保恆(1826年生)。袁保慶是袁世凱的二叔、過繼父。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1823年生),袁家的長門長孫因為身份只好一直在家中,袁保慶就跟著叔叔去“闖天下”。

A.加入淮軍系列與在朝鮮半島

袁保慶跟隨叔父也很爭氣,因為戰功比較好,1863年被加封為鹽運使,自此,一直主管鹽運工作,直到1873年6月病故。因為長期在安徽、江蘇一帶為官,免不了與淮軍上下交往,跟各方關係也算不錯。特別是和淮軍大將吳長慶關係親密。

袁世凱生於1859年,因為二叔袁保慶無子,父親就將其過繼給二叔。1865年開始,袁保慶將其帶到身邊。袁保慶死後,袁保恆將其帶到身邊。因兩次科舉名落孫山,吳長青的“結拜兄弟”吳長慶就讓他在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自己的大營擔任幕府。1882年,隨吳長慶進入朝鮮半島。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由此,拉開了袁世凱的政治、軍事生涯。在清朝為官為軍的30年間,袁世凱經歷了人生的9大關鍵階段。

這9個階段就是加入淮軍系列、督陣朝鮮半島、編練新軍、背主求榮、東南互保與並未勤王、投靠慶親王、新政縱橫捭闔、慈禧去世後的隱居、復出崛起。可以說,加入淮軍是其成功的基礎。吳長慶1884年病逝後,袁世凱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李鴻章地重視,由此,袁世凱獲得了更好地發展空間。

從1882年到1894年,袁世凱在朝鮮半島期間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名軍事將領,與清廷的其他將領相比,其敢打敢殺的性格非常明顯,其軍事嗅覺也很敏感。像其面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滲入,袁世凱就非常堅決,可以說,如果清廷、李鴻章能夠按照袁世凱的意見辦的話。朝鮮半島不會在1894年被日本吞併。

B.編練新軍、背主求榮與東南互保

1894年7月19日,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花錢拖關係坐著英國戰艦逃回天津。雖然也參加了甲午戰爭,但主要是搞後勤工作。自1895年12月8日起,清政府讓其以“西法”編練新軍,袁世凱便利用這一期間利用“傳統忠君(其實是他自己)思想”加西方武器加西方訓練方法逐漸鍛鍊了一隻在清軍中戰鬥力較強的新軍。

在編練新軍過程中,利用“康梁”與光緒皇帝產生關係。然而,他比“康梁”更早地認識到“皇帝無權”的現實。其後,袁世凱的告密也就順理成章了。袁世凱“背主求榮”這一點就充分說明: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其一,他對慈禧並無好感;

其二,他對清朝並不忠心,他只愛自己;

其三,慈禧年老,他要想保命只有兩點:軍權在握、再找靠山。

因為是背主求榮才得到慈禧地重視,所以,註定光緒皇帝日後如果復政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為此,袁世凱必須要儘快強大。所以,之後無論編練新軍還是任山東巡撫期間,袁世凱那真是使了自己的真正才能。

這時的“八國聯軍”侵華,袁世凱很快速地加入了“東南互保”事宜,也沒有積極地勤王。此時的他,不可能為了慈禧去“殉葬”。正如1894年逃回天津一樣,他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開玩笑、去與必敗較真兒。

自“甲午戰敗”後,清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存在的合理性”,民間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對他們有觸動。在這種情況,各地擁有兵權的大員們“擁兵自保”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張之洞對清朝其實都不“忠心”。他們同樣是編練新軍,張之洞的“新軍”埋葬了清政府,袁世凱的則帶領著他的“新軍”推了一把。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C.投靠慶親王、新政捭闔、隱居與崛起

“八國聯軍侵華”後,袁世凱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大,主管練兵。到了1905年,針對袁世凱“篡位”的政治謠言就已出現,1906年袁世凱便辭去各項兼職,1907年離開了北洋任職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然而,北洋五鎮的軍事力量仍然受其調遣。

1907年,東三省開始建省、設立總督。趁此機會,袁世凱和慶親王合作,將自己的人調任,具體任命為:徐世昌補授東三省總督,唐紹儀補授奉天巡撫,朱家寶署理吉林巡撫,段芝貴署理黑龍江巡撫。可以看出東三省的軍政在當時已經被“北洋”控制。

1907年,更重要的是瞿弘禨、岑春煊這兩個最大的政治、軍事對頭已經被削權。以當時的九大總督為例,袁世凱的實力主要在東三省、河北。袁世凱在政治上的實力不如軍事實力,這就是他自1906年以後不斷地被打壓的重要原因。但有軍事在手,保命是沒問題的。在政治上,他投靠大貪汙犯慶親王地袒護,也使其保住了政治生命。

袁世凱在大清官場30年:他的人脈基礎與九個關鍵選擇

攝政王載灃之所以敢於向袁世凱下手,就是因為在慈禧、慶親王地運籌下,滿蒙勢力已經有了一定擴充。例如在1907年的九大總督、三大獨立巡撫中,滿蒙勢力控制了山西巡撫和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四大總督。山東巡撫吳廷斌屬於老派漢族官員;河南巡撫林紹年更屬於與岑春煊政治立場較為接近的人。

因此,在1907年到清廷滅亡期間,在高層政治生態圈,滿蒙勢力反而有超過1880年代以後“漢官居地方為主”的態勢。由此,袁世凱不得不在1909年到1911年10月的一年多裡“隱退”江湖等待時機。

最終,“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的“新軍”南下,清廷萬沒想到自己的最後的希望要了自己的命!

八國聯軍為何侵略大清?皆因李鴻章沒在1896年官復原職

李鴻章沒有代筆參劾翁同書,兼談林則徐與廣種鴉片謬論

1896年圍繞能否重新重用,帝后之爭再起李鴻章更磨刀霍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