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最近,一則非洲馬達加斯加水稻每公頃量產突破10噸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在我國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中國雜交水稻團隊突破重重困難,使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產量翻了三倍,網友大呼這要是放在古代,袁隆平院士是要封神受香火供奉的,更有網友喊到,沒有人能說我胖,只有袁隆平院士可以,因為我確實吃了人家的大米。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中國雜交水稻和袁隆平院士的輝煌歷史。 20世紀60年代,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以美國人諾曼·博洛格為核心的育種家用兩種小麥進行雜交,培育出了“皮蒂克”等30多個矮稈、半矮稈的抗鏽品種。同一時期,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家們,選用兩個品種的水稻進行雜交,育成了產量高得出乎人們預料的半矮稈新品種“IR8(國際稻8號)”。這是人類自馴化野生植物成為適宜人工種植的“作物”後,對綠色植物所進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正當全世界都在為綠色革命的成功感到歡欣鼓舞時,中國的綠色革命也在悄然掀起帷幕。1966年,《科學通報》上刊登了袁隆平撰寫的一篇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文章引起了國家科委有關人員的重視,在政府指導下,於1967年成立了由袁隆平、尹華奇和李必湖3人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任務是主攻水稻雄性不育。由此中國的綠色革命開始了。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1970年10月,李必湖在海南島三亞南紅農場,與該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一起,在農場旁的水溝裡,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他當即把這一發現轉告正在北京查閱文獻的袁隆平。袁隆平聽到這一好消息後,興沖沖地從北京趕往三亞,他仔細檢查了這株野生稻,認為這株野生稻除雄花沒有生育能力外,其他一切都正常,這株野生稻只是雄性在生育方面是失敗的,因此他就給這株野生稻起名“野敗”。這株“野敗”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三系法”雜交水稻中不育系的老祖宗。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 1973年10月,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眚中國秈型雜交水程“三系”配套成功。1975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各省市試種。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中國大面積推廣,1976-2015年,中國雜交水稻已推廠了40年,為中國的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期間還走出國門,被世界糧農組織列為糧食短缺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首選技術,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袁老獲得國家頒發的未來科技大獎時候,袁老說我還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讓我們為袁隆平院士喝彩,為中國雜交水稻團隊喝彩。

中國雜交水稻非洲產量突破10噸,袁隆平院士為世界能吃飽操碎了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