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明代玉器,可能很多藏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粗大明”、“陸子岡”這兩個粗工與精工的矛盾體。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其實明代治玉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仿古之風漸盛,治玉行業發展迅速,高大的掏膛立體器皿開始出現,這些因素都不得不讓我們將明代玉器從“明清玉”中剝離出來,詳細分析下,明代玉器的特點。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首先,讓我們粗略地看一下明代玉器的演變特點:

明中早期多為白玉、青玉,而晚期多為青玉、灰玉。

明晚期玉器形狀大的比中早期更大,小的更小,玉質差的更差。

明晚期玉器種類繁多,紋飾多為吉祥圖案。強調裝飾性和創新,但造型能力差,作工較粗獷。

接下來,我們試圖從五個方面闡明明朝玉器的特點:

1.特有的拋光光澤:

明代玉器以和田玉中的青玉和白玉為主,晚明出現了少量的碧玉和墨玉,並出現了大量的褐綠色雜料。這裡我們主要說的是佔大部分的和田青玉及白玉作品,這些作品中,特別是作工精良的優質作品的表面,都會呈現一層類似玻璃質感的透明膜的視覺效果。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這種效果不同於漢代的“玻璃燈”。感覺像一層薄薄的薄膜。它也不同於玻璃的純透明紋理。它有一種獨特的柔軟和溼潤的感覺。這種視覺效果是由明代獨特的拋光技術引起的。現在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拋光技術,但是這種視覺效果可以成為我們鑑別明朝玉器的一個重要因素。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在清代,由於審美與拋光技術的變化,清代玉器上不再出現這種由水晶透明膜覆蓋的視覺感受。現代造假也是通過反覆打蠟和皮革拋光來複制的,但油蠟的質地和“賊光”的高拋仍與明朝的拋光大相徑庭。

2.打磨工痕的處理方式

在古代壓花和圓雕的過程中,當拋光陰線或拋光基底時,凸起部分的邊緣形成鋒利的邊緣。明代的玉器常被水平或局部拋光,這些加工的邊緣被光滑光滑的拋光。這種磨製方法使明代玉器呈現出獨特的豐滿厚重的感覺。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在宋元時期也出現了磨紋的銳刃和稜角的磨製,但並不像明代的玉石那樣常見。

3.鏤空玉器中,圖案層次的表現方法

明代的多層鏤空作品非常多,層數增多,圖案複雜。在孔被衝孔之後,通過鑽孔的方法不再處理這種多層空心。需要指出的是,明代多層空心玉石,頭層拋光細膩,內層明顯不拋光,甚至不拋光,加工痕跡清晰可見。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這種拋光方法只反映了多層中空裝飾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突出了頂層的主要圖案。

4.管鑽工痕的利用

在明代玉器中,在處理花芯,蓮藕,仿古紋和動物眼牙時,一般採用管鑽來表達和保持圓形鑽痕。這樣,圓形顆粒就更飽滿了,動物的眼睛深陷眼窩裡,看起來就更凶猛了。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明朝以後,這是罕見的。人們只知道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在大玉山山頂上,有輕微的反應時,山是苔蘚。

5.迴文和卐字文

明朝玉器的局部邊緣常飾有迴文和標語牌。它們大多采用變形與連續相結合,裝飾效果十分豐富。這兩種紋飾的結構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徵是水平線和垂直線很短的組合。

淺談明代的玉器:兩個詞“粗大明”“陸子崗” 五大特點

在明玉中,水平和垂直短線的組合在水平線和垂直線的連接處不緊密,並且通常具有一定的間隙。水平垂直線處理兩端尖淺,中間深厚,呈棗核狀,暴露區有磨痕,速度較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