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油畫 劉小東 藝術 美術 目刻時光 2017-04-05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關注目刻時光公眾號:優質文章每日推送,搜索mookmeart即可

我認為好的肖像畫一定和它實現的方式有關。——盧西恩·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1933年與家人移民英國。他的繪畫題材寬泛,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將自己處於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他喜歡畫人物肖像及人體,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他曾說:“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

無論是繪畫還是為人,孤僻、封閉的弗洛伊德一直奉行我行我素,遠離藝術發展的潮流,他一直堅持現實主義繪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畫畫。陳丹青評論他是“最後一位堂吉可德式的大師”。

他影響了大批藝術家,包括大衛·霍克尼、弗蘭克·奧爾巴赫等。當然也有很多中國藝術家。

期間種種故事,聽他們娓娓道來。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大衛·霍克尼談弗洛伊德

他第一次問我是否願意做他的模特,是在幾年前。當時,我呆在英格蘭的時間不夠長,我和母親通常每3個月來一趟,而且在倫敦的時間更短。於是,我回答說:“我覺得我在這裡呆的時間不夠長。”這次三月份我回到倫敦,我對他說:“也許我會呆在這裡。也許我會呆在這裡足夠長的時間。至少我們可以開始了。”我們就這樣開始了。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大衛·霍克尼給弗洛伊德做模特

他特有的繪畫方法非常棒。因為,慢慢來意味著你們可以交談。如果你在一個小時之內要畫一個人,那你根本不可能跟他聊天,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時間,而你還要觀察他的臉。假如時間長一點,你們會聊天,你會了解他,同時觀察他的臉,還能做很多其他事情。很明顯,這是他作畫方法的一部分。你知道嗎,他有時會靠得很近地看。我猜,他是在觀察各處微妙的差別,而這些差別是大多數人不曾留意的。但是,他在觀察,他在盯著看,而且靠得越來越近。這裡,有一種能穿透你身體的力量。我多少會意識到這種力量,所以給他當模特時,我從會不打瞌睡,儘管我已經65歲了。我覺得我可以看到那張肖像畫在不斷進展,變得越來越好。我想,大概很多人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來當模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實際上,一張好的肖像畫或多或少有賴於畫家和模特雙方。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畫的大衛·霍克尼

他的創作似乎是個死衚衕,攝影技術正圍追堵截繪畫。他們以為攝影可以取代繪畫,但是事實上根本不可能。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繪畫,任何東西都不能。我現在非常相信這一點。我的意思是說,盧西安經歷過所有這一切,攝影技術還有其它的,而他只是繼續畫畫。

——大衛·霍克尼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室

弗蘭克·奧爾巴赫談弗洛伊德

我只能大致地描述;我並非作家。提起藝術家,我腦中首先浮現的是他們的行事風格。馬蒂斯:通過給色彩賦形來追求卓越;米開朗基羅:以扭動體塊來喚起(在雕塑上和繪畫中皆是如此)一種強壯有力且生機勃勃的雕塑感;丟勒:以金屬絲製成的套索捕捉獵物,如此等等。

至於盧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則令我想起了他對描繪對象的關注。如果他對蹣跚這個動作感興趣,那麼他就會不顧一切在雙腳上綁上繩子;他從來不在意行為的安全性。每當他的工作方式恐將成為一種固定風格,他就會像對待一隻畫禿了的鉛筆一樣,把它丟到一邊,轉而尋求更適合自身需要的做法。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室

我從不知道竟然還有這樣的美學。未經加工的對象,不為增加藝術的可看性而進行烹調,不以色調亮麗的滷料裹覆,也不以所謂的“構圖”來裝盤。繪畫之所以存在,乃是基於創作者對描繪主題的熱情觀照。正是這份關照為我們留下了那一幅幅為人們所欣賞的作品。這就像是一個奇蹟。

——弗蘭克·奧爾巴赫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中

楊飛雲談弗洛伊德

可以說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作品具有超強的表現性與精神價值,在那個時代,他的藝術精神對中國藝術家影響非常大。在世界範圍的一百多年當中歐洲出現了很多重要的藝術家,我們也介紹了一些歐洲的藝術家的作品到中國,如藝術大師巴爾蒂斯,懷斯等,這些藝術家對中國藝術家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何多苓就受到了懷斯的影響。可以說,這些藝術家的藝術精神對我們人類有很大的影響。弗洛伊德從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以來,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是他的繪畫上的表現力,他筆下的人物冷峻、而有力度。另一個方面是他的繪畫精神,特別是對現實中人的生動撲捉,深入探尋人的一種精神狀態,所以他的去世對中國的藝術家造成了一個很大的觸動。

去年美國大都會舉辦了一個他的個展,我去觀看了,我非常感動,他在繪畫的方式、繪畫的本質上把握的非常好。我覺得我受到他的影響不是在繪畫的形式上,而是他的繪畫精神,他的繪畫給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想我在未來的繪畫中,會更多注入這種精神性的東西在我的作品上。

——楊飛雲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中

張曉剛談弗洛伊德

第一次看到弗洛伊德的作品大約是80年代末,應該是在《世界美術》雜誌上。印象中關於弗洛伊德是在一個特別推介的專欄上,除了一篇專文外同時發表有一張他早期的男子頭像和兩張女人體。女人體可能讓我看到的更多是紮實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藝,那張男子肖像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卻是繪畫中傳遞出的藝術家的超人氣質,使人感受到某種心理上的強烈觸動。創作此畫時藝術家年方30歲,才華橫溢,敏感、銳利而不乏溫情。在有著優秀繪畫傳統的英國背景下感覺這已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了,可誰能想到這僅僅是一個偉大畫家的開始呢?

我想雜誌當時之所以要將他介紹進來大概一是因為可將他歸納進“新現實主義繪畫”中便於論述;二是他的“油畫功底”很自然地與中國的學院藝術的價值觀能夠溝通起來?因為當時西方現代主義對中國藝術院校的衝擊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對“繪畫基礎”的認識問題。當時保守主義最愛用的一句話便是:“畢加索正因為年輕時素描基礎好所以才有後來的成就。”基於當時的敏感背景,這大概也是同樣作為英國當代繪畫的代表,為何國內力推老弗卻輕視培根和大衛·霍克尼的原因之一吧?不知老弗生前知道他在中國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麼?知道他使多少中國藝術家徹底改變了關於對繪畫的理解和信心麼?知道他與德國的裡希特、法國的巴爾丟斯一道曾被當成某種標本,為中國的寫實藝術教育培養出的藝術家能用傳統繪畫“進入當代世界”鋪墊了一條“正確”而又簡便的捷徑麼?一個用一生致力於去追求表達人性心理現實的坦蕩與無畏的藝術家,一個將生命視為絕對孤獨自在的體驗者,一個在西方曾一度被現代藝術邊緣化的密室畫家,絕對想不到他在中國的90年代的學院中卻在起著某種革命性的作用。說實話有一段時間我甚至有點不願看到老弗的作品。因為他在中國曾經幾乎要成為了一根代表著“正確的”、“主流的”現實主義繪畫的棍棒,被某些人在學院中在展覽中在媒體上四處打人,導致許多學生不管自己氣質如何,只要一畫現代油畫就使勁地往畫布上堆顏料擺筆觸,從教學到創作比比皆是。而他所倡導和堅持的在藝術中如何真實地面對人性的孤獨矛盾和殘酷等等,卻往往被對其表面的油畫技巧的迷戀所忽略了。之後從1992年開始,我在歐洲旅行中常常可在美術館中與他相遇,但那時我正被基弗和裡希特等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所征服,路過老弗時就像遇到一個老熟人,只是“禮貌”地停下腳步用眼睛尊敬地看望一會……直到1995年在我也參加了的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在一個特別的大展廳中,當看到老弗70歲時畫的大幅裸體自畫像以及他那些肥碩厚重的男女朋友們的巨幅裸體油畫時,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了!它們不僅顛覆了我對老弗的一貫印象,甚至刷新了我對現代油畫的許多認識和理解。我已分不清楚這份震撼是來自繪畫本身的力量還是來自從作品中直接奔湧而來的人性的力量——也許這兩者本身就一直是老弗的綜合魔力。一個少年得志浪漫唯美的才子,之後被長期冷落直到52歲時重被認可,而到70歲再度變法,赤裸著一個老人的身體堅定地站立在世界面前,他要試圖告訴我們什麼呢?生命的本質是絕對的孤獨,我們的身體在糾結中絕望地掙扎著,而靈魂在我們即便是如此肥碩的軀體中仍然一如即往地滲透出它黑暗和焦灼的矛盾與無奈。在那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為何英國史學家愛德華·路希·史密斯要對他如此評論:“這些作品似乎在描繪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性喪失了所有的外部資源,僅僅依靠自己而存在。”

——張曉剛《讓生命在孤獨自在中體驗尊嚴——向盧西安·弗洛伊德致敬》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中

毛焰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離開對於這個時代來講,並不是那麼的平靜。在此之前,他的生涯以及作品的價值一再被置於更高的高度,從王室到泰特、蓬皮杜到頂級收藏一直遠到中國的藝術院校的學生,似乎都在向他表達一種崇高的敬意。而另外呢,大師的諸多人生細節也不斷令世人側目,說是令人困惑也未嘗不可,原來大師還是有如此多的祕密,真的是隱而則顯啊。

無論人們如何揣測這一切,知曉或者不知曉,有興趣和沒興趣的,大師本人依然我行我素,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無可厚非。在畫室,繪畫才是一切,絮絮叨叨和沉默寡言一樣,畫到最後,就很完美,他做到了!

眾所周知,一個少年天才,家世極為特殊,祖父是20世紀影響人類精神領域最大的人物之一,在17歲祖父去世的時候,他已然繼承了一個未來繪畫大師所需要的全部內在基因。從一開始,作品就鮮見小孩子的童真快樂,更多是孤僻、抑鬱、呆滯之後又異常的敏感,很快進入一種執著人物精神心理學層面的描繪,很極端很細膩,不可思議的天賦,在那個時代、確實非他莫屬。即使這樣,一個時代眾多傑出的描繪者之中,總會有一個另類的天才幾乎沒道理地橫空出世,對弗洛伊德而言,大他13歲的弗朗西斯·培根太可怕了,強大不可一世的壓迫性(居然巴爾蒂斯對培根也推崇倍至),作品鬼魅、尖刻、陰暗、暴虐,也設計優雅、理性和斯文。作為朋友,培根甚至不大看得上弗洛伊德當時的畫,培根只喜歡弗洛伊德為自己畫的那幅小小的肖像(這件作品至今不知去向),何其吝嗇自戀,沒辦法!這種所謂朋友間不對等的影響也許是一個宿命,一個考驗,在弗洛伊德潛在的自我意識裡一定也是一種傷害和折磨。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中

1992年培根去世,翌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一幅在工作室的自畫像,70歲,手上拿著刮刀和調色板,全幅裸體,他說:現在,我至少還可以畫我自己的裸體。相對培根作品的放浪形骸、匪夷所思——弗洛伊德展現的是飽經滄桑般之渾沌與堅實,令人莫名的悲哀和感動!而後近20年,繪畫動力仍然源源不斷,因為一以貫之,以一己之力實現繪畫過程之全部,以實在去掉妄想,以審慎的面對替代虛無,以隱遁創造自己。面對自身,面對自身所面對的時代,不為時代所左右,和塞尚一樣,弗洛伊德也是一位在藝術史極為牢固完整的大師。

弗洛伊德的繪畫在中國學院系統的影響力,至今都堪稱經典。我個人接觸到弗洛伊德的畫冊,是88年大二的時候,當時感覺就是嚇了一跳,好像沒見過如此深度刻畫人物的作品。我們當時塑造形象形體的方式仍然匱乏,基本上是明暗虛實老一套,其他那些更為古典的大師始終很遙遠,老謀深算也高不可攀,而弗洛伊德非常直接和坦率的方式,突然間地出現,讓我們感到振奮。他的作畫過程在早期一些未完成的畫裡一目瞭然,近距離、凝神觀看、冷僻的層層剖析、既複雜又清晰的經脈、無以復加的塑造。儘管他自己不太屑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光芒而刻意相背離,但他早期作品仍然和北部歐洲的精神傳統一脈相傳,並且一路南下,從丟勒至蒙克至奧托·迪克斯,從提香至華託、庫爾貝至塞尚,在我看來,弗洛伊德幾乎是個座標級大師,之所以在中國當代繪畫領域一度蔚然成風,是一種必然。

在倫敦國家畫廊,有一個廳陳列著弗洛伊德約20件作品,其中一幅是1988-89年的作品,一個很飽滿的女裸體靠在一大堆破舊的白布上,這些被大師長期使用過的白色髒布彷彿排山倒海,簇擁著那個已經疲憊不堪的模特,所有在畫面裡呈現出的密度以及對塑造表達的一種苛求,令人敬意油然而生!完全渾然一體,紋絲不亂,並不是畫得行雲流水(這是中國畫家喜歡的方式),而是層層疊疊,周而復始。他的畫室像一個陳舊的舞臺,平平常常的道具和平常的演員,長時間的凝視,一個人排演,女王來了也一樣,畫得不好也沒關係,他只是把這個事情辦完了。大師最後的代表作品就是人生的謝幕,不向任何人鞠躬,背身而去,而舞臺依舊——完美的謝幕。

——毛焰《弗洛伊德——當然的大師》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工作中

劉小東談弗洛伊德

弗氏繪畫的物理性令我有所觸動,人物對象的神情姿態通過物理解剖和筆觸色彩傳遞著畫者營造的訊息,不僅是人物的神態目光——男女的軀體、男女的性器、破布、床單、地板、破沙發、枕頭、馬的鬃、狗的毛、樹葉和光線——同時傳遞著一些東西……老了之後他也一直在畫,80 多歲了還在畫比真人還大的肖像,不斷有新作問世,老頭兒不容易,有股倔勁兒。他的畫賣得很貴,但畫價和他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據說他每天畫 10 個半小時,1 周 7 天,天天如此。他往往同時進行兩到三張畫,分白天與夜晚兩個時段進行,工作時間從早上 9 點到下午 3 點,稍作休息後,再從晚上 7 點畫到半夜 11 點半,他已經這麼活了……

威尼斯那次展覽有一張弗洛伊德後期的繪畫《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 )(下圖),那確是視覺的盛宴:豐富和諧的綠灰色調,顏色厚重飽滿,猶如織毯的質感,訴說著色彩的真諦,肌理微微起伏,人物沉酣如同色彩,那是經驗技藝和感知高度融合的傑作。還有那幅在顏色肌理裡堆出來的裸體自畫像,黃土灰色調讓人恍惚,畫裡的弗洛伊德裸著,一手舉著調色刀,一手提著調色板,上面厚堆著向周圍瀰漫出來的顏料,他畫的人也是用這堆東西堆出來的,那堆突兀斑駁的顏色裡顯露著畫者和宇宙的祕密……弗洛依德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你要問他為啥這麼活著,估計他自己也說不清?他無疑是一位榜樣、一位精神導師,指導著人可以怎樣地活著。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以人物畫為主線的美學文脈,各國都有大師築造高峰。意大利、德國、荷蘭、西班牙、法國相繼各領風騷百十年,唯獨偉大的英國缺席,直到今天英國才補上這門課,這個人就是盧西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畫法承接了哈爾斯、庫爾貝、夏爾丹。他的精神訴求得到了埃貢·席勒、培根以及德國表現主義的啟發。由於他沒有完全重視傳統油畫的色彩規律,反而使他畫出了白種人最本質的肉體的色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度。這個強度靠他狹窄的題材和一生的專注堆積而成。這種狹窄也是現代社會結構造就的。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只能在窄小的空間裡施展才華,追求極致,達到項峰。

弗洛伊德的繪畫傳達了深刻的精神強度,觸動了人類的某種精神同構,使許多繪畫在他的強度面前淪為僅有藝術趣味的裝飾品。

盧西安·弗洛伊德是一座突顯繪畫的奢侈與驕傲的豐碑。

——劉小東《肉體的色彩與精神的強度》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關於藝術家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藝術家之一,偏好人物畫像與裸體畫像。他在1995年創作的畫作《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在2008年已創記錄的3,360萬美元被賣出,也是在世畫家畫作的最高記錄。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盧西安·弗洛伊德堅持畫畫直到他去世之前。儘管在二十世紀,抽象表現主義佔領了整個藝術世界,但是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表現主義繪畫,最終成為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

他被泰特美術館譽為“20世紀畢加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

2011年7月20日因病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8歲。

今日福利

沉底畫冊,盧西安·弗洛伊德畫冊一本,封面圖如下:

聽霍克尼、劉小東等大咖們談弗洛伊德

畫冊簡介:100多頁的弗洛伊德素描集,很精彩,喜歡的小夥伴可珍藏。已經擁有的請飄過~~

獲取方式:熟知索要方式的朋友請按照以前的既定方式,新朋友請發郵箱和書目名稱至公眾號後臺,不明白的,我們會逐個解釋清楚,感謝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另:為方便我們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請在公眾號後臺留言,而非郵箱或文章末尾留言,切記哦~~(PS: 收到文件後請儘快下載,以免過期;最近索要畫冊的朋友很多,如回覆慢,請諒解,謝謝~~)

聲明:此畫冊原始資料來自網絡,僅做交流學習用,版權屬於原所有者,閱讀後請儘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