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兩年3000萬獎補經費推進鎮區公益普惠園建設

幼兒園 普惠公司 慈善 投資 中山網 2017-05-27
中山兩年3000萬獎補經費推進鎮區公益普惠園建設

省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堅持民生優先,突出抓好底線民生,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要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教育發展質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配置,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適應產業需要優化職業教育結構,推動廣東高等教育水平邁入全國前列。

隨著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在中山定居,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近年來我市常住適齡兒童數量的增長速度加快,部分鎮區學前教育學位出現緊張。

從近兩年人口數據來看,我市3歲適齡兒童從2016年的48000人增加至2017年的58000人,增加近10000人(其中戶籍幼兒增加2800人,非戶籍幼兒增加7000多人),增長率超過了20%。為了解決學前教育的學位需求壓力,近三年,我市通過推進幼兒園建設專項規劃,落實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使用,支持現有幼兒園改擴建項目等方式,努力增加學前教育的學位供給,2014-2016年,全市共新增規範化幼兒園學位22937個。

記者從市教體局瞭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幼兒園503所,在園幼兒13.59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為99%。省規範化幼兒園共457所,佔比達到91%。現有幼兒園在職教師9200多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幼兒園教師比例達77%。公益普惠性幼兒園(含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381所,比例達75.8%。2016年,全市共認定公益普惠性幼兒園381所,超額完成了十項民生工程要求的公益普惠園360所的工作任務。

市級財政近兩年專門設立公益普惠園獎補經費3000萬元,推進鎮區落實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這3000萬元,如何用於不同性質與收費的幼兒園,使其真正能“惠民”?獎補費主要用於校園硬件改善、師資培訓等。

以三鄉鎮中心幼兒園為例,去年被認定為公益普惠園。其每個月保教費800元,屬於中低收費的公辦幼兒園。認定後獲得了財政給予的生均定額補助,去年的標準是每生每年300元,今年是400元。補貼的經費80%來提高教師福利待遇,每個月約300元,20%用於完善幼兒園的設施設備,今年主要用於購置戶外的器械和功能室的配備。今年生均定額將提高到每生每年400元,明年為500元。另外,公益普惠園的教職工可享受由市、鎮組織的各項從業人員免費培訓。園長陳穎蘭說,如今幼兒園的經營壓力比以往有所減輕,“讓幼兒老師有了盼頭。”

■專家觀點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學院陳亞輝:

加大教育投入做大總量提升增量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按照全國的平均水平——每年拿出財政4%投入到教育事業上來說,中山的教育總投入是不夠的,未來全市財政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需要實現國家分解任務目標,並保持穩定增長。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強化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進一步落實“三個增長”,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應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目前中山的學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中山市教育部門對於普惠性幼兒園的認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需矛盾,但並不能徹底解決,這是由於長久以來總量不足、增量不夠造成的,大量教育資源集中在公辦教育之中,民辦學前教育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導致供需關係嚴重失衡,未來政府對於教育的投入應該遵循公辦託底、民辦多元發展的道路。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對辦學規範、特色明顯的民辦學校給予獎勵。平衡好扶持與監管的關係,建立一整套綜合考評機制,以政策為導向,促進學前教育的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