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這裡是著名的“算盤村”,但是算盤生意越做越差,即將消失
課外鮮歷史
1/10 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又叫做祘盤,是我國祖先發明的簡單的算術工具,算盤運算起來方便快捷,而珠心算口訣則早在60年代就是學生們必學的知識,甚至還開設了專門的珠心算課。圖中即為上世紀60年代,江蘇省的小學生們正在學習如何操作算盤計算。
2/10 圖中是七十年代中期,大連的一名幼兒園小女孩正在學習算盤運算技巧。七十年代,許多幼兒園也開始普及珠心算口訣。
3/10 圖中是浙江永嘉縣應坑村的一位村民正在製作祘盤。應坑村是我國著名的“算盤村”,這裡的算盤遠銷全國各地,最高的時候每年利潤有上百萬。
4/10 圖中是應坑村的村民正在完善自己的作品。這裡從90年代就開始做祘盤,當時有三十幾戶人家專職做這個生意,但現在只剩下五六家了。
5/10 圖中是應坑村的算盤製作能手陳師傅正在加工算盤的木框。在90年代末的時候,陳師傅一家人每天能生產2000件算盤,每年都能掙十幾萬元。
6/10 陳師傅之前是做傢俱的。他的產品目前都是用材質較軟、價錢也稍微低點的松木,雖然硬木做的算盤會更好點,但成本卻有些太高了。
7/10 如今的算盤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隨著2000年初,大批的應坑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只留下老人孩子留守農村,算盤技藝的傳承就此發生中斷。
8/10 圖中是陳師傅刷好的算盤木框。當計算器產生之後,算盤的生存環境受到巨大打擊,不但算盤的身影再難看到,就連當初耳熟能詳的珠心算口訣都沒幾個人會背了。
9/10 我國在2008年把珠心算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風靡的算盤已經逐漸成為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
10/10 圖中是四川成都一家茶館的老闆正在用這種老物件算賬。她十幾年來一直堅持使用算盤算賬,雖然計算器的操作已經非常簡便,但這位老闆覺得還是算盤噼裡啪啦的爽快,並且她覺得在進行一些數額較小的運算時,算盤反而比計算器還要快一些。
2017-08-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