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五月的涼山,杜鵑花開得正旺,粉的、紅的、白的……芳香四溢。杜鵑花在彝語裡被稱為“索瑪花”, 代表著頑強、堅毅,是彝族人民最喜愛的花朵。穿梭在大涼山的列車上,有一朵美麗熱情的“索瑪花”,用23年的時間溫暖旅客、情滿車廂。她正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乘坐“小慢車”的鄉親們,為他們的出行提供周到服務,讓人如沐春風。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成昆鐵路開通運營以來,“小慢車”就不斷穿梭在大涼山之間,車次的叫法從未有過變動。作為一名在成昆線長大的“鐵二代”,1996年6月5日,21歲阿西阿呷穿上制服,終於踏上心馳神往的“小慢車”,成為一名光榮的列車員。23年間,她為彝族老哥找回集市上換來的生活用品,幫助失去丈夫的吉瓦阿英,資助總為路費苦惱的吉克瓦,迎接了16個小生命的誕生。國鐵路總公司“2017年春運最美鐵路人”、成都局集團公司“2017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19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系列榮譽的背後,是阿西阿呷8000多個日夜的奉獻,從普通的列車員成長為列車長,從一名懵懂無知的青春少女成為有著兩個孩子的幸福媽媽,歲月吹皺了阿西阿呷的額頭,卻為她始終堅持的夢想增添了分量。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貼心

延伸服務範圍 貼近旅客需求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阿西阿呷值乘的5633次列車,每天7時40分從普雄站始發,開往攀枝花站。這趟“小慢車” 途經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跨越的峨邊縣、甘洛縣、越西縣、喜德縣、冕寧縣、德昌縣、米易縣,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共停靠26個車站。每天7時左右,阿西阿呷都會進行始發前的組織安排,清查本組工作人員手機上交情況,安排列車員做好旅客上車引導工作。7時40分,“小慢車”出發了。回到車上,阿西阿呷開始了巡檢工作。“由於沿途上車的彝族老百姓會帶著土豆、豬、羊等貨品,東西比較多,所佔空間大。於是,我們就把行李車進行改造,增設了牲畜拴掛處,並將車廂內一些座椅撤除,增設大件行李擺放處。”

由於乘坐“小慢車”的旅客基本為彝族百姓,列車上的車廂揭掛、安全提示等設施設備用彝漢雙語進行了註釋。“我們車上配備了8名彝語列車員,方便與旅客進行交流,做好服務。”阿西阿呷告訴記者,“與之前相比,現在我們的廣播員都是用彝漢雙語進行播音。”溝通順暢了,老百姓乘坐得更舒心了。

執著

17年號碼不變 用真情收穫信任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在聽到自己被大家叫做大涼山的索瑪花、彝族同胞的阿米子、“小慢車”的民事調解員時,阿西阿呷總是謙虛地表示,“這是我堅守的崗位,服務鄉親的本職,就像我17年不變的電話號碼,僅僅是為了鄉親在需要我的時候,盡我所能提供幫助。”經常乘坐“小慢車”的彝族旅客幾乎都知道阿西阿呷的電話號碼。

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車”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電話,請求幫忙尋找離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個車廂尋找,最後在帶著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孩子大眼睛裡滿是警惕。“我是阿呷阿姨,也在大涼山長大。你媽媽發現你不見了,非常著急。明天列車返程時,我帶你回家好嗎?”聽著熟悉的彝語,年幼的李苦伍打漸漸消除了戒心。第二天,“小慢車”返回尼波站,阿西阿呷將李苦伍打平安帶給了孩子父母。

23年來,阿西阿呷手機裡面儲存的彝族鄉親號碼已有上百個。“能夠為相親們解決各種難題,我既感到驕傲又自豪。現在又有了微信,不少老鄉加了好友,找我又有了新途徑。”阿西阿呷打趣地說著。

在這趟列車上,幫助乘客是阿西阿呷的分內事、平常事。可是,乘客給她帶來的感動卻常在。阿西阿呷回憶到,有一年冬天,一位彝族老阿媽帶著一個裝滿土豆的大背篼上了“小慢車”。列車抵達冕寧站,老阿媽準備下車時,由於背篼太沉,她站不起來,一下坐在了地上。阿西阿呷趕緊快步走過去,撐住揹簍,幫助老阿媽下車。然而,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阿西阿呷返回途中,經過樂武車站時,再一次碰到這名彝族老阿媽。“為了等我,她從半山上的家花了兩個小時走到車站,又在車站外等了我很久。”看見阿西阿呷後,老阿媽從懷裡掏出兩枚熟雞蛋遞給她。“冬天那麼冷,阿媽遞給我的兩個雞蛋還留有溫度。”那瞬間,一股酸意衝上阿西阿呷的鼻尖。“在和她的交流中,我瞭解到她和老伴兩個人要帶八個孫兒孫女,這兩個雞蛋對於家裡面來說非常珍貴。我執意讓她帶回去,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在阿西阿呷的堅持下,老阿媽帶著熟雞蛋依依不捨地回去了。“其實,幫助旅客就是我的本職工作,“我一直認為,這趟列車最大的優點就是充滿‘人情味’,旅客跟我們更像是家人一樣。”

變化

“小慢車”變“扶貧車” 彝家生活變化大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運行近半個世紀的“小慢車”, 最低票價僅2元,來來回回承載了無數彝族旅客的出行、通婚、經商、上學,如今已然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校車、希望車。“設備越來越來新,環境越來越好,彝族老鄉的笑容越來越多,‘小慢車’也成了大涼山的‘扶貧車’。”在阿西阿呷眼中,彝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醫教育在過去的時間裡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上車,彝族老百姓都是帶的土豆、玉米粑粑、蘿蔔水。如今,他們在車裡吃的是白麵鍋盔、涼粉、瓜子,喝的是各種飲料。人人手上拿著手機,年輕姑娘打扮得越來越時尚。”

“現在,彝族老鄉對子女教育越來越重視,乘坐‘小慢車’去縣城讀書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週五、週日,列車上盡是穿著校服、揹著書包的彝族娃娃們。”每到這時,阿西阿呷對孩子們總是呵護有加,有時還給他們輔導作業,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以後你一定要按時上學讀書,無論颳風下雨,阿呷車長和‘小慢車’都會在這裡等著你。長大後你一定能和列車長一樣,選擇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和職業”。

除了教育,彝族老百姓在看病就醫上也開始重視。“記得剛開始值乘時,經常遇見家人拖著奄奄一息的病人離開醫院,乘上火車返回家裡。我問他們怎麼不治好再回去?他們說沒錢醫,回去再想其他辦法。現在則不一樣,不少老鄉有個發燒腦熱就會坐上這趟車去縣城或者西昌市裡的大醫院看看,毫不遲疑。”阿西阿呷還告訴記者,外出打工的也越來越多。看著“小慢車”搭載著彝族同胞們奔出大山、奔出貧困、奔向希望,看著鄉親們衣食住行因為有了“小慢車”而越來越好,看著無數孩子因為有了“小慢車”而走進學堂,阿西阿呷為此感到欣慰和開心。

堅守

“情親真引”四字法 詮釋最美鐵路人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從小在大涼山長大的阿西阿呷,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針對彝族旅客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旅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推出了“情、親、真、引”四字工作法,利用休息時間到“小慢車”的各個車班,教授同事們基本彝語對話和彝族風俗禁忌,有效提升列車服務水平。列車服務注重“情”。阿西阿呷在班組管理中,全面推行“熱心服務、用心交流、細心觀察、耐心聆聽、真心付出”的“五心”服務法,營造出文明、溫馨和友愛的旅行環境;對旅客堅持“親”。她始終堅持親情服務,以講故事、交朋友、談心交流等多種方式,架起了與旅客溝通的橋樑;對標準堅持“真”。阿西阿呷在抓班組標準管理上,始終堅持做到有無檢查一個樣、客流是否超員一個樣,以“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作為班組管理的基準,始終貫穿於服務工作的全過程;對職工堅持“引”。她在班組管理中,根據崗位特點、能力素質、個人特長、旅客需求,開展“爭當服務明星”星級乘務員評選活動,引導班組職工立說立行落實職責。

能夠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在“小慢車”上奮鬥與堅守,阿西阿呷說她最感謝的是丈夫的支持和分憂。“每次當我值乘時,愛人總是會給單位說,有什麼事別打電話給阿呷,打給他就行。愛人扛起家裡的大小事。”阿西阿呷回憶到,2015年11月,彝族年的頭天晚上,正在準備值乘的她突然接到家裡的電話。母親高訴阿呷父親突患重病,醫院已經連續下了兩次病危通知書。面對滿車的旅客和已經到來的高峰客流,車隊已經來不及派出車長頂替,幾十個班組職工正等著阿呷帶隊出乘。正在那一抉擇的時候,丈夫的電話打了過來,聽到他說“有我在,你放心”,阿呷懸著的心踏實許多,“丈夫是位真正的男子漢,是我始終的依靠。”

過去23年間幾十萬公里的乘務里程中,阿西阿呷把對鐵路事業的熱愛和對彝族老鄉的真情服務演繹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她用行動踐行鐵路人的錚錚誓言:“無論時代進程多快、高鐵速度多快,無論我走到那裡,我將秉承小慢車‘以慢為快’的初心和情懷,努力踐行一名少數民族黨員職工的‘先行使命’,堅守大涼山,守護好‘小慢車’和彝族同胞的脫貧致富之路,為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再出發、再前進。”



文/圖:龔萱 四川工人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琰

來源:四川工人日報、51網、51工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