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車陂既是龍舟之鄉,也是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之鄉。

6月7日-8日,由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廣州市七大藝術院校、廣州大劇院等團隊聯合打造的“龍舟劇·宗祠版”《車陂龍舟最有戲》在車陂晴川蘇公祠精彩上演。

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龍船戲的現場表演

該劇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既有大學生阿卡貝拉合唱團帶來的《水調歌頭》全新演繹版本,也有龍形拳傳承人帶來的“搶龍頭”比賽以及“划船不用水”的龍舟舞等。年輕的藝術力量與傳統的端午佳節碰撞出獨特的龍舟文化,讓前來體驗的觀眾叫好連連。

“又有龍船又有戲”

緣起一首車陂童謠

據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蘇志均介紹,在龍舟文化盛行的車陂地區,有一首已經流傳了上百年的童謠——“車陂好、車陂美,上有天時地有利,又有龍船又有戲”。恰逢2018尚天河文化季發佈會上,廣州大劇院品牌中心總監劉曉璐介紹了劇院正在孵化的非職業青年劇團培養計劃,助力大學生原創青年劇團和作品。蘇志均於是找到劉曉璐,希望合作開發車陂龍舟文化,實現童謠傳唱的“又有龍船又有戲”。

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龍船戲的現場表演

入駐廣州大劇院的大學青年劇團積極相應。來自廣東金融學院的教師、也是該劇編劇董越介紹,從去年9月開始,項目團隊進入村落和祠堂調研,挖掘人物故事原型。走訪了車陂12座大型祠堂後,團隊選定晴川蘇公祠堂作為故事腳本的展開地,並保證每個人物都有村民原型。劇本歷經反覆修改,直到兩個月前才敲定。

前期創作時間很長,排練兩個月。劇組採用了開放式的環境劇場形式,演員散落在祠堂不同角落,讓觀眾也有更強的參與感;並充分結合祠堂和鄉親文化的特點,將龍船和歌舞表演形式同時呈現出來。

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龍船戲之搶龍頭

將最特色的嶺南宗祠文化、車陂龍船文化和現代歌舞藝術很好地融入,古老的龍舟節煥發出如童謠一般的新鮮活力。不大的祠堂裡,觀演區圍坐得水洩不通,觀眾熱情異常高漲,叫好不斷。

蘇志均興奮地說,“第一輪鄉親場,放票不到兩個小時就被搶光了,我們又臨時加了10點的場。每場放票150張左右,但場場爆滿。”祠堂門外,不少人被吸引過來駐足觀看。

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編劇董越和導演鄧光遠

多元藝術碰撞傳統文化

年輕一代成為傳承主力

這部龍船大戲也是車陂“一舟同水”國際龍舟文化節的重要部分,參演人員多達89人。劇團融合了車陂龍舟藝術團、車陂小學、廣州大劇院、車陂龍形拳傳承人及其弟子,以及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和廣東金融學院的大學生們。

又有龍船又有戲!劇場進祠堂,上演一出好戲

青年學生帶來阿卡貝拉版本《水調歌頭》

由於各個團隊時間很難協調,項目採取了分段排練的方式。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編創,融入龍船大戲的整體編排中。這才有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卻又與龍船主題十分貼合。華南農業大學教師、該劇導演鄧光遠說,“年輕人的參與熱情很高。祠堂本身是情感的紐帶,在祠堂表演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希望年輕一代借這個機會看到傳統文化能夠被深挖成藝術作品的可能性。”他感慨地說,“不光在晴川蘇公祠堂,車陂還有郝氏宗祠、沙美梁氏宗祠等,都可以進行深挖,讓他們成為作品在宗祠中發生。”

由於作品形式新穎,趣味性強,來觀看錶演的觀眾以年輕人為主。該劇戲劇構作劉曉璐說,現在計劃每個月對市民開放一場,希望打包成為一個龍舟體驗方式的文化項目,讓更多人看到傳統節日和年輕藝術形式碰撞的新鮮花火。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楊逸男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逸男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謝馨,楊逸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一釩

相關推薦

推薦中...